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作者:由 蘇家酒窖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12-28

《金瓶梅》裡西門慶的這個行為,反映了一個習俗,你知道是什麼嗎?

明清時期中國的民間喪儀,與儒家注重倫理等級的喪葬禮儀相比,具有人鬼相雜的特徵。它一方面充滿著人情味,另一方面又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以對親人的死亡態度為例,儒家認為孝子應該盡哀,而民間卻把老人的喪葬視作一件大喜事,認為老人在世享盡了子孫之福,他的昇天值得後人慶喜。因此不管是老死還是病死,都將死亡看作壽終正寢,應該像婚慶喜事那樣大辦。古時人們稱這樣的“喪事”為“老喜喪”或者說是“白喜事”,與婚嫁時的“紅喜事”形成鮮明對比。婚嫁尚紅,新郎、新娘所穿的衣服以及被褥等物皆為紅色;喪葬從白,孝服、孝帽以及靈堂和喪葬用具等一般是白色。但是從人們表現出的精神狀態來看,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色調和細節有所區別而已。

喜事應該辦得熱鬧,婚禮如此,喪禮也應該如此,於是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民間喪儀產生了。民間喪儀以儒家禮制和歷代喪製為依據,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和當時的社會風尚進行了增刪、演變而成,呈現出整體順從禮制偶爾又與禮制相對立的矛盾狀態,本期文章小編就來分享這些民間喪儀的精華:

1雞鳴枕

雞鳴枕,是用白布製成的枕頭,整體形狀兩頭尖中間厚實,再用麥麩填充枕頭內部。俗謂“冥途不知分曉,年畔得聞雞鳴”,據說此枕有能讓逝者魂魄保持清明的功效。在人們信奉“有神論”的時代,雞鳴枕表達了遺屬對逝去親人由衷的祝願——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雞鳴枕

2點隨身燈

在人剛死之時,喪家要趕緊用棉紙製作紙燈,蘸上香油,從床前開始,一盞又一盞,依次排序的紙燈直到大門外,這便叫“隨身燈”。這種習俗在宋代以後頗為流行,如《金瓶梅》第六回載武大郎死時,“靈前點起一盞隨身燈。”又,第六十二回載李瓶兒死,“點起一盞隨身燈來,專委兩個小廝在旁侍奉。”明代洪概所編的《清平山堂話本》卷二《快嘴李蓮記》也說:“我家公婆又未死,如何點盞隨身燈。”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清平山堂話本》書影

3絆腳絲

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習俗在人初終停屍床上時,用繩子把他的兩隻腳繞上,這叫絆腳絲。到將入殮時,就將繩子解下,據說這時不解下繩子,他下世託生為人時,就不能走路了——這樣的思維體現出了古人眼界的侷限性,他們無法用孔孟周易闡釋為何人生來帶有生理缺陷,因此民間才會有這樣的傳說。

4山人批書

按當時民間禮俗,長輩逝世,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入殮的時辰,稱“山人批書”。除了選擇時辰之外,先生還會計算喪家的忌諱,比如某特定屬相或某特定生辰的親屬不能參加入殮儀式,《紅樓夢》第十三回對山人批書做了描述。秦可卿死,賈珍便吩咐去請欽天監陰陽司來擇日,擇準停靈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後開喪送訃聞。範祖述《杭俗遺風》載:“凡人逝世,先叫陰陽門,眷名為山人批書。批書者,選擇入殮之時辰,及月建的呼之官避者,然後以手摺開寫親族至友姓名住址,遣夫走報。”

5寫殃榜

殃榜又稱“鬥書”、“殃書”、“榜書”,是人家死人的憑據,也是死者入埋、出城門的憑據。徐珂《清稗類鈔喪祭類》說:“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生至,令書榜書。蓋為將來屍柩出城時之證也。”如果死者是凶死,就不給他開殃榜,或者去報官。這樣死人不但不能入埋,而且連城門也出不去了。所以人死之後,請陰陽生寫殃榜是第一件要緊的大事,怠慢不得。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寫殃榜

當然,請陰陽生有個規矩,請時,他先給人家一個黃紙帖子,上面印著他的堂號,然後由請他的人帶回喪家,貼在門口。若死的是男子,就貼在門的左邊;若是女子,則貼在門的右邊,叫做男左女右。請過之後,陰陽生就去喪家寫殃榜,看見某人家門口貼有他的堂號,他就走進某家,開完殃書即走。寫時看喪家財力及給費多少而定,在某些民間小說中,陰陽生來寫榜書時,若是喪家是有錢之家但頗為吝嗇,給的錢很少,他就設法作弄喪家,或說是犯火七,或是說犯重喪,反正不吉利的話能說多少就說多少,直到喪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他求饒為止。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度人經》區域性趙孟頫書1

6出殃

民間有出殃之俗。陰陽生在殃榜中標有幾日出殃、往何萬去、高多少尺、化為什麼顏色的氣等等內容。殃有紅黃青白黑五色,高低也不一樣,最高的可達一丈八尺,最低的為九尺,其餘或增或減,都以一尺為度。所去的方向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出殃的時間一般均在死後的二十天之內進行,只有小孩死了不出殃。

在出殃前,先要在去世之人所在屋子裡供上果品熟雞、燒酒、冰糖及饅頭等物品。如死的是男子,還應該預備下紙筆墨硯文房四寶。若是女子,要放上木梳、手帕、洗臉水、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還得把屋裡的鐵器收藏起來,紅的東西要用白紙包好。然後再將屋裡的窗戶撕下一扇,在地上撒上灰,以供出殃。出殃以後,看地上灰的形跡,據說可知死者來世所託是男是女,或是何等生物。

出殃的習俗體現了古時勞動人民對死亡持有的驚懼之心,也是前文提及民間葬俗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體現。

7轉空

無論是生前所作的壽材,還是死後新買的棺材,在往死人家裡抬的時候,都叫“轉空”。出殯時若是32人抬槓,就是8人轉空;若是40人抬槓,則由16人轉空;若是64人抬槓,則由24人轉空;32人以下的小槓,都是4人轉空。轉空時,這個空棺材不能直接抬進亡者家中,必須由喪家在棺材裡放一些小制錢和木炭之類的東西,然後才能抬入亡者家中。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度人經》區域性趙孟頫書2

8搭綵棚

喪家一般要搭綵棚。因為凡遇喪葬大事,往來的客人很多,而喪家房屋不夠敷用,所以要在院內搭幾個棚子,作為待客所用。當然,綵棚的大小及精美程度要視喪家所出的財力而定。《金瓶梅》第六十二回記載:李瓶兒去世第一天,西門慶即叫搭彩匠在天井內搭了五間大棚,第二天又吩咐搭彩匠把棚再搭大些,留兩個門走路,把真容影壁夾在中間,前邊廚房內還搭三間罩棚。《道光都門記略》曰:“京師搭蓋喪棚,工細絕倫,點綴有花木鳥善之形,走脊大棚,有瓦櫳、柁頭、穩獸、螭頭之別,以及照牆、轅門、鐘鼓樓,高插雲霄。”

9畫影

又稱“畫神像”,即為死者畫遺像。此俗宋代已非常流行,不過《司馬氏書儀》卷五《魂帛》隱約表達過對畫遺像的不贊同,尤其是為女性畫遺像。理由很簡單,男子在活著的時候就有畫像,可以直接拿來做“神像”,或者重新畫一幅也無不可。但是女子呢,活著的時候平時深居閨閣,如果出門就乘轎子,還要用面紗遮臉。生前都要遮遮掩掩,怎麼死後就可以讓畫工與其近距離接觸呢?不僅是近距離接觸,還要用筆墨描繪其容顏,要是技法高超的畫師說不定還要加許多細節。在男女大防的古代,周密森嚴的封建禮制體系下,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金瓶梅》區域性

不過反對歸反對,或許是畫像所能帶來的慰藉效果遠遠超過某些士大夫對於逾禮的擔憂,宋代以後,“畫神像”的習俗大盛。比如李瓶兒死時,西門慶曾花十兩銀子請畫師韓先生為李瓶兒畫真容。

10開光明、抿目、套米鬥

儒家以禮教化百姓,民間入殮禮俗與儒家禮儀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這便是開光明和抿目。開光明即為死人神像點眼睛,抿目為死者合攏眼睛。此外,在一些地區還流行入殮後給死者套米斗的習俗。

11念倒頭經

倒頭經又稱“材頭經”。按民間禮俗,在入殮時還要請僧人在旁一邊敲磐,一邊唸經,說是這樣可以使死人早離地獄,往生淨上。

12接三

這是民間喪儀中的一件大事。傳說,死者在死後的第三天要回來再見親人一面。到了這一天,樣樣事情都須辦齊。月臺要搭好,靈桌也要放好,備上奠酒用的奠池和執酒壺盞,給亡人供上早晚之飯。到晚上,孝子賢孫們要跪在屋門外的地上靜靜地等待死者亡靈回來,不能擋道,應該夾道跪在路的兩旁,路口堆紙錢。屆時,由孝子點著紙錢,並率頭大聲高呼:“爸(或娘)——您老人家回來啦!”至於老人家呢?物質世界中當然是回不來了,不過老人家永遠活在子孫們的精神世界裡。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僧人形象

13挑紙錢

小編曾在前面幾期文章提到過銘旌,其用以標記死者官職名稱,民間平民之家既不富又不貴,只好用挑紙錢代替銘旌。所謂挑紙錢,是按著死人的歲數,有多少歲,拿多少張紙,再加上兩張,這叫做天一張、地一張——這些紙都擁綁在一根白麻竿上。比如如果死者為62歲,就用64張燒紙。這棍子般為三五尺長,按男左女右的規矩挑在門口,這也是我國古來的招魂之意。等到了接三的那天晚上,挑紙餞由孝子燒掉。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宛署雜記》書影

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民風一土俗》載:“初喪三日,出喪牌掛錢門外,計死者之壽,歲一張,曰‘挑錢’。”《金瓶梅》第六十四回描述:李瓶兒死,到三日,和尚打起磬子,揚幡,道場誦經,挑出紙錢去。合家大小披麻帶孝,佛前禮拜。街坊鄰舍、親朋官長,來弔問上紙祭奠者,不計其數。”

14三朝接煞

按民俗,死後第三日為三朝。屆時,請陰陽生或道士設壇唸經,稱為“打掃”。這一天,靈堂掛上白布幔,門前擺列喪牌,靈桌供上神主、男女紙俑及杯筷香燭等物,兩旁掛輓聯,孝子戴黃麻巾、穿麻鞋,孝婦則披黃麻,稱為三朝之禮。接煞者以死日干支推算。如山人的術語,甲巳子午為九,丙辛寅申為七。假如甲寅日死,則在十六日接煞。這一天,在死者房內設一座位,將死者臨時換下的衣服上下鋪放在椅子上,供放在終床前,桌上擺木盤一個,鏡子一面,並點上琉璃油燈一盞。由道土坐在旁邊念《度人經》一卷。念畢,撤去靈位,由道士打掃乾淨,送出街中央,再以雞蛋、雞血盛在瓷碗中,用廚刀在中庭將其打碎,言煞神兇惡,以此來去除不祥之氣。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民風一土俗》:“陰陽家以死者年月,推煞神所在之日,則舉家避之他所,曰躲煞。”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1)

道士形象

​接煞時需要道士在旁邊念《度人經》,入殮時需要請僧眾念倒頭經,一場喪葬儀式中既有佛又有道,可見外來的佛教成功實現了本土化的過程,佛道不僅友好共處,還共同參與了平民生活,而且是平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知乎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歡迎微信搜尋【蘇家酒窖】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微博@蘇家酒窖

B站【蘇家酒窖】

百家號【蘇家酒窖】

標簽: 喪家  死者  陰陽生  民間  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