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作者:由 dream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0-08-06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誰知西去路2020-08-07 08:59:02

《入殮師》:點燃你的生之渴望與死之敬畏

人這輩子最後買的東西,是由別人替你挑選的。

死亡是每個人必然的結局,可是,我們對它知之甚少。

日本的《入殮師》是一部帶我們認識學習死亡的經典劇情類電影,因樂團突然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為了生存,他和妻子美香回到了老家山形縣,陰差陽錯地進入NK事務所,受僱於殯葬公司負責幫助家屬給往生者納棺。

整部影片畫面色彩昏暗,但充滿了喜劇與悲劇交織出來的人間溫情,感覺自己在隆冬時節某個快要下雪的傍晚,看到路上行人各奔東西,但是有幾個人堅持守候在街頭,送那些再也不能回家的人最後一程。

《入殮師》的人物設定是影視劇中經典的“三人組合”,NK事務所的社長叫佐佐木,小林是助理,兩人負責外部業務,上村百合負責事務所內的業務聯絡。三個人皆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或多或少地都因自己的人性和親人的離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向,影片圍繞他們三人的視角,展開了全片故事。

日本文化在表達本民族的生死觀上有獨到之處,影片以小見大,用鏡頭直面普通人生離死別的故事,使觀影者不知不覺間跟隨小林的視角進入一個介於生死之間的世界,它帶給觀眾的不是那種純感官上的刺激,而是精神世界的滌盪,小林從心底裡接受這份工作的過程就是觀眾接受的過程。

入殮師要尊重不同信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等的往生者,還要滿足家屬不同的要求。初入行的小林常在一旁靜靜觀摩社長工作,整個過程平靜細緻溫柔,像是把逝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充滿了愛與尊重,不知不覺深深打動了小林。影片適時地丟擲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01

什麼是人生的追求?

02

如何看待當下的生活?

03

如何看待死亡?

04

做入殮師是命運的懲罰嗎?

影片中有幾場著重表現吃飯的戲。小林剛入行時精神衝擊太大,常常吃不下飯,後來,小林習慣了這份工作,吃什麼都很香,百無禁忌。社長常說:

“除了植物,一種生物要靠吃另一種生物活下去,想活著就要吃東西,既然吃,就要吃最好的。東西太好吃了,真是罪孽啊!”

這種情節衝突有一種奇特的化學反應。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方面說明影片中的入殮師是普通人,不是“怪”人,另一方面,職業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區別於其他人。

小林當入殮師的事情在小鎮裡像一顆平地驚雷傳開了,在妻子朋友甚至在往生者家屬的眼裡這是一份“不知羞恥”“不正常”的工作。那麼,死亡也是一件“不知羞恥”“不正常”的事情嗎?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那你真的懂什麼叫生嗎?死亡是生命程序的一部分,不可能從誰的生命裡分割出去,認識它也是認識生命,死生一致,人與其他動物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多一份對死亡的覺察,就多一份珍惜當下的警醒。我們常說要如何去生,倒不如說選擇如何去死,即用何種方式走向死亡。其實,死亡是一扇門,它不代表生命的結束,而是表示生命進入另一個階段,活著就要認認真真盡其所能地活下去,這樣面對死亡的時候就少一些遺憾。

很多人並沒有明確的生死觀,,好像只要不說就它不存在。真正經歷過死亡的人,才明白在人世迷途中用自己的溫度撫慰一副副冰涼的軀殼,並願意陪伴往生者走完最後一程的人,到底是有多麼的功德無量。而入殮師這份職業只有當被需要才被看見、被重新審視,是人的無知還是職業的悲哀?

即使在不那麼極端避諱生死問題的日本,入殮師職業也受到了很多歧視誤解。影片給予了這個“神秘”的職業群體極大的尊重和包容,在現實世界中他們面臨更多困難和非議。由於現代人還是比較缺乏“死亡教育”,而且生離死別向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並沒有電影故事中那麼理想溫情。

電影《入殮師》的配樂出自音樂大師久石讓,寄託了對故人的哀思和生命的嚮往,充滿了生命的韌性和張力,滿滿的勃發之氣。影片給了人們2小時的時間,去靜下來,去想想在自己的生命裡,什麼是生,什麼是死,讓那份生之渴望和死之敬畏隨著悠長遼闊的自然旋律飛上雲霄。

(更多電影請來“誰知西去路”公zong號瞅一瞅)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556677882020-08-07 10:01:02

海上鋼琴師

感覺很悲憫,在那個年代,時代更替比較快,人們都向往紐約,有一個美國夢,大批人潮盲目的湧向紐約城,奔向不知道在哪裡的前方。

1900這個主角更像是一種生活在時代夾縫中的狀態,但他好像代表了經典的鋼琴藝術,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只知道他在船上,有一個鏡頭就是1900想要下船去找她喜歡的姑娘,他走下樓梯時看著紐約城鋼筋水泥的森林,他看不到邊際,對於他來講那更像是一望無垠的海,所以他扔下帽子,然後轉身離開,當時我看到的時候心情就很複雜。

我們都被大時代的腳步裹挾著前進,無休無止的為生命奔波,新的變舊的,舊的被唾棄,被唾棄的又變成經典。。。迴圈往復,導演並沒有批判新時代到來帶來的種種不適,也唯有惋惜舊事物逝去的悲傷,只是淡淡的,讓人覺得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停滯不前,過著追隨時代也都不過是你自己的一個選擇而已……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大樹的橡皮擦2020-08-09 10:23:22

這個問題想寫的電影有好多,比如有童靴推薦的《入殮師》、《one day》、《海上鋼琴師》等等…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電影還有《霸王別姬》、《比海更深》、《如父如子》、《觸不可及》、《楚門的世界》、《飲食男女》等等… 可能一部一部的講來,得花幾十頓我吃火鍋的時間…

今天給你推薦兩部日韓電影吧,《陽光姐妹淘》、《再見我們的幼兒園》;關於成長和回憶,可能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會講,也有很多時候會選擇沉默,低頭的時候,不仿閉上眼睛,聽聽別人的歲月,接受自己的一切…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這部影片的風格其實頗有些像《三傻大鬧寶萊塢》,主題定調甚至為一部喜劇,名符其實,在你觀看的時候時常會笑得像炒過頭的開心果似的;但下一秒,嘴上的月牙還沒消失,眼角已經充滿了淚水…

之前有朋友說,推薦電影的時候儘量不要劇透過多的劇情,那麼我就節選一些來自豆瓣的這眼評論給大家,借別人的花來“獻佛”。

原本是傳統的韓國溫情題材的電影,講述一個為重病好友尋找20年前的姐妹淘“sunny”各成員的故事。內容很簡單,全片也著力在尋找中去營造成員們純真而深厚的情誼,而隨著成員一個一個被找回,曾經的情感也隨之喚醒,同時,姐妹們慢慢也找到了埋在沉悶或者殘酷現實中的完全的,自我。

高中生的她們用dv記錄下來,以肯定的口吻,對未來己成功達成夢想的自己說著,笑著。但是她們誰曾料到現實總是殘酷的呵。

20年後的娜美整天像是按著時間表一樣的扮演好自己妻子、母親的角色,卻讓“任娜美這個人一直生活在自己那遙遠的記憶裡”。甚至這樣用心的扮演也以女兒偷錢、被下暴、母女情冷漠所結。而甚少溝通的丈夫也只是不斷的用錢去滿足妻子渴望的眼神。其他幾位成員或者相差不多,或者處境更為淒涼。

我們誰不都是抱著夢想走出社會,當現實對我們殘忍一點,我們就忍讓一點,再殘忍,再忍讓。當現實磨光我們所有的稜角,也就埋沒了最初的自我。好聽點,我們變得通人情,成熟了,會處事了。實則,我們世故了,圓滑了,也就再不是當初的我們了。我們總是對自己說,沒關係,還有時間,有些事可以等以後還有機會再去做。

但又有幾人懂得,這樣的話只是一種自我寬慰,實際上內心深處我們也清楚有些事現在不做,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這樣想來,總歸太殘忍,於是,記憶幫我們療傷,慢慢慢慢最初想要去做的事,也就慢慢埋在記憶的某個角落,然後於某日不知被什麼所觸動,那些埋沒的情感就會洶湧,瞬間擊碎我們記憶包裹的堅強外衣,於是一部《老男孩》曾經打動了無數人的心。而今,我又因看了《sunny》然後在這裡奮筆疾書的嘮叨一大篇。

以上來自豆瓣博主 若初於世。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這是了部由幼兒園的小朋友“本色”出演的一部電影,為什麼要強調一下本色,因為我打內心是無法相信那麼小的孩子能用“演”來表達在影片中的感情的,所以我更願意去相信,這些小朋友,是用最原本的感情去理解、去表達…

影片海報其實後來被國內一些電影、網劇模仿過,就不提名了…

當時看完這部影片,被小朋友們的友情所感動,作為成年人,我們可能已經忘記了當初的那份純真的堅持;也僅僅能靠著如此的精神解藥來喚醒對於過往的回憶。抑或是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現去理解童年,理解孩子…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一開始,我們有夢想。

一開始,我們笑。

一開始,我們哭,

一開始,我們有真正的朋友。

一開始,我們看著電影不知覺地竭力回想自己的幼兒園。

那記憶最初地如今僅僅殘存碎片的幼兒園。

那個喜歡的小女生,那個牽過手的小女生,那個提醒紅燈不能過馬路的小女生,那個幫你儲存蠟筆的小女生。

那個擁抱過的小男生,那個陪你走路的小男生,那個捉弄你的小男生,那個借你蠟筆的小男生。

有多久不見了。

似乎從一開始,我們就忘了這段彌足珍貴的開始。

多年以後,才漸漸發現,當時的喜歡不見了,當時的夢想不見了,當時的朋友不見了,當時的愛心不見了,就連當時的笑和哭也沒了蹤影。

那些小遊戲:丟手絹,奧特曼和小怪獸等好像還依稀記得遊戲的規則,但一起玩的人卻怎麼想不起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

大人們告訴你,不要輕易相信身邊的友誼

老師們告訴你,要好好學習變成機器。

大人們的小心翼翼,更多的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元兇;

老師們的任務觀點,更多的變成了束縛成長的起因。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變了當初的模樣,慢慢忘了如何微笑,慢慢忘了如何真誠,慢慢忘了自己真正的情感。

時光給了我們記憶的開始,卻沒有提醒它的結束。

重新翻開幼兒園的畢業照,我們會找到那個已經不太認識的自己在一角笑的是那樣純真。然後在內心問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好像就是昨天的事,為什麼一晃眼就快忘記了。

然後開始想,自己其實是不如當初那般珍惜一些事了,這不是沒有依據,想想你當初是怎麼保護一塊好看的石頭,收好一張同學給你畫的畫吧。

就讓我們回到一開始,回到當初自己的幼兒園門前。

看一看故地,想一想最初。

上幼兒園的第一天,你哭了嗎?

現在,站在門前,你哭了嗎?

這段來自豆瓣博主 褶子。

關於電影,還有很多想講;日後再慢慢推薦給大家,希望這兩部電影能被童靴喜歡。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獨孤孤獨咕嚕嘟子2020-09-05 14:36:20

彌留之際的停留,只為將遺憾彌合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benson大蟲哥2021-02-24 14:01:05

《無聲》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電影是圍繞著一個聾啞的少女在校車上被XQ展開的,看完實在讓人感到壓抑。因為故事圍繞著聾啞人學校展開,所以很多時候沒有背景音樂,而單獨的環境音令人很容易帶入。電影節奏控制的十分優秀,靜與動的衝突使得劇情充滿張力和戲劇性。以上都是感官上的體驗,這是一刷的感受,二刷我相信還會有看到多一些。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其實類似這種霸凌題材的電影韓國有許多優秀的出品,塑造出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在用小人物對映社會階層,用人性的現實來諷刺社會。

《無聲》多了一點純愛,但是這點純愛並不治癒,相反讓人感到更加惋惜。其實我並不喜歡看悲劇,因為現實生活其實四周都是,不必跑到電影院看。但是悲劇總是比喜劇來得深刻,現在很多脫口秀節目都開始追求深刻,其實就是用喜劇來包裹悲劇,或者是用利用悲劇來苦中作樂。“肥仔快樂水”、愉悅、開心、放鬆這些包含或者本身就是正面的詞語現在已經變得多少有點墮落的感覺,相反打工人、乾飯人這種帶有悲情色彩的名詞開始成為主流,也就是一定程度反映了“喪文化”。痛苦成為了主流,但根深蒂固的自私與以自我為中心是人之本性,所以在當前的社會還是需要這種電影來為弱勢人群發聲。

看完後感觸比較大的電影有哪些?

女孩站在爺爺奶奶中間,女孩直視前方,爺爺奶奶的聚焦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迫,女孩用一種求助的眼神看向前方,讓觀看者形成一種被求救的感覺;欲救而不得,壓力不禁開始溢位螢幕直竄人心

這電影之所以感觸是因為我不屬於這種弱勢群體,平日裡弱勢群體已經與我們隔開了,我根本無從感受。不過我有接觸過精神病人,也差點發生了衝突,但是回想起來真的是慶幸自己有控制住,要不都要後悔到哪裡去了。我知道他們不是同樣的人,但我想表達的是同樣作為弱勢群體背後的家庭。所有的病痛或殘缺為他們帶來的傷害同樣會輻射到他們的家庭,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真的是有它的道理。

標簽: 電影  入殮  我們  影片  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