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一般觀察力培養的初步策略

作者:由 林若愚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14-01-21

從個人的角度上看,其實柯南·道爾已經在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開頭已經做好了相關地說明:

一個邏輯學家不需親眼見到或者聽說過大西洋或尼加拉契布,他能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個生活就是一條巨大的鏈條,只要見到其中的一環,整個鏈條的情況就可推想出來了。推斷和分析的科學也象其他技藝一樣,只有經過長期和耐心的鑽研才能掌握;人們雖然盡其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夠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初學的人,在著手研究極其困難的有關事物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前,不妨先從掌握較淺顯的問題入手。比如遇到了一個人,一起之間就要辨識出這人的歷史和職業。這樣的鍛鍊,看起來好象幼稚無聊,但是,它卻能夠使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變得敏銳起來,並且教導人們:應該從哪裡觀察,應該觀察些什麼。一個人的手指甲、衣袖、靴子和褲子的膝蓋部分,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繭子、表情、襯衣袖口等等,不論從以上所說的哪一點,都能明白地顯露出他的職業來。如果把這些情形聯絡起來,還不能使案件的調查人恍然領悟,那幾乎是難以想象的事了。

——《血字的研究》

從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能給予我們鍛鍊以上思維的能力,前提是先從“簡單”的入手:

一個人腳步聲(就我所能聽到的)經過附近,按照個人的經驗能理清一些資訊:

1。根據雙耳效應,我會先辨別它是從我的(前後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平面座標等方式都無所謂,只要能表達清楚就可以)哪個方向傳來的;它是離我越來遠近,還是離我越來越遠(多普勒效應、紅移?感覺原理差不多);按照當前環境(在此,時間和戶外的溫度是有些影響的),憑耳朵對該聲音(頻率、聲強、音色)的敏感特性是可以推斷出聲源距離。

2。噢,這個人的步伐有些悶重(不是皮鞋的聲音<皮鞋的聲音很是清脆,跟鞋底材料有關?>,也不是平板鞋<平板鞋的聲音很踏實,跟平板鞋的結構和腳掌接觸地板的面積有關?>的聲音,也不是棉拖鞋的聲音<沒有明顯的拖沓聲和頓音,自己穿雙鞋試試是怎麼走路和爬樓梯的>,更像是運動鞋的聲音),不會是小孩,也不是個有腿疾的人,很可能是個中年人(平日的對周圍行人行走方式的“看”與“聽”的結合——正常成人走路是怎麼樣子的,為什麼會發出這種聲音,這種聲音的產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鞋的因素、行走姿勢的因素,左腳殘疾會造成怎麼樣的行走姿勢、節律如何、主要受力點在哪個地方——這種優勢腳的偏向穩態會對鞋底造成什麼樣的磨損……只要你有足夠多的條理和聯想都能作出不少的判斷,訓練得越多,相應的,反應速度會提高——到了相當熟練的時候也就是一眼或者一耳的事情>);但是很奇怪,腳步聲不像是踩在實地上的聲音,有些微弱的迴響(一、他(她)可能用很大的力氣在爬樓;二、該樓層的樓板很薄,加上相對空間較大所造成的混響;三、這種薄的樓板的建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社群建設比較多見——這棟樓層的有效年限是……抗震指數是……)

3。上樓的過程有個2s左右的停頓(一、可能在換樓梯;二、可能在喘氣<心血管疾病?>;三、遇到障礙?……;猜想太多是一種禁忌,“沒有掌握全部證據之前,先作出假設來,這是絕大的錯誤。那樣就會使判斷產生誤差。”,我們還是應該著重處理我們所能夠透過耳朵收集到的資訊)

4。……

他解釋道:“你要知道,我認為人的腦子本來象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傢俱裝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古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時候也就感到困難了。所以一個會工作的人,在他選擇要把一些東西裝進他的那間小閣樓似的頭腦中去的時候,他確實是非常仔細小心的。除了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以外,他什麼也不帶進去,而這些工具又樣樣具備,有條有理。如果認為這間小閣樓的牆壁富有彈性,可以任意伸縮,那就錯了。請相信我的話,總有一天,當你增加新知識的時候,你就會把以前所熟習的東西忘了。所以最要緊的是,不要讓一些無用的知識把有用的擠出去。

——《血字的研究》

這段經典的描述在資訊收集及記憶層面給我了很大的啟發,加上華生所推測福爾摩斯的學識範圍:

1。文學知識——無

2。哲學知識——無

3。天文學知識——無

4。政治學知識——淺薄

5。植物學知識——不全面,但對於莨蓿製劑和鴉片卻知之甚詳。對毒劑有一般的瞭解,而對於實用園藝學卻一無所知。

6。地質學知識——偏於實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質。他在散步回來的後曾把濺在他的褲子上的泥點給我看,並且能根據泥點的顏色和堅實程度說明是在倫敦什麼地方濺上的。

7。化學知識——精深。

8。解剖學知識——準確,但無系統。

9。驚險文學——很廣博,他似乎對近一世紀中發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細。

10。提琴拉得很好。

11。善使棍棒,也警語刀劍拳術。

12。關於英國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實用的知識。

不難發現,福爾摩斯雖非全才,但跟他的“工作”有關的才能(天才這種BUG屬性暫不在討論範圍)他的確是不俗的,也可知,他不會在日食和月相上花費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弄清楚某位作家的文筆、用詞、句法習慣,更沒有必要去記清楚某個名牌的子品牌的款式是什麼時候出的,面料的成分<光是面料的基礎知識可就多了,天然面料——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非天然——再生纖維、合成纖維、無機纖維……每個子選項下還有十幾個亞子選項,每個亞子選項下又包含多個次子選項>或是產地,支數和針數。

簡而言之,這些資訊或資料對判斷確實有影響,但畢竟不影響主要的工作——這就意味著你可以藉助或者參考它但不能依賴它作出判斷。如果僅僅是侷限於資訊的檢索,我們也很可能變成一臺計算機或儲存器(根據查理茫格的建議,在當下採用培根式的學習方法來處理資訊是相當有害的,你只能得到無窮無盡的資訊而沒有什麼用處)。而即便是福爾摩斯對待這些資訊或知識,“我也要盡力把它忘掉”。

為此,為了修正資料化系統以及節點引索的思維模組,個人推薦採用醫學上常用的臨床診療思路:

1。以定位診斷為例,一名病人主訴左側舌部、牙齦和麵部發木,感覺像“腫”了一樣,根據此症狀,透過對面部感覺傳入的“解構”學習,可以知道病人同側的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後主幹)、三叉神經脊束核或對側三叉丘系均可引起類似症狀,但這種認識是理想化的,孤立的,在分析時需要儘量“還原”到立體結構。我們知道三叉神經主幹是混合神經,除了運動還有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靠近延髓和下位橋腦背外側,相鄰的脊髓小腦後束較少會引起明顯臨床表現,而三叉丘系和脊丘系走得很近,三叉丘系受累脊丘系很難獨善其身。由此可見,如果病人沒有右側偏身感覺症狀和左側咀嚼乏力症狀,就可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脊束核的病變。再結合查體的確發現左側面部有“洋蔥皮”樣感覺減退,故可在臨床上確定為左側三叉神經脊束核病變。由此可見,在定位診斷應用“解構”學來的神經解剖學知識時,需要“還原”為立體的、有空間意義的知識,這需要自己用“海馬”來整合,書本上查不到的。

2。以定性診斷為例,一個女性病人主訴一年多的四肢無力伴口乾,症狀學指示可能為神經肌肉病(周圍神經病?肌接頭病?肌肉病變?),可能有口乾綜合徵(乾燥綜合徵?尿崩?糖尿病?心因性煩渴?),查體見肌無力以近端為主,腱反射對稱++,疲勞試驗陰性,故考慮為肌肉病變;肌電圖提示有輕度肌源性損害伴長程運動誘發試驗陽性,提示離子通道病(低鉀?正常血鉀?高鉀?);血電解質檢查提示低血鉀(攝入不足?甲亢?腎小管酸中毒?醛固酮增多?);免疫指標查ANA1:300,Ro52(+)(乾燥綜合徵?);尿常規示Ph值8。4,(腎小管酸中毒?)。從上述的諸多臨床碎片來看,需要整合還原,首先低血鉀和肌病整合,然後乾燥綜合徵與腎小管酸中毒整合,腎小管酸中毒與低血鉀整合,透過還原推理,對這個病例形成了完整的診斷推論:從發現來看,其推論順序為低鉀性周麻—腎小管酸中毒—乾燥綜合徵,從發病機制來說,順序為乾燥綜合徵—腎小管酸中毒—低血鉀—肌無力。最終此例病人透過腮腺同位素攝取試驗和唇腺活檢確診為乾燥綜合徵。

——以上兩個案例引自丁香園

從醫學的角度上看,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分析及推導中包含有若干個知識點(我國五年的醫學本科學習就是弄清楚以上每個知識點,比如“三叉神經”在哪,通路如何,支配肌肉有哪些,涉及到哪些反饋調節,這些反饋調節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什麼叫乾燥綜合徵、尿崩症、糖尿病,病因分別是什麼,一般表現有哪些……)。這些資訊只是給了你一個第一印象,然而怎麼整合上述資訊則需要比較系統的思維,其中公認地比較能夠體現出醫師水平的就是鑑別診斷——也就是什麼證據支援你的診斷,什麼證據不支援你的診斷,哪些證據是干擾因素,哪些證據是主要(誘導)因素……

以上種種證據表明,透過構建一個邏輯網路(選好切入點、選好觀察的角度、證據篩查、假設檢驗、結論分析)<也就是事件性系統工程分配>,再往裡完善填充相關知識,是比較節約各種學習成本的做法。

以上手工碼字,個人體會,僅供參考,嚴禁轉載。

原文地址:

如何訓練自己擁有像福爾摩斯一樣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