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作者:由 光榮的天蠍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1-11

現在,常常聽人說起“夏”、“大夏”、“西夏”,讓人迷惑不解。我來告訴你,歷史的真相。

夏,大夏,西夏,不是指同一個部落或國家,也不是同一個地方。

“夏”,夏朝,夏族人,“有夏之居”是“日中無影",“天下之中",“天室”所在,祖地在四川盆地三星堆,地處北緯30度。後遷居至中原冀州,河北、山西一帶。

“大夏”,指白狄,白狄所居,為“大夏之鹽”,出自《呂氏春秋》,內蒙古白池縣,古鹽州,有白(鹽)池。秦始皇統一六國,疆域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流沙,東至大海。

“西夏”,指西夏國,今寧夏西北地區,為党項人拓跋族所建國家。和遼、北宋、金朝並立,後被蒙古所滅。

“夏都”——三星堆

截止目前,2021年11月,三星堆最新6坑考古挖掘仍在繼續。而二里頭為夏朝晚期都城的爭議仍在繼續。今天,我再丟擲一個最大爭議:三星堆,為夏朝最早期都城,夏都,陽城!

三星堆器物坑,很明顯是自我掩埋行為,隔代打破,兩次掩埋,有理有序,先有選擇性損毀,而後有層次先後地掩埋,掩埋過程之中還帶有祭祀行為,是連帶神社神廟建築物構件一起掩埋,是亡國之祭,是神社祭祀器物掩埋坑,更進一步,這是夏朝亡國祭祀祖器坑。

《華陽國志》:(秦)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夏)桀、(商)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

這就是古蜀國曆來正統,因蜀王嘲諷秦國不及蜀國正統而被記恨滅國,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並且夏、商兩朝末期三星堆兩次掩埋,秦之前兩次古蜀國戰亂的歷史記載真相。

夏朝人自毀“夏社”神廟,商湯欲遷"夏社"而不得,在中原重建一個,至此“夏祭”禮儀、禮器消失於歷史長河。三星堆埋藏的,就是“夏祭”。是“烏日”“華樹”,"華夏”之源。

夏字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來源於“太陽”崇拜。夏,上“日“下“鳥”。鳥即金烏的形象,大眼大足三羽,金烏即太陽,一部分早期的夏字有典型的金烏三羽特徵。所以華夏最早的文明,就是崇拜太陽的文明!

而華字最早來源於“扶桑神樹”,“草木,為華”,取神樹三層三叉之形,上通神間,下通人間,是人神相通的宇宙神樹,是太陽神樹,宇宙太陽神休息居住之所。華代表的扶桑神樹,與夏代表的金烏,一起構成華夏族對太陽的敬祀,是對宇宙太陽神的崇拜與敬畏。

華夏族最早就是崇拜太陽的民族,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古城,夏朝都城,陽城。華夏族,早期就是崇拜太陽的民族!華,又指陽光,泛指日月光華。華夏族以華為尊,敬祀太陽宇宙,因為世界萬物沐浴陽光而生命繁衍。後世,華,因神樹而指草木,“草木,為華”,泛指植物,又指植物精華。再後,又以“華”通“花”,演變為“花”之意,代表開花的草本植物,又指花朵,花蕾,泛指一切美好事物。至周朝時,“華山”即意為太陽神山,周朝以華山為神山,“華山之周”,華,又指華山。直至春秋戰國先秦之時,儒家學說盛行於世,儒家大賢在著作中又改“華“為“華服”之華,取禮儀之邦的文化之意,《左傳註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指禮儀、華章,又指華麗,繁華。華,代表有著禮儀之邦的中原諸侯國家,以與“夷”所代表的外番夷族國家相區別。

古人云:“太清紫華,飛神度命;太清丹華,飛光保生。太清青華,飛仙煉神;上清素華,飛零煉形;外則榮華,內則精華;境飾妙華,承上啟下;上華圓滿,謂之中華。”中華,最早是日月圓滿的光華的意思,後泛指圓滿、團圓、統一、團結的意思。至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七國領土為疆,取“中華”圓滿、統一之意稱“中華”大地,以七國百姓為民,稱“華夏”民族,以與夷族相區分。西漢時,匈奴統稱中華大地上的華夏族漢朝人民為“漢族”。《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秦漢之時“犯我中華,雖遠必誅”。至此,中華,中華大地,華夏,華夏民族,中華、華夏的稱呼實現大一統,千古流傳。中華文明就是華夏文明,華夏來歷悠久,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猶如長江黃河奔流不息,就是華夏民族對太陽宇宙和人類生命探索不息的文明。

《史記•周本紀》:“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意思是說,周武王滅商後,為永保江山,夜不能寐,求教殷商舊臣箕子後,吸取殷商滅亡的原因,是“天不享殷”,也就是說商朝逆天行道,得不到上天的保佑。商朝“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商王朝王室只顧在牧野圈養麋鹿,天天狩獵,而不顧天下百姓,災荒遍野,民不聊生。而我周武王從出生開始,一直在為推翻商朝統治做準備,至如今60年才有滅商建朝的機會,成功建立了周朝。

牧:牧野,殷商都城朝歌附近。後有牧野之戰。

蜚鴻:小的飛蟲,如:蠛蠓、蚱蜢、蝗蟲,意思是蟲災,災荒,民不聊生。

接下來,為了周朝能夠世代傳承下去,於是應該吸取商王的教訓,順應天道,"定天保,依天室”,這就顯得非常重要。“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瞻有河,粵瞻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因此,周武王親自實地考察了之前的“有夏之居”,效仿夏朝,洛河、伊河彎轉的中間平原地區,就是非常易居且固牢的築城之地,於是仿建營造了“天室”,“天下之中”,“宅茲中國”的新的都城,“雒邑”,洛陽,而在周武王親自督建下,洛陽城修成之後,周武王正式退休,“而後去”。至東周時,首都鎬京被犬戎攻陷洗掠,而正式遷都洛陽,改稱“雒陽”。至秦朝時,秦始皇尚水,改稱“洛陽”,洛陽一名由此而來!

而“定天保”"依天室",這個周武王效仿的"天室",所“定天保”:“日中無影”的地方,在哪裡呢?

地理中國的"天下之中",四川盆地,就是天然的天穹,是早期古人類躲避末帶冰期嚴寒之地,遠古文明的心臟,東西文明文化交流的中樞。北緯30度,三星堆,極大可能就是夏族祖地,祭祀坑為埋藏的中原消失久遠的“夏祭”。

後記

與“大夏”相關的“大夏之鹽”

“大夏”,在先秦古文獻中,特指“白狄”,《逸周書·王會解》雲:“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又伊尹《獻令》雲:“正北空桐大夏。”空桐與禺氏(即月氏)、犬戎皆在近塞,則大夏一國,為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記載:“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呂氏春秋·適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戶。”《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琅邪刻石雲:“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由此,可知,“大夏”可不是山西,更與山西運城,“河東鹽池”無關,而是白狄北方民族所居,稱為大夏。

《呂氏春秋》:“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這裡的“大夏之鹽”,指天下間最美味的調味品,鹽,產自“大夏”。

大夏,在秦都咸陽的極北方,又地屬域外,當為內蒙古白池縣所在。《括地誌》:“白土故城在鹽州白池東北三百九十里。”“近延州﹑綏州﹑銀州,本春秋時白狄所居。《新唐書·地理志》:鹽州五原縣有白(鹽)池。《元和志》卷4:白池縣“以地近白池,因以為名”。唐景龍三年(709)改興寧縣置,屬鹽州,在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南白池村古城北大池附近。

與“夏”有關的“有夏之居”

《淮南子·地形訓》:“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周禮》:“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呂氏春秋·有始覽》雲:“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高誘注:“建木在廣都,南方,眾帝所從上下也。覆在白民之南。建木狀如牛,引之有皮,黃葉若羅也。日正中將下,日直,人下皆無影。大相叫呼,又無音響人聲。故謂蓋天地中也。”

建木,是天地的中心,且為黃帝所造,是眾帝上下於天的天梯。以樹為天梯,為宇宙的中心。

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太陽照射,正午,人身下沒有影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

三星堆博物館:

四川省廣漢市西安路133號

三星堆遺址:

經度:104。201342、緯度:30。992837

與“夏”有關的“雒文化”

由“雒文化”而推之夏族祖地。

我們知道,中國大地上古稱“雒”的城市,有位居中原的洛陽,和四川三星堆旁邊的廣漢。洛陽,為“雒陽”、“雒邑”。廣漢,為“雒縣”、“雒城”。由此,而形成了“雒文化”,"雒姓氏"…

德陽廣漢市為"雒城",先從“章山洛水”說起。

《大荒西經》:“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這裡的章山,即廣漢洛水縣附近的漳山。是商王成湯伐夏,殺死夏朝君王夏桀的地方,最後將夏桀分屍,埋屍身於四川盆地東,三峽巫山之中。

《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水經注》洛水,出廣漢郡洛縣漳山。"。《三國志 •龐統傳》:“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華陽國志•蜀志》:“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城縣城,築闕門。”德陽廣漢市,秦滅蜀後,名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後西漢漢高帝時稱雒城,隨朝時遷至雒城鎮(地名至今)。廣漢還有洛水鎮。《前漢·地理志》:“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章山,即今德陽什邡鎣華山,屬岷山山系。我們說的雒水,即石亭江,發源於四川九頂山,沿鎣華山脈而下,經什邡紅白鎮、洛水鎮進入廣漢,匯入湔江,至金堂趙鎮入沱江,即轉入長江。湔江,即三星堆門前流經的鴨子河,也就是"洛水”。

所以,“雒”來源於廣漢三星堆“雒水”。"洛"指洛河,"雒"指雒鳥。“雒”的本義,即為雒鳥,是指太陽神鳥,對太陽的崇拜,演化為對“日鳥”的崇拜。而“日鳥”的演化,也是從太陽黑子金烏,到人首鳥身的光明之神“芒神,再到玄鳥朱雀,再由百鳥拜日,涅槃重生而為鳳凰。最後,由“雒鳥”而形成了“雒文化”。也就是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的“鳥崇拜”文化。

據越南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秦滅蜀後,蜀王開明氏王子蜀泮自立為王,稱安陽王,南撤至越南,建立甌雒國,改國號為甌雒。北魏,鸝道元《水經注》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可見,古蜀國自古以“雒”為“雒文化”,上到雒國,下到雒田、雒民,比起中原來,“雒”文化層次更深,影響範圍更廣。並且,自1982年以來,廣漢出土了一大批“雒城”和“雒官城墼”的漢代篆書體銘文磚、城牆磚。證明,德陽廣漢市自古為“雒城”,極大可能這裡才是最早的“雒邑”,周武王仿效的“有夏之居”,“天室”。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最新推論:解析“夏、大夏、西夏”而再說“夏都”三星堆

標簽: 大夏  三星堆  華夏  廣漢  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