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自學中醫者的勵志人:曹穎甫

作者:由 研習經方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1-09-14

自學中醫是一件好事,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而且相當一部分大名醫是自學成醫的。所以自學中醫不是一件掉人的事,當個科班醫生沒什麼值得吹牛,關鍵的是醫德醫術。有這麼一個人非常值得自學者學習。他叫曹穎甫。

自學中醫者的勵志人:曹穎甫

曹穎甫是什麼人?他在晚清和民國非常有名,他的學生稱他為經方大家。當時上海的中醫專門學校都聘請他來講學,當時在上海開診所時很多人找他看病,連著名中醫秦伯末的醫術都是從他那裡學來的。

曹穎甫是個有文化的人,1866年出生,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考取了孝廉。孝廉是什麼,就是清朝的舉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當地高考狀元啦。雖然年近三十才考取了舉人,但也說明曹穎甫是一個愛讀書,有文化,也很聰明的人。考取舉人後,他就去了南菁書院深造。

這樣一個文人怎麼會與中醫搭上關係的?原來曹穎甫自幼就喜歡讀張隱庵《傷寒論注》,他自己說“見而慰之”,可見中醫從小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當時他的想法是讀書之暇如果懂點醫術,也算是掌握了一門濟世之術。看看人家,從小就有大愛了,什麼叫理想,什麼叫價值,不是用口號去喊出來的,是真心的想去做。

真正讓曹穎甫堅定地學習中醫、傳承中醫、實踐中醫的還是因為二件事:

一是他十六歲的時候,他父親病了,洞洩寒中,就是拉個不停的那種病,也就是痢疾。醫生用岑連十多劑,反而越來越嚴重,他說“汗凝若膏,膚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飛,體搖搖而若墜,一夕數驚”,就是快死的狀態了。最後有個叫趙雲泉先生來了,投以大劑附子理中加吳萸、丁香之類的中藥。進一劑的時候,汗收斂了,體溫正常了,洩瀉也停了,精神也好了,再繼續吃藥結果病好了。當時,這個趙雲泉講∶“今年太歲在辰,為溼土司天,又當長夏之令,累日陰雨,天人交困,證多寒溼,時醫不讀《傷寒·太陰篇》,怎能能有治好人的方子呢”,曹穎甫聽到這話以後,才知道仲景的方子果然是能夠救人於病險。也就是說,傷寒方劑的效力使曹穎甫對中醫治病救人產生信心。

這個事情說明,對中醫的信任是學好中醫的一個重要前提。自己都不信,怎麼能學好呢。

第二件事情就是他本人從去金陵趕考的途中生病了。同行的人中有人略知醫方,每日以藿香、佩蘭進之,汗出而熱不退。等他到了金陵的時候,病就嚴重了。恰好當時他的表伯陳葆厚先生來到他這裡,一番把脈診斷之後,講,“你這個病當時就應該速戰速決,現在經過多次發汗,你身上的津液已耗損太嚴重了。”,這個表伯當時從藥店買了荷葉露三大瓶及生梨十餘枚,給曹穎甫吃,曹穎甫當時按要求半天就吃完了。到了傍晚的時候,他的表伯帶藥及煎粥之器及米炭來。吃了煎好的藥後,睡到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結果好了。一問他表伯,原來喝的就是傷寒論中的桂枝白虎湯“,從此之後,他更加堅信中醫的治療作用。只是由於當時他父親希望他專注於科舉考試,才沒有專心研究中醫。

這個事情說明,對中醫的信心往往然自於自身的感受和實踐,這是開啟中醫之門非常重要的力量。

後來,曹穎甫放棄了科舉考試,他父親也不在了,這個時候他已經三十八歲了,他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傷寒》、《金匱》的。在學習中醫期間,他用經方治好了他母親的很多病。當時的年代正是清末民初的亂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他產生了救世之志。再後來,曹氏一生致力於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研究,年過五十才到來上海,其間用經方取效者十有八九,他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出名的。

曹穎甫的中醫是自學的,但因為他堅定的信心和專注一生的決心,使得他學習的傷寒論在實踐中大放光彩。這個經歷說明,自學中醫的人在中醫學界並不是低微的,只要專注地做好學習實踐,與有證無證,與學歷高低,與是否專家不專家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東西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認可。

曹氏研究仲景學說主要依靠自學,學術思想主要受張隱庵和黃元御影響,但他既不守隱庵維護舊論之說,亦不守元御狃於五運六氣之論,惟於張氏之說藥,黃氏之重陽。

曹穎甫專務實學,考據精詳,精於醫理,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起來,但善於取長補短,獨立成熟的經方巨人。他的成長經歷最為貼近自學中醫者,值得借鑑和敬仰。後來他的徒弟把他的臨床經歷寫成了一本著名的書叫《經方實驗錄》。

標簽: 曹穎甫  中醫  自學  表伯  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