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一文了解涎腺腫瘤

作者:由 杏林幫-何嚴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19-04-27

說起涎腺,大家可能覺得很陌生,但提到他的別名“唾液腺”,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參與食物消化的第一個步驟。人體內涎腺有三對大腺體,腮腺、頜下腺、舌下腺,還有一些分佈在口腔黏膜組織內的小腺體。所有這些腺體組織發生的腫瘤統稱涎腺腫瘤。唾液腺癌佔全身腫瘤的比例很小,但在口腔頜面外科臨床非常多見。唾液腺癌惡性程度不同,唾液腺癌在腮腺佔18%,頜下腺佔26%,舌下腺佔95%;顎部小唾液腺良性、惡性各佔50%。

涎腺腫瘤有哪些常見症狀?

涎腺腫瘤如果是良性的,生長比較緩慢,屬於無痛腫塊。如果是惡性,生長很快,呈浸潤性生長,並且帶有疼痛。不同部位腫瘤的臨床特點不相同,比如腮腺腫瘤大多數位於在耳垂下腮腺後,頜下部出現的腫塊。一般來說良性腫瘤即使體積巨大也不會出現面癱的症狀,惡性腫瘤則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面癱症狀,以及腫瘤固定,淋巴結或血行轉移。

如何診斷?

腮腺造影后CT檢查,可提高腫瘤與其周圍腮腺組織的解析度。透過CT影象與手術所見相互對照,確定腫瘤與下頜支後緣之間是否有腮腺組織相隔來估計腫瘤與面神經主幹的關係。採用多層動態增強掃描,顯示腫瘤與頸內動靜脈的關係,為設計手術方案提供依據。

對臨床懷疑為腮腺腫瘤者,首先作B超檢查,確定有無佔位性病變;如系腫物,可確定囊性還是實性。如果腫瘤位於腮腺深葉,或範圍廣泛的惡性腫瘤,建議作CT檢查,以明確腫瘤侵犯範圍及其與面神經主幹和頸鞘的關係;腫瘤位於腮腺後,臨床懷疑為沃辛瘤者,建議首先作核素顯像;懷疑為結節型舍格倫綜合徵者,首先作腮腺造影,診斷準確率達90%。

涎腺腫瘤的治療

唾液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是原發癌連同腺組織全部切除。低分化者輔以術後放射治療。傳統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手術方式為腮腺淺葉切除,面神經的各個分支均被解剖暴露,術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面部凹陷畸形,面神經損傷,味覺出汗綜合徵,患側腮腺功能完全喪失等併發症。隨著儲存功能性外科的理念引入唾液腺外科,對腮腺後下部的沃辛瘤以及直徑1。5cm以內的淺葉多形性腺瘤,可開展腮腺腫瘤及瘤周正常腺體切除的部分腮腺切除術。

與傳統的腮腺淺葉切除患者相比較,發現部分腮腺切除術有以下優點:

(1)手術範圍縮小,縮短了手術時間;

(2)只暴露部分面神經分支,減輕面神經損傷;

(3)切除組織少,面部凹陷得以減輕;

(4)降低味覺出汗綜合徵的發生率;

(5)保留了腮腺部分功能。

專家簡介

曹巍,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博士,副主任醫師,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擅長口腔頜面部腫瘤診治和缺損修復,主要研究方向為口腔癌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以及分子分型研究。兼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頭頸腫瘤專委會委員,上海市級醫院肉瘤臨床診治中心分中心秘書,上海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頭頸腫瘤醫學專委會青年委員,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 Member,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協會(ICOMS) Member,國際牙科研究協會(IADR) Member,Oral Oncology 雜誌審稿人,Head & Neck 雜誌審稿人,Stem Cells International雜誌審稿人,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雜誌審稿人。

近5年以第一負責人承擔科研專案5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2項。近5年以第一或通訊發表SCI論文15篇,總影響因子40。08。申請專利5項,其中授權2項(發明1項,實用1項)。

曾獲2012年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九完成人),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六完成人),201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貳等獎(第六完成人)。2013年九院第六屆優秀青年骨幹培養計劃,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優秀青年培育計劃”培訓班優秀學員,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九龍醫學優秀青年人才獎”,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晨星-優秀青年學者獎勵計劃 (晨星-講師),2017年CSCO“35 under 35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全國100強,2018年入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協同創新團隊成員,2018年入選海南省高層次人才專案。

標簽: 腮腺  腫瘤  唾液腺  涎腺  面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