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作者:由 玄鳥商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07-30

讀山海經解上古之謎八百九十一:崑崙之丘

作者:大禹崑崙

日期:2020年11月2日

山海經中有兩處提到了“崑崙之丘”,一處是大荒西經,一處是西山經西次三經。

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

名曰崑崙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西山經西次三經:

西南四百里,

曰崑崙之丘

,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於大杆。是多怪鳥獸。

“崑崙”,之前已經破解“崑崙”就是指帝王谷。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丘”字金文象形圖形有多幅: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經分析,“丘”字金文象形圖形主要是兩種圖形。如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這兩個“丘”字象形圖形也已破解,分別代表“帝王谷”與胡夫大金字塔與哈夫拉金字塔。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由於時代久遠,金文書寫的原版《山海經》已經佚失了,因此古人在書寫大荒西經與西山經時各用的哪個“丘”字,只能靠後人根據文中記述的各種特徵內容來推導判斷了。

一、大荒西經中的“崑崙之丘”。

之前已經破解“崑崙”就是指帝王谷。

這個大荒西經的“崑崙之丘”是不是就是帝王谷?

1、“西海之南”

“西海”,很明確就是指非洲西面的大西洋,也就是之前我破解的山海經四海中的西海。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那麼“西海之南”,則指西海的南部。

從地圖上看,顯然帝王谷比大金字塔更靠南。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2、“流沙之濱”

“濱”字金文如下: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從衛星地圖上看到,“濱”字字形就是帝王谷地形,如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其中神廟與神道就是金文“濱”字中的“貝”字。

而大金字塔地形,明顯不是“濱”字地形。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3、“赤水之後,黑水之前”

(1)古埃及的“前與後”觀念

現在已知道《山海經》時期,華夏先祖們是生活在古埃及地區的。當時他們使用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圖符的讀寫規則與規律,今人也已基本掌握。比如在讀寫法老王名時,是“先左後右,先南後北;東為前,西為後,南為前,北為後”的原則。以拉美西斯二世(武丁)的王名圖案為例,見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阿蒙、拉”排在王名圈的上面;“給予、生命”排在左邊開頭處。

還有第一王朝法老哲爾(帝俊)的王名圖案,代表南部上埃及的“禿鷲”在左為前,而代表下埃及的“紅冠”在右為後,見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也就是說,古埃及的習慣是“左為前,右為後”,“上為前,下為後”。古埃及人亦以“東”為前,“西”為後,“南”為上,“北”為下。

根據這個原則,回頭再看“赤水之後,黑水之前”,就能清楚的知道“赤水、黑水”以及“崑崙之丘”它們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如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2)“赤水”與“黑水”

這裡首先需要普及一下《山海經》常識,關於“水”的概念。

遍觀《山海經》,“某水”一詞用的很多,也最規範“。在《山海經》中“水”是指一段河流或者一處湖泊。如“赤水”、“黑水”、“青水”、“洋水”等,是在講一段帶有顏色的河流,概念非常的清晰。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同樣“赤水”就是指一段赤色的河流。

“紅海”從來不屬於“水”的範疇,在《山海經》中“紅海”有其專有的名稱:“大江”。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全本《山海經》所有涉及“紅海”的地方都將其寫為“大江”,沒有一處把“紅海”記錄為“赤水”的。

那麼這個與“崑崙之丘”相關聯的“赤水”指的是哪條河流的哪段呢?

其實這個“赤水”指的就是尼羅河。

原來尼羅河每當氾濫時,都帶著大量的高原紅土及藻類,所以在上游段通常都是紅色的。自從尼羅河上修建了大壩以來,河流逐漸變得清澈了,原來的“赤水”段南移,只能在大壩上游尼羅河段尋找,如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上游的尼羅河其顏色是很明顯的“赤色”。到了下游,河水顏色逐漸變深直至成“黑水”顏色。

也就是說“赤水之後,黑水之前”中的“赤水”就是指尼羅河上游段,“黑水”則指的是尼羅河下游段,它們屬於同一條大河。

“赤水”,尼羅河上游段。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尼羅河下游顏色變深成為“黑水”。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再比對前文中的模擬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最後得出這樣的圖示,見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根據這張位置圖,顯然“崑崙之丘”是“赤水、黑水”的分界嶺,這個“崑崙之丘”應該是帝王谷,而大金字塔顯然不是。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根據上述推導論證,得出的結論是:尼羅河上游是“赤水”,下游是“黑水”,中間的分界段“崑崙之丘”正是尼羅河河灣處的帝王谷。

4。“大山”

“大山”的概念十分清楚,山海經說的就是自然界的“大山”,而不是指人工堆砌的建築。而且,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孤零零的幾座僅百米高的金字塔都稱不上“大山”,因為埃及及非洲境內到處都是幾千米高的“大山”。

5。“人面虎身像”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

這段話很顯然是說帝王谷裡的“獅身人面像”。“虎身”,是因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後人抄譯版山海經,寫成“虎身”很明顯是出現了抄譯錯誤,其實經中那個原版金文字是“獅”字而不是“虎”字。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在甲骨文、金文中根本就沒有“虎”字,這個被錯誤識認為“虎”字的實際上是“獅”字。最初抄譯山海經的人身處中國內陸沒見過非洲獅子,因為不知道有獅子,所以就錯誤的認為那是個“虎”字,以“虎代獅”,把原本的金文“獅”字翻譯成了“虎”字。關於“獅”字,我有專文論述,見我的《糾錯甲骨文、金文“虎”字!》一文。

“有文有尾,皆白”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文: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注: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文”,在這裡指“青、赤”兩色的紋理。

“尾”,就是指尾巴。

“皆白”,指獅身人面像其餘部分都是白色的。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處之”。“處”是指以臥姿放置在那裡。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6。“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

“弱”字金文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帝王谷地區地形: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可以看出帝王谷下面有一個明顯的環狀水流痕跡。幾千年前的山海經時期,這裡是有水流的,現在則由於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已經乾枯沒有水流了。

吉薩金字塔群下面並沒有這樣的環形水道痕跡。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7。“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這句話是說,其周邊有活火山,投物即燃。

“炎”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透過檢視衛星地圖,可以發現帝王谷西面不遠處有這麼個“火山”區,見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8。“西王母”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從上述文字看,西山經中這個最原始的“西王母”,很明顯描寫的是動物形象,而不是人。之所以寫成“有人戴勝”,是因為這種動物是類人猿類,在海內經中就有這樣的描寫: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贛巨人”,雖然是類人科,卻是黑猩猩,是動物。

同樣,“西王母”也是這樣,雖然稱為“人”,但豹尾、虎齒、穴居、善嘯的描寫,可以肯定這絕不是人類。

這個“西王母”是什麼動物呢?結合帝王谷的地理環境,搜尋東非的類人猿類,最終找到了這種動物,見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原來這是東非的狒狒。

“西”字金文象形圖形指狒狒的身體形態像“西”字圖形。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王”字圖形描畫的是狒狒的臉。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母”字圖形也是描畫的狒狒的長臉。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勝”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狒狒(學名:

Papio

):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狒狒。有5種:阿拉伯狒狒、幾內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體長50。8~114。2釐米,尾長38。2~71。1釐米,體重可達60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可達5釐米;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豔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

巖洞

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幾只至百餘。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主要分佈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種東非狒狒也是古埃及的神獸,在古埃及神廟外的雕像上就能看到狒狒的身影。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在帝王谷的壁畫中也有狒狒的形象。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創造文字的托特神(倉頡),他的一個形象就是狒狒頭。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此山萬物盡有”。

指帝王谷墓室壁畫上描繪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稱為“萬物盡有”。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二、西山經中的“崑崙之丘”

除了前面破解的大荒西經中的“崑崙之丘”,在西山經中也有一個“崑崙之丘”。

西南四百里,

曰崑崙之丘

,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

那麼這個“帝之下都”的“崑崙之丘”又是什麼呢?

“帝之下都”,就是指古埃及孟菲斯城,也就是今天的開羅。

美尼斯

[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

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他統一了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時代,建立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長期而輝煌影響的王國,約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個埃及初步統一成一個國家,開創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後來的孟斐斯城,作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統一上、下埃及後,曾向外發動征服戰爭。據歷史學家推斷,埃及著名的“納爾邁石板”中刻畫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據說美尼斯在位時間達62年,他是在一次打獵中被一頭河馬襲擊不幸身亡的。

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區部落首領,後來成為上埃及王國的國王。他在統一了上埃及之後,不斷向外發動戰爭。

大約在1萬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遷至尼羅河兩岸。他們辛勤勞作,不斷提高耕作技術,從而將尼羅河谷地變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公元前3500年,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發展起來。但當時埃及還沒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全境有十幾個部落,由於信仰不同,經常爭戰不休。這些部落被希臘人稱為“諾姆”(又譯為州),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都城、政權、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尼羅河每年7月到11月定期的泛濫帶來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這是給它子民慷慨的贈予。這方肥沃的土地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人,於是,有了農業,有了文字,有了神廟,有了智慧,也有了私有制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一般認為,古埃及同兩河流域一樣,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前後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

經過不斷的混戰,古埃及形成了兩大地域性王國。南方的河谷地帶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帶為下埃及,分界點大約在今天的開羅。上埃及崇尚白色,國王頭戴白冠,國庫稱白屋,崇拜鷹神荷魯斯;下埃及崇尚紅色,國王頭戴紅冠,國庫稱紅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鏡蛇神。

多少世紀以來,上、下兩個埃及王國一直是0的,直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美尼斯鞏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繼而親自率大軍北上經過三天三夜,終於在美尼斯法老的領導下統一了。美尼斯把決戰的地點命名為“白城”,後來白城成為統一古埃及的首都,被稱為“孟菲斯城”。美尼斯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帝王,在歷史上的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輩蠍王已開始了統一上下埃及的戰爭,不過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後成為上埃及國王,他發動了大規模征服下埃及的戰爭。戰爭的慘烈場景和期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已經湮沒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了,但其結果卻永恆地記錄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國,成為第一個得到“上下埃及國王”稱號的君主。戰爭結束後,美尼斯考慮到自己剛立足,根基不穩,為了贏的下埃及人民對自己的擁戴,美尼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尊重下埃及國王在位時的一些做法,而不標榜自己代表古埃及。只有在上埃及他才宣稱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國王,而在下埃及,他則戴著下埃及的王冠,以表明自己尊重那裡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顧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許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護神,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為鞏固對下埃及的統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處,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後來希臘人稱為孟斐斯,遺址就在當前的開羅附近。美尼斯還修了一條長堤壩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羅河氾濫時淹沒。建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防止來自三角洲地帶的-。

根據曼涅託,美尼斯在位共62年,最後他是被一頭河馬殺死的。

上面這段講了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美尼斯統一下埃及,在上下埃及分界處開羅建白城作為下都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帝之下都”的來歷。

很顯然,開羅附近的大金字塔就是西山經中記載的“崑崙之丘”。這裡的金文“丘”字與大荒西經中的“崑崙之丘”的“丘”字金文不一樣。這個“丘”字金文象形圖形表示的是兩座金字塔並排而立,如下圖: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山海經中的兩個“崑崙之丘”

綜述,在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兩個“崑崙之丘”,經過研究後確定,大荒西經中的“崑崙之丘”指的是帝王谷,西山經中的“崑崙之丘”指的是吉薩金字塔群。這兩個名字的區別就在於“丘”字字形,不同的金文“丘”字字形。

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作者:大禹崑崙

標簽: 埃及  之丘  崑崙  尼斯  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