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雅舍》每日心得

作者:由 王懋懋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1-07

近日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散文集,覺得受益頗深。以後每日讀其中散文一篇,分享讀書心得。本人非文學專業,文筆不佳,才疏學淺,故只從其思想或是我的感受作談。若有賢能人才還請指正。

2020年1月6日。第一篇《雅舍》

抗戰時期,梁實秋先生南下重慶。在重慶擔任參政員,並主編教科書時,梁實秋先生與好友吳景超一同租住北碚主灣平房一處,風景優雅,命名為“雅舍”。雅舍的居住環境算不上優良。文中,梁先生也提到了雅舍的居住環境“不能蔽風雨”、“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雖然居住環境條件頗為簡陋,但是從文中依然能感受出梁先生對自然風光的發現與欣賞、貼近生活而熱愛生活、樂觀豁達而不受常規所約束。

文中,梁先生寫到自己對住所的感情。“我不論住哪裡,只要時間一久,便對那房子產生感情”。這種對住所的感情是對“瓊樓玉宇,摩天大廈”和“茅草屋”都適用的。可見,這種感情並不受住所環境等外在限制,我想應該是梁先生身上那種為文人所特有的人文的、感性的情懷所致。雅舍坐落在半山腰,既有阡陌螺旋的稻田,又有蒼翠欲滴的遠山。這種意境應該是很符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那種隱居的清幽的,或者比《小石潭記》展現的意境更有生活的煙火氣。說梁先生對自然風光的發現與欣賞,在第四段可以看出。“雅舍,最舍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這一段的自然描寫生動而絕美,若不是有一雙絕佳的“發現美的眼睛”,是絕不可能在簡陋的居所處發現如此的美景,寫下如此文章。

文中,更見梁實秋先生對生活的熱愛與貼近。在我的印象中,如果要寫環境的清幽美好是絕不可能將“糞坑”寫進文中去的。在第二段描寫雅舍前的景色時,梁先生寫道:“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在排比完竹林、水池之後,緊接著是糞坑。如果非要說,一個糞坑其實很破壞竹林水池所營造出來的美感,可是,正是一個”糞坑“的出現,讓文章是如此的貼近生活。結合在後面段落中梁先生對於鄰居互動時各種的聲音來看,梁先生作為一位作家、翻譯家,一位學者,其在對生活的描述中並未以一中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生活,俯視雅舍,而恰恰相反,梁先生是熱愛生活的。無論是糞坑還是噪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這些平凡真實的事物,雅舍才叫雅舍;生活才算生活。

在文中梁先生提到了鬥“鼠子”和“蚊子“。雅舍位於四川盆地,又在樹林茂密之處,必然少不了蚊蟲鼠蟻。梁先生也在與這些蚊蟲做著鬥爭,頗為其煩。但是,透過”但我仍安之“一句,我感受到了梁先生的樂觀與豁達。”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是否還住在雅舍!”幽默風趣,樂觀豁達。在說到不為常規所束縛,梁先生寫道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對翻新佈置的不屑。“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這是梁先生的看法,並且梁先生引用了李漁的《閒情偶記》表明其態度。

“天地,萬物之逆旅”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無論居住在何處其實都是這世界的旅客。但是,每一處住所都承載了我們一段時期的美好回憶與情感。人們重視祖宅,宅院已經不單單是一處住所,而是對祖先的追思:人們期待新家,新房已經不單單是一棟公寓,而是對未來生活的期望。雅舍,並不豪華,但是梁實秋先生卻以文人獨有的感性精神、生活情懷、樂觀豁達的態度在此旅居,創作著傑出的篇章。

《雅舍》每日心得

圖片來源於網路

標簽: 雅舍  梁先生  糞坑  梁實秋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