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作者:由 新都在這裡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0-23

近些年,有這麼一批人

來自農村

又從城市歸來反哺故土

他們就是返鄉創業青年

他們是鄉村振興程序中的“領潮者”

在時代潮湧中選擇另闢蹊徑

帶著技術、資訊和視野流向農村

他們也是“拓荒人”

照搬城市的那一套只會水土不服

唯有從零開始

摸索適合本土鄉情的全新業態

而在新都

也有這麼一位可愛的“新農人”

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6年前,在外打拼十多年的80後青年李彪想到回鄉創業時,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此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設計工作室從高高的寫字樓搬進一處農家院子,卻促成了意想不到的成交量,客戶平均駐留時間竟也高達4小時。李彪敏銳地意識到,低矮的籬笆院牆後,藏著一片商業藍海。

而今,經歷了從民宿到共享庭院的幾輪摸索、蛻變後,回鄉,在李彪眼中已不只是一門“生意”。他深知自己經營的不單是產業,還是與村集體、村民共建共享鄉村的全新生態。

從加入到融入,自己不只是創業者,還是“新農人”。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2016年,李彪來到新都區新繁街道汪家村準備開發“拾裡庭院”專案時,業內的鄉村創業已頗為火熱,民宿餐館鱗次櫛比。但李彪想,

返鄉空有熱情不夠,還要可持續。

汪家村是個傳統農耕村落,人多地少,不靠山不靠水,很難發展傳統產業。但這裡交通稟賦好,往返大中城市方便,更重要的是保留著地道的鄉土風情。“發展庭院經濟,主打當下流行的沉浸式商業體驗。”曾是資深經理人的李彪有了靈感。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拾裡庭院

“庭院經濟,不是傳統租賃模式下的農家樂或民宿。”李彪說,很多人的做法是跟農民籤一份長期土地租賃合同,自己改造運營,但這樣不僅要承擔前期投入的高額成本,還會讓村集體和村民損失土地的發展收益,是“雙損”。

只有實現“雙贏”,才能讓一個產業留下來。

為此,李彪嘗試了集體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分離的模式。所有權仍歸村民和村集體,使用權、經營權集中到村資產管理公司,李彪團隊“源素輕旅”僅作為開發運營方參與合作,充分保障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李彪還聯合高校開發了一套

智慧結算系統

,專案每進一筆收入,都能線上顯示村集體分多少、村民分多少,不僅解決了信任問題,還讓大家在看到回饋後充滿幹勁。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拾裡庭院舉辦的各類活動

作為一個在大城市打拼過的農村娃娃,李彪明白,鄉村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人們的鄉土情結,田園牧歌的鄉村生活寄託著人們的美好想象,也是釋放情緒壓力的重要出口。在鄉村做產業,就要守護住這份情懷。

2019年9月,“拾裡庭院”開門迎客。修復一新的老舊院落成了田園火鍋店、共享書吧和陶藝文創店,院裡“住商分離、商住一體”,

既是村民的生活場所,也是工作場所。

“理想的樣子是庭院專案完成後,

這裡依然是個普通的村落,只是植入了不影響村民日常生活的商業形態。

”李彪說,村民在,人氣就在,遊客要的,就是這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在鄉間,李彪團隊與村民們一起勞作

“‘拾裡庭院’一期涉及的29戶村民,我們用了一年時間來做動員工作,二期150多戶只用了4天。”李彪說,因為大家看到了專案的價值。眼下,李彪正著手開發重慶銅罐驛鎮英雄灣“拾裡憶鄉”共享村宿群落專案,希望把好模式深耕下去。

“返鄉創業,不是來佔據資源為我所用的,也不是帶著趾高氣揚的態度說我要為你做什麼的,而是

融入這裡,守護這裡

,在好的商業框架下與鄉村共生共榮。”李彪說,畢竟,

不是鄉村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鄉村。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新都這位“新農人”點子有點妙~

80後、90後

鮮有鋤禾耕田的經歷

而他們

也正在重拾祖輩的鄉土記憶

感悟鄉村之於中國社會的獨特價值

點贊!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李丹陽 通訊員舒天楚

★主管|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宣傳部

★主辦|成都市新都區網際網路資訊中心

★責編|孫曉霞

★編輯|文 玥 寧 倩 羅 艾

標簽: 李彪  鄉村  村民  拾裡  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