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正名中醫、學習中醫的必經途徑——從論“白虎湯證”認識中醫的論證方法

作者:由 明郎中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19-06-10

中醫診病重在望聞問切,中醫辨證重在理法方藥。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治法,沒有正確的觀點就沒有正確的結果,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辯證常識。

西方醫學,不論它走向何方,它的理性認識都是統一的,這當然能令世人接受。

我國醫學則不然,從漢代以前說,它理、法、方、藥認識是統一的,但到了晉唐以後,這個認識就被打破,五花八門的中醫辨證法悠然產生,例如“病因辨證法”“臟腑辨證法”“八綱辨證法”“衛氣營血辨證法”“三焦辨證法”“歸類辨證法”等等。

這些辨證法各有千秋,但其中有的已經脫離了實際,有的已經和中醫經典理論產生了分歧,有的出現了自相矛盾,所以重新認識祖國醫學,統一中醫辨證法,保留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就變成了當代中醫奮鬥的歷史使命。下面我就選擇“白虎湯證”來鑑定它的精華與糟粕。

論白虎湯證

白虎湯的命名應追隨到二十八宿,它是古中醫和古天文的結合產物。白虎湯證最早見於《傷寒論》,但它的歷史也許更為久遠。

白虎湯證在《傷寒論》中,具體表現有以下三條,現筆者依次解釋。

1.“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太陽篇176條)

太陽傷寒,脈當浮緊,證當多寒少熱,今脈浮滑而使用白虎湯,則知陽明裡熱已經形成,故脈從浮緊轉向浮滑,證從多寒少熱轉向多熱少寒,這是太陽病向陽明過度的必然趨勢,所以這裡的“表”字是指表面現象,這裡的“裡”字是指其中,就是說從表面上來看陽明熱證已經形成,但實際上太陽的舊寒尚未盡解,其中還有微寒的存在,所以脈只能出現浮滑,不能出現洪數。

(本解與舊注認識不同,舊注認為“裡有寒”是裡有熱,或表裡具熱,但種解釋與脈象不符,且必須更正原文,故不可取。所謂舊注,即是指自張仲景《傷寒論》原著問世後從古到今的一切注本,包括歷代注家和當今教材,其中第一個注本是指成無己的《傷寒論集註》。在這古今注解《傷寒論》的注本中,本人只要提出“本解與舊注認識不同”,那是與上述所有的注本觀點均不相同;如果本人提出“舊注多誤”,那是指絕大多數注本與我的觀點不同,但還有極少數注家的觀點相似,但他們不是主流,所以我把此類文章視為醒世文章)。

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陽明篇219條)

所謂三陽合病,就是指太陽表寒不為陽明裡熱所化,或者說陽明裡熱不能戰勝太陽表寒,於是逆於表裡之間,形成寒熱交爭狀態,這就是三陽合病。本證的腹滿,身重,難以轉側是寒從溼化;證中的譫語、遺尿是火熱內攻;溼熱交蒸,故口不仁,面垢。此時如果發汗,就會加重火邪的攻勢而導致譫語甚;如果攻下就會導致上越下脫而產生額上汗出,手足逆冷。但如果病人能自汗出,說明陽氣能自行轉盛,溼從汗解,此後的溼熱將轉化為燥熱,由此形成白虎證。

(注意:如果陽明燥熱形成但腹滿仍不了了者,屬於溼氣未盡,萬勿認作白虎證或承氣證,因為溼阻腸胃大便是很難結硬的。本條舊注認為是陽明燥熱,不知本證內藏溼熱,因此解釋三陽合病大多牽強附會,因為白虎湯根本不能治療三陽合病)

3.“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厥陰篇350條)

當病從寒化的時候其人當脈沉、惡寒而厥逆;當病從熱化的時候其人當脈浮、發熱而汗出。本證列入厥陰篇,可見它的前證為陰。今反用白虎湯者是陰已轉陽,寒已化熱,逆冷已經消退,否則有誰敢輕用白虎?本條與176條性質不同,前條是陽明裡熱形成,但太陽表寒未盡,所以它的脈象是從浮緊轉向浮滑;本條的性質是病從裡寒轉向裡熱,再從裡熱轉向表裡俱熱。一是由表及裡,一是從裡達表。由表及裡的滑脈,是從浮緊轉向浮滑,而從裡達表的滑脈,則是從沉微、沉細,經過沉緊、沉滑才能轉向浮滑。所以本條的滑脈絕不是浮滑,因為它還有四肢厥逆,陽氣還沒有完全外達,因此它只能在沉中見滑,只有陽氣到達四末,厥逆消退,浮滑之脈才能出現,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

(本解與舊注認識不同,舊註解釋四肢逆冷是有寒厥,有熱厥,非也!逆冷是陽氣不能到達四末,它永遠都是寒,而熱厥不是手足逆冷,它是手足灼熱。)

從以上三條的病理演變中,我們看到了白虎證的一個基本特點,那就是傷寒寒邪未盡、陽明標本俱盛這是使用白虎湯的最佳時刻。

例如汗雖出而不甚,口雖幹而不渴,脈雖滑而不洪,熱雖發而不烈等等。如果身大熱、口大渴、汗大出、脈洪大,那就不是白虎證,而是白虎加人參證。因為此時的陽明燥熱已經不是標本俱盛,而是氣虛津竭,標實本虛,所以才加入人參救津救氣,請看《傷寒論》中的白虎加人參湯證。

(1)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條)。(2)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8條)。(3)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9條)。(4)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條)。(5)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條)。(6)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痙溼暍條)。

以上六條是《傷寒雜病論》談白虎加人參湯證的主要內容。在這六條白虎加人參湯證加之前三條白虎湯證,我們又看到了兩個特點:一是所有的白虎證無一證言渴,而所有的白虎加人參湯證則無一證不言渴,這就是“標本俱實”和“標實本虛”的主要區別。二是所有的白虎證普遍存在著“裡有寒”,例如“脈浮滑,此裡有寒”“脈滑而厥”“腹滿身重”“時時惡風”背微惡寒“汗出惡寒”等,這些寒有的是舊寒未盡,有的是新寒產生。舊寒未盡說明陽氣未至,新寒產生說明熱極生風,陽氣未至提示著燥熱尚未進入極限,熱極生風則是物極必反的形成。所以說,任何事物都不能孤陽膨脹,任何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辨證常識。遺憾的是,這個常識到了後世就變了性,請看吳鞠通所論的白虎湯證及白虎加人參湯證。

吳鞠通《溫病條辨》,對白虎湯證及白虎加人參湯證是這樣描述的。(1)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上焦篇七)。(2)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煽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參(上焦篇八)。(3)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上焦篇二十二)。(4)手太陰暑溫,或已經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上焦篇二十六)。(5)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主之。脈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法(上焦篇四十)。(6)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燥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中焦篇一)。(7)下後無汗脈浮者,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中焦篇十三)。(8)吳鞠通的白虎禁忌證是: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上焦篇九)。

以上八條是吳鞠通論白虎湯證的全部內容,在這八條中,我們完全能看出吳鞠通的白虎證與《傷寒論》的白虎證其性質是截然不同的:(1)吳鞠通的所有白虎證都是陽性熱證,沒有一絲一縷的陰性反應,既看不到陽氣未至,也看不到熱極生風,從始至終都是孤陽膨脹,這和《傷寒論》中的“裡有寒”其性質是完全不同的。(2)吳鞠通的所有白虎證無一證不言渴,而《傷寒論》中的白虎證則無一證言渴,所以吳鞠通所說的白虎證是《傷寒論》中的白虎加人參證,而《傷寒論》中的白虎證在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根本不存在。(3)吳鞠通在白虎禁忌證中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試問白虎湯中的那種藥物能達表?(4)吳鞠通在禁忌證中說:“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可是他的下後三證均無汗。(5)吳鞠通的白虎湯上至太陰,下至陽明,可謂無處不能應用,就連“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黑有芒刺,日晡益甚”的大承氣證,只要出現浮洪脈他也使用白虎湯。這就須要問:承氣證會出現白虎脈嗎?(6)吳鞠通凡言白虎加人參,其脈必芤。吳氏解釋說:“此陰虛而陽不固也”。那麼陰虛陽不固的脈象是白虎證嗎?(7)吳鞠通論暑溫,言右脈必大於左。他的解釋是“右手主上焦氣分,左手主下焦血分。暑溫是從上而下,故左脈反小於右”。吳氏這個脈學令人迷悶,因為他的溫病都是病手太陰,都是從上而下,這與暑溫並沒有什麼不同,何以暑溫就右大於左呢?右大於左的脈象是外感嗎?心肺居上焦怎麼又變成下焦血分呢?(8)吳鞠通論暑溫,言暑必言溼,吳氏認為“有溼者為暑,無溼者為溫”。吳氏此論,實屬費解。因為暑是六氣,溼也是六氣。暑是六淫,溼也是六淫,它們都是主氣,儘管暑能挾溼,能聯袂作案,但它們怎麼能混為一談而暑溼不分呢?(9)吳鞠通對“形似傷寒”的解釋是:“病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性質不同,傷寒之惡寒是寒鬱衛陽之氣,而暑溫之惡寒則是火盛克金,肺性本寒。”試問“火盛克金”怎麼還會有“肺性本寒”,“本寒”不解為什麼還敢用白虎湯?以上提出的問題,依據皆出於吳鞠通論白虎湯證的自注中。

為什麼吳氏論白虎與《傷寒論》不同,為什麼吳氏的白虎湯證自相矛盾?這個問題還有待大家認真面對,積極思考。

“論白虎湯證”提出了諸多的中醫思考問題,而且涉及古今《傷寒論》注家,所以它是一個具有改革性的中醫學術論文,希望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1961年,我14歲開始隨舊磁州四大名醫峰峰礦務局總院中醫科創始人柴三綱學醫,聽從師囑,主攻傷寒,後又拜師中醫劉興海,1976年開始寫作。行醫50多年,今已入古稀之年,意將所學理論示人,所經醫案示人。

其中部分書稿整理成冊——《中醫溯源》已經由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淘寶,京東,噹噹很多店缺貨,此連結有貨直達

https://

m。tb。cn/h。e533mqc

淘寶

https://

item。jd。com/45148458968

。html

京東

標簽: 白虎  湯主  吳鞠通  湯證  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