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柘城朱襄氏:炎帝故

作者:由 網商社科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1-30

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農曆三月,正是草長鶯飛,乍寒還暖的時節,雖仍有稍許料峭東風的寒意,但茫茫大地早已滿目蒼翠了。在通往柘城大仵朱貢寺朱襄氏陵的一條官道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正率領一隊長長的隊伍,走在祭祀朱襄氏路上。

朱襄氏是誰?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會派朱棣不遠萬里專門祭祀他呢?其原因又是什麼?大家不要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炎帝朱襄氏,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者

朱襄氏為炎帝別號,又號稱飛龍氏,朱襄氏為上古時期重要的部族首領,被文獻命之為上古“古帝”、三皇之一。襲伏羲、炎帝之號,為中華人文始祖之一。

《呂氏春秋•古樂》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漢代高誘在其注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別號。”

據《帝王世紀》載,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之後,為女媧氏、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六世,皆襲伏羲氏之號。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後也”。

《路史•前紀》中也記載說:有巢氏之後經過了幾個先帝,有“朱襄氏”被眾氏族擁立。當時氣候多風,陰陽不調,百物散解,五穀不豐。於是,他命令手下名叫士達者,發明五絃之瑟,調節陰陽,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為“來陰”,以“朱”為都,並以“朱襄氏”為名號。

《柘城縣誌》對朱襄氏的記載更為詳細:“有巢氏沒,數閱世而朱襄氏立,於是多風,群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達作五絃瑟,以來陰風,以定群生。令曰來陰,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傳三世沒。”

據史料記載,朱襄氏還創造了漢字的雛形——書契。書契就是把文字刻在木片的一側,是中原地區遠古時代的一種刻畫符號。

北宋劉恕在《通鑑外紀》記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於滎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

朱襄氏把相關事件刻在木片上,代替了結繩記事,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劃時代進步。

又有史料記載,朱襄氏還創造了“六書”。六書,即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是漢字造字構成的六種方法。

元代鄭杓《衍極》卷一《至樸篇》稱:“太昊……畫八卦,以龍紀官,乃命飛龍朱襄氏造六書,於是始有龍書。”

在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的上古時期,朱襄氏在把事情刻在木片上時,用象形的符號來代替,並且創造出“六書”的雛形,這對於中國漢字形成,以及中華文明塑造和發展,不可謂是意義不重大,真可謂是中華文明之煌煌壯舉。

炎帝朱襄氏發明了五絃元瑟,開禮樂文明之先河;調節陰陽,促進百物生長,是中華農業文明的開拓者。首創六書,奠定中國文字之基石。其對中華文明發展具有突出的重要貢獻,真可謂居功至偉!

二、商丘柘城,名副其實的炎帝故里

很多人都知道商丘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著豐厚文明內涵的一片文化沃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殷商之源,華商之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商丘柘城也是全國著名的炎帝故里。

在中國其他地方的炎帝故里有多處,但是有關炎帝朱襄氏的故里只有商丘柘城這一處。很多人將炎帝歸為神農氏一個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據有關研究,炎帝是上古時代一個時期對於最高統治者的尊稱,是一個稱號。所以,歷史上古籍中就有炎帝朱襄氏,炎帝連山氏,還有炎帝烈山氏、炎帝大庭氏的記載。而炎帝朱襄氏就是其中之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陳之朱野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炎帝在位70年,與媧皇女媧氏共治天下。死後葬於朱野(今柘城縣縣城東十里大仵鄉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後來,朱襄氏部族後人把部族圖騰當作姓,流傳至今。這就是今天朱姓的來源。所以說,商丘柘城縣是朱姓氏族的姓氏發源地,朱襄氏也成為天下朱姓的共同始祖,這也是文章開頭明太祖朱元璋派四子燕王朱棣來柘城朱襄陵祭祀的根本原因。

關於朱襄氏定都朱就是今天商丘柘城,很多史籍都有明確的記載。

據《古史考》載:“陳之秋邑,朱襄史之邑”。在這裡明確記載著朱襄都於邑地陳。又據《寰宇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則指明瞭地點,就是當時歸屬於陳州的柘城。

另《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曰:“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唐《元和郡縣圖志》卷7也詳細記載:“柘城縣,本陳之株邑,《詩•陳風•株林》刺靈公是也,至秦為柘(城)縣,《續漢志》屬陳郡,至晉太康中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貞觀初廢入谷熟、寧陵二縣。後縣人徭賦路遠,陳訴積年,至高宗朝復置,屬宋州,其羅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卷12中,也記載:“柘城縣,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時陳之株野之地。”

明人顧祖輿在其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卷50更加詳細考證了朱襄氏都城位於商丘柘城的歷史,其在“柘城縣”條下對柘城的歷史沿革敘述如下:“柘城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北至寧陵縣八十七里,古朱襄氏邑,春秋為陳株野地,戰國時為楚柘邑,漢軒柘縣,屬淮陽國,以邑有柘溝而名。”

根據以上種種歷史記載證明,炎帝朱襄氏都城朱就是位於今天的商丘柘城縣。商丘柘城就是名副其實的炎帝故里。

商丘柘城是炎帝故里的歷史事實奠定了商丘在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說明了商丘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客觀事實,也佐證了商丘作為中國歷史古都的文化價值,這對於商丘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客觀定位有著重大而深刻的意義和影響,商丘作為炎帝故里的事實表明,商丘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就是中華文明中最為絢麗,最為耀眼的光輝。

三、朱襄氏的傳說故事

朱襄氏原為太昊伏羲氏大臣,伏羲氏去世後,朱襄氏繼承了王位,掌管中原諸部落。

當時正值天下大旱,數月無雨,田裡的莊稼全都枯死。同時,朱地還常刮怪風,大風颳起來飛砂走石,大家以為是魔鬼作怪,都躲在房裡不敢出來。而且正值盛夏時節,瘟疫和瘧疾流行,弄得天下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做為當時最高執政者的朱襄氏更是憂心重重,心急如焚,其決心降伏惡魔,為民除害。於是,他召來臣子士達、飛龍共商降魔之策。他們認為惡魔乃邪惡之陰氣,“邪”必畏“直”,陰必畏陽,最直,最陽,莫過於琴瑟之弦。

於是,朱襄氏就決定製造一把“瑟”來降妖。士達、飛龍籌集到柘絲、良桐,朱襄氏找來能工巧匠,精心製造了一把“五絃瑟”。

一日,惡魔又來作怪,只見黃沙攪天,拔禾折樹。朱襄氏攜帶五絃瑟,登上高崗,迎風鼓瑟。那瑟音高亢激越,激濁揚清,陽剛之氣遍佈廣闊大地。不大一會兒,就把惡魔給震懾了,怪風變小了,隨即,天空陰雲密佈,大雨如注,連年的乾旱隨即解除。從此,天下風調雨順,年年豐收,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於是,朱襄氏就在“朱”這個地方建立一座都城,用於治理天下。而“朱”,就是現在的柘城。

後來,朱襄氏109高壽無疾而終,朱邑百姓悲痛萬分,將朱襄氏安葬在都城東十里處。後來,他的墳墓人人添土,大如山丘。又在朱襄氏墓前和縣城各修建一處朱襄王廟,建有大殿、山門、配殿等。這就是今天的朱襄陵。

據有關文獻記載,朱襄陵成為很多文人墨客雲遊之地,歷代文人騷客尋蹤來到這裡,總要憑弔這位上古時期的傳奇人物,以寄託抒發自己之思古嘆今之幽情,並留下許多詩篇。其中清人竇克讓在其《遊朱襄氏墓有感》寫道:“柘東十里極蒼茫,碑石尤傳是上皇。鼓瑟調和花木實,空餘陵寢在蓁荒。”寫盡了人世間的滄桑輪迴,抒發了歷史歲月中無盡的蒼茫感。

今天的朱襄陵被重新修葺如故,成為人們祭祀這位先聖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刻的朱襄陵,清風陣陣,松柏肅然,高大壯觀的陵墓,氣勢恢宏的廟宇,相襯相映,大氣磅礴,相傳當年燕王朱棣親生栽種的皂角樹依然枝葉蒼翠,生機盎然,這一切都會給人一種濃重的歷史滄桑感,讓人意猶未盡,感慨萬千。悠悠華夏,煌煌榮光,千年一脈,萬世永昌!

(作者劉金芳系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標簽: 朱襄氏  炎帝  柘城  商丘  柘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