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清朝不全面漢化對統治有什麼好處呢?

作者:由 居雁又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12-20

清朝不全面漢化對統治有什麼好處呢?小惠未安2018-12-20 12:15:10

有兩套統治班子,改革的時候可以用旗人壓制漢人文臣,也可以用漢人文臣壓制旗人武將,並且不會出現皇帝指揮不了軍隊的狀況,不過兩套班子會互相扯後腿。

清朝不全面漢化對統治有什麼好處呢?知乎使用者2018-12-20 18:41:33

照著樹大師的思路隨便寫寫。

北魏孝文帝漢化組應該算是一個反面教材,漢化過程中步子邁的太大忽視了鮮卑貴族的利益,孝文帝去世之後繼位的宣武帝大肆打擊元氏皇族,而他卻只有一個年幼的皇子,又把一直以來的子貴母死給廢了,一手造成子幼母壯的局面,進一步動搖了統治根基。結果北魏政權在長期不滿漢化的鮮卑貴族裹挾各族底層發動的六鎮起義中土崩瓦解。

先是秀容酋長爾朱榮,而後是原本名不見經傳,在起義中自己積蓄力量的鮮卑人宇文泰和鮮卑化漢人高歡登上歷史舞臺。而其中續的最久的宇文氏要靠假託周禮搞進一步漢化,府兵制更是給了主體民族漢族豪強們更多的上升空間,最後天下還是成了漢人老楊家老李家的。他們雖然有鮮卑的血統但中原的鮮卑人作為獨立的民族就此不復存在。

清朝不全面漢化對統治有什麼好處呢?有問題的人2018-12-21 23:04:05

這就像說後面的清不全面西化有什麼好處?

大清前期的漢化是王朝初期皈依儒教以收買士大夫階層的慣例舉動,士大夫只是被統戰的物件。而王朝末期的漢化,也就是李鴻章這些漢人軍閥的崛起,是大清轉換統治基礎的嘗試,就是把依靠八旗和傳統士大夫的國家轉移到依靠漢人軍閥和現代教育出的知識分子的國家,這是個風險很高的事情,因為轉換不是立刻完成的,轉換就意味著要拋棄舊的利益集團,接納新的利益集團,這一過程舊的利益集團因為遭到拋棄會瘋狂的報復拋棄他們的祖國,而新的利益集團由於一直處於被壓制的地位,只要稍一放鬆留出一定的空間,他們就會及盡所能的去鑽漏洞,一些原本大清不想給出去的空間都被他們悄悄且迅速的佔據,於是大清漢化就意味著要同時受到新舊兩股勢力的挑戰。大清改革科舉制的結果就是讓本來本來被安排進入朝廷的精英階層無路可去,於是就投入了革命黨,典型的就如同陳獨秀;拋棄八旗子弟讓漢人平定太平軍的結果是漢人軍閥最終搞出東南互保以及辛亥革命,漢人軍閥控制的地區就像重奧斯曼獨立出去的希臘各國一樣最終成為帝國的掘墓人。

所以說不全面漢化才是保住自己執政基礎從內部瓦解的必要手段。但是,任何群體在獲得對於大多數人的特權地位後腐化墮落是必然的結果,並且取得特權後的群體往往會不斷增加人數,供應特權群體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而八旗幾乎是典型,而八旗是大清最早的根基,不找到新的盟友要麼被太平軍乾死或被洋人乾的更慘,那就只能妥協,允許李鴻章這些漢人藩屬擁有獨立的軍隊與外交,只要名義上擁戴大清皇帝並作為其盟友即可。這就像後面的清在工業化初期,工人是少數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階層,剝削農民去照顧供應這些少數人作為統治基礎是很划得來的,因為用人緊缺體制給予畢業生穩定明確的職業安排也是可行的。但隨著工業化完成,資訊化展開,這批統治基礎就必須換掉了。大學的擴招和廢除畢業包分配基本等於廢科舉立西學,本來是用來統戰收買自己隨便劃定的少民的高考加分反而促成了對少民的就業歧視,工人貴族被打落為最底層。

而民主憲政的好處就在於大清只要玩的轉就可以讓出政治空間給各個政治派別爭奪,自己可以作壁上觀,甚至下場當裁判,並且這樣把事實脫離大清皇權的漢人勢力重新統戰到了北京。但要玩轉普世民主,滿漢一家基本是走鋼絲的危險活動,稍有不慎就會變成各方驅韃先於主義了。對於慈禧這些當政者而言,自然沒必要冒險,能拖儘量拖,但東南互保預示著清帝國事實上的解體,再拖真藥丸了。在真藥丸的時候大部分自救手段都會是徒勞的,你不盡快改革會逐漸衰敗而死,而時間又被你拖光了,你改革太快整個社會環境政治體制都無法承受,還是藥丸。

清朝不全面漢化對統治有什麼好處呢?何可可2019-01-04 00:09:57

我認為大清不是全面漢化,而是逐步漢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漢化最為徹底,前提是漢族大家已經在北魏高層佔據一席之地並且有吞噬原有鮮卑貴族的趨勢,代價是拓跋鮮卑為領導的鮮卑人完全融入到漢族中。蒙古人以武力征服中國,雖然有漢人的幫助但是不是主要依靠力量,所以在之後的統治中不需要所以沒有完全漢化。

而大清,很特別,在努爾哈赤時代,依賴還是女真族,范文程李永芳這樣的漢人是少數,皇太極時代八旗改革引入漢八旗蒙八旗,八旗集團裡有一部分是漢人(這部分人大部分都滿化了),但是不是主要依靠力量。多爾袞當政,八旗入關,不少明軍投降。清廷從一開始對漢人心存芥蒂到後來完全放手,入關後的戰爭完全由吳三桂等漢族軍閥打下來。有個小插曲,平定江西和廣東後,清廷派了信得過的旗人到江西和廣東奪權,然後平定江西的金聲桓和嘉定三屠的劊子手李成棟立馬反叛,金聲桓和李成棟是農民起義出身投降大明接著又投降大清的反覆無常的小人,這兩人都為大清平定南方作出巨大貢獻,又被逼反,清廷對這些漢人軍閥是那種又依賴又害怕的心思就顯示出來了。順治時代,這些漢人軍閥跟清廷同床異夢,雖然協助大清鎮壓各地起義但是大清高層仍是由鰲拜之流掌控,對這些漢人軍閥還是利用為主。順治活著的時候出了不少漢化政策,但是大部分都被他媽否定。

等到康熙繼位,康熙的老師很多都是漢人自身漢文化水平也很高,但是康熙依靠拉攏的還是傑書索額圖這樣八旗子弟,全面漢化更不可能。康熙憋足了勁滅了吳三桂全家,同時削了尚可喜家族耿精忠家族的兵權,賜死了王輔臣這個吳三桂舊部,漢人軍閥的軍權完全被收回,清廷這才完成削藩。八旗在入關20年後徹底腐化,雖然高層康熙堅持滿洲,還有滿城這些旗民隔離政策,底層漢化不可避免。康熙身上還保有未開化民族的特點,比方強搶臣子妻子,縱容八旗濫殺無辜,默許綠林屠村。尼布楚條約裡沒有漢文,只有滿蒙,也看得出康熙對漢化的牴觸。雍正最喜歡的秘書張廷玉是漢人並且是配享太廟,側面反映漢族開始登上高層。乾隆寫了幾萬首漢詩,質量不咋滴,而他統治期間發生重新滿洲化的情況(這是國外學者這幾年推出的論點)。而乾隆之後的嘉慶,他碌碌無為,他和他爸強調滿洲是根本,但是他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他最喜歡跟衍聖公聊天,經常對衍聖公傾吐苦水。此時,大清皇室的漢化已經不可避免。咸豐時代的肅順推薦大部分人都是漢人。四大戲班進京,是京劇的開始,而旗人在中間則是推波助瀾,旗人中不少投入到京劇事業中。老舍的文章語氣最接近北京底層,也看出普通旗人的漢化。而清皇室宗室啟功寫了一手好字,這字是漢字。

到了清末,老佛爺,慈禧太后,說的是一口安徽漢話。至於滿話清皇室已經沒幾個人說了。光緒宣統已經完全漢化。德齡公主的父親可以公開說滿人不是中國人,但是是中國的主人。而德齡公主則公開表示自己是中國人。

至今,除卻一部分滿人,大部分滿人除了身份證和不吃狗肉,已經看不出當年八旗的身影。

標簽: 漢化  漢人  大清  八旗  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