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作者:由 維綸吃牛蛙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9-12-06

太空電梯,短期冬眠,脈衝推進,海王星定居,這幾個看似能直接與《三體》小說勾連起來的關鍵詞,實際上卻出自一部熱映中的好萊塢科幻電影。

別說它是在碰瓷《三體》,信不信,到時候電影版《三體》還得把它當做參考電影。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星際探索

導演: 詹姆斯·格雷

編劇: 詹姆斯·格雷 / 伊森·格羅斯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湯米·李·瓊斯 / 魯絲·內伽 / 唐納德·薩瑟蘭 / 麗芙·泰勒

型別: 科幻 / 懸疑 / 冒險

上映日期: 2019-12-05(中國大陸) / 2019-08-29(威尼斯電影節) / 2019-09-20(美國)

片長: 124分鐘

01 奧德賽神話

故事設定在年代未知的

近未來

,但導演

詹姆斯·格雷

心目中設想的年份是距今四五十年之後,也就是大概2070年的樣子。

在現在的科幻電影隨隨便便就能穿越星雲、探索黑洞、進行星際交流的時代,《星際探索》卻把故事的主線設定為

一個從地球經由月球和火星前往海王星的信使故事。

一個太空版的“奧德賽神話”。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導演想把它做成一部“最真實的太空旅行”電影,但又有著

《現代啟示錄》的詩意

以及

《2001太空漫遊》的哲學思考

。令人高興的是,他全都做到了。

作為一部相對接地氣的科幻電影,電影團隊請來了NASA和SpaceX的資深工程師作為電影的技術支援。專家全程陪同導演共同完成所有的創作。

電影裡有部分觀眾提到的“不符合常識”的地方,導演團隊並非是不知道,而是有意為之。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比如,皮特在太空流淚的那一場戲。淚,是皮特在表演時不自覺產生的附屬結果。拍攝結束後皮特對導演說:“這裡你可能需要做後期(0重力下的淚花)”,但導演卻說:“不需要,我要完整地保留你的表演。”

情緒,格雷導演在此想以一種浪漫主義的方式強調角色的情緒,於是他做了取捨。

瞭解格雷電影的人都明白,他是一個十分強調浪漫主義的人。對他來說,

藝術破格表達比傳播科學理論更為重要

02 太空新秩序

《星際探索》能滿足你一切在視覺奇觀上的觀影需求。

格雷導演在電影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太空秩序。那時候,帶有類似太空電梯的空間站已經建成,月球旅行甚至變成了一個商業化的太空專案,而不變的,還是

人類對地外文明永不停止的探索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電影以小見大,以個人家庭為出發點,探討人類解鎖世界新地圖更重要,還是在溫暖的小狗窩安度生活更重要。

影片本質上回答了《攀登者》在上映時引發的討論:為何要攀登?

因為“山就在那裡”,所以《星際探索》主角的父親孜孜不倦,以家庭為代價,尋找他心中的外太空之神。

他成了地外探索的第一人,成為了後輩宇航員之所以想成為宇航員的精神領袖。而地外探索往往是一張單程機票,選擇這一行就意味著放棄家庭。

《星際探索》對此給了一個否定的態度:星際探索是一顆毒瘤。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人類是吞噬世界的怪物”。月球成了地球的“殖民星球”,而人類為了搶奪有限的資源,還是會在新的烏托邦滋生出新的罪惡——月球海盜。

南極成了戰殤之地,受人研究的靈長類動物反向吞噬人類。科技氾濫,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提高,看似我們走進了新的太空秩序,

但精神層面上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階段,

靠的還是老一套的坑蒙拐騙打砸搶燒。

對地外文明的探索不異於麥哲倫的遠航,而人類的這個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

格雷導演以一種自省的態度去表達電影的主題:

外面什麼都沒有,人類就是我們的全部。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在中國航天事業“超英趕美”的時代,為什麼美國放慢了腳步?也許並不是他們技術條件落後了,或許是他們累了。

電影《星際探索》提供了這麼一層思考。

03 頂級視聽語言

很有意思,從格雷的上一部作品《迷失Z城》,到這一部《星際探索》,他一直在“重複自己”。

幾乎

一模一樣的母題

,作者化的表達,以及

登峰造極的視聽語言

。進階的是,太空的故事背景讓格雷有了更大的舞臺施展拳腳。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星際探索》的佈景、燈光和攝影,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影響。格雷說,他會

像畫家一樣去考慮電影的配色

為了營造出風格化的效果,他使用了一種叫

“色彩象徵”

的配色方案。比如說,火星是橙黃色的,火星室內的燈光就佈置成橙黃色。同理,深藍色的海王星帶來的是深藍色的室內布光。

人物在焦慮或者面臨未知與危險的時候,往往紅色調的環境更能象徵人物此刻的情緒。比如《2001太空漫遊》的紅房子。在《星際探索》裡也有一個紅房子,那是皮特的角色準備和他失聯的父親連線時。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2001太空漫遊》的紅色布光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星際探索》的紅色布光

這些看起來是常識性的做法,但並非所有的電影都敢使用如此具有風格化的布光,因為它帶來的負面效果是不真實,就像皮特那滴無視0重力的眼淚一樣。但是,格雷認為,

“不完美的攝影才顯得真實”

一旦你接受了格雷那種“離地三尺”的浪漫情懷,他的不完美也就變成了視聽語言上的完美。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這樣頂級的視聽語言在海王星的高潮段落達到頂點。

別看海王星離我們地球特別近(跟星際旅行類電影相比較),但《星際探索》是自1997年的《黑洞表面》後,

第二部把海王星做為重要拍攝星體的電影。

第一次,我們看到了宇航員穿越海王星星環的視覺奇觀,更別提那是在一個幾乎徒手的情境下完成的這個壯舉,其壯觀程度不亞於《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的某些段落。我相信,

這個段落對故事中同樣涉及到海王星的《三體》電影將起到參考借鑑的作用。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04 被幹預的結局

《星際探索》的結局並不完美,實際上,最後我們看到的結局也並非是導演的初衷。

這是格雷拿到最多投資的一部電影,而中國的博納影業也是投資方之一。格雷說:像這樣大投資的電影,

我是沒有最終剪輯權的,

電影的最後40秒不是我的,但我的結局在電影裡。

電影最後的40秒,說的是主角最後見到了他的女人。影片最後一整段回到地球的戲和影片整體風格極不搭調,不但顯得鬆散,還是一種怕你看不懂而列出詳細解題步驟的爛片式結局。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我猜想,影片在

主角乘船離開海王星並返回地球

的那一刻便是導演最想要的收尾方式。

理由:1、大多數的科幻電影喜歡在進入返程的那一刻收尾,這是一種半開放式結局,讓人意猶未盡。2、格雷的故事講到返程的那一刻已經完整,主題已經得到充分的表達,人物的心結已經解開,後面再狗尾續貂顯得是個很愚蠢的做法。

當然,這些小瑕疵並不影響它成為年內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05 被打壓的神作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但是,這樣一部幾乎神級的作品在豆瓣僅有

6.9分

,和上面提到的《黑洞表面》的豆瓣分數幾乎一致(6。8分)。

可是,《黑洞表面》在爛番茄平臺和MTC平臺都是極低的分數(27%;35分),按照豆瓣的評分體系換算,它也就一部只值一顆星的作品。

為什麼觀眾對《星際探索》的要求這麼苛刻?幾乎成一種打壓的姿態去“摧毀”一部外媒評分很高的電影。

很多觀眾打低分的原因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電影不符合物理規律,二是劇情無聊。

這令我想起那部被“三觀不正”打壓的《太空旅客》,以及被“弱情節劇情”打壓的諸多文藝科幻片。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而《2001太空漫遊》在當年也因作者化的表達而被罵太悶、看不懂。顯然《星際探索》不能和《2001太空漫遊》相提並論,但兩者的處境卻驚人相似。

《星際探索》敗在了自己的藝術破格,敗在了風格化的作者表達。

它的優勢反而成為反對者用來反擊自己的武器。也許,它註定只能成為少數人的狂歡,也許,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標簽: 星際  格雷  電影  探索  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