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書法理論小聊聊

作者:由 儻駱道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6-10-10

有書法書寫行為,就有理論伴生,縱然《書譜》在千年以前說了“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後人還是著說至今。現代的學科化背景下論文理論更是長篇大論,魚龍混雜陣營繁多。

不少人認為理論就是瞎繞、故弄玄虛、看多了迷糊,確實!絕大部分理論不但不益於實學反而讓人迷失、排斥甚至望而生厭!聊聊該怎麼讀理論就非常有必要了。

書法理論

本應該解決方法論,帶來思考、補益、顛覆等複合作用,提高認識高度與鑑賞,因為沒有這些素養書法肯定學不好。

書法理論大致分了幾類。一類是作者健在的當代理論,例如:

陳振濂

、邱振中、沃興華、王嶽川、

劉正成

、白砥等等,這些大多中不中、西不西,要麼主觀讚歎、要麼自造方法論、要麼套西方理論,基本胡說八道、自說自話,除了自己一知半解,周圍的學生熱捧外,根本不能叫理論,因為根本不是公學,往好裡說是一點個人經驗,不用管是博導、書協主席,一棍子打死也沒事。很多人想從裡面學點招式,結果弄的妖里妖氣,為什麼?這些作者自己都拎不起筆來,多說浪費篇幅。

再說一類,北宋到民國,也是要批判著吸收。如果你有書法常識一定認為我瘋了,宋四家、

趙子昂

、祝枝山、文徵明、王鐸、徐渭、

董其昌

都有理論,誰能撼動?沒錯!這些大師級人物的理論貢獻非常大,但是對於實學實踐,幫助比較間接。比如說蘇軾,他說;無意於佳乃佳”;“執筆無定法”都頗有玄機,這些話他說可以,初學根本很難參悟。這裡要說參悟,從晚唐到兩宋,禪宗滲透於文化影響至今,就連《五燈會元》讀到最後都覺得是故意造作懸虛,讀宋代以後書論不得不注意這個背景,今天還有街頭白鬍子老頭跟你說“回家寫十年楷書,一定成了”這種“禪味”很重的胡說八道,就是禪宗文化背景下的遺患。從北宋一路讀下來禪宗、心學的影響顯而易見,大多屬於有哲學意味的個人經驗,不同的是他們的個人能力超強。清代以後對於書法史料的整理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侷限在於很多書法述敘和今天的語境不一樣,今天王羲之、顏真卿、米芾墨跡高畫質字帖隨手可買,清人說的王羲之、顏真卿可不一定有墨跡看,這個懸隔是非常大的。所以,宋代到民國的理論,應該重點關注書寫水平極高的那幾家,其餘可以參考,不能據信。

再說的這一類是重點,就是北宋以前的理論,不得不說《墨池編》《

書苑菁華

》這兩本書,兩書作者都是宋代人,所以不取宋代理論,梳理集纂的都是北宋以前的理論。其實這個時間段跨度更大,反而留下的史料數量要小,時間久遠的遺失是必然的,這其中又有很多品評、傳述之類的東西。然而真正關於方法論的核心也在其中,應該特別注意,因為我們注意到:單獨而系統的講述每一個點畫的理論體系到《玉堂禁經》就完全停止了!此後再也沒有這個體系的創新,就如同楷書的高峰在唐代戛然而止。這個分述點畫的理論體系比較早的見於

衛夫人

《筆陣圖》,但不應該是起點,或者可以說此前的歷史中民眾識字率極低,但還是要重申我們一開始那句話,理論是書寫的伴生物。我們沒有見到不能說沒有,漢晉的簡牘還會持續發掘,歷史的命題還會改變。我們今天尤其要注重的是《筆陣圖》《

永字八法

》《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玉堂禁經》這一類具體方法論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才能讀懂《書譜》《筆髓論》否則攪在一起讀一定雲裡霧裡!

珂羅版在民國初年才傳入中國,當時的書家才有機會看到所謂的墨跡,才能揣測法帖的筆墨訊息,這就徹底推翻了

康有為

晉唐法帖面目全非的侷限性。每種筆畫特有的手勢手法在陌生奇特的動詞裡透露了訊息,如:揭、衄、築、掠、趯等描述與法帖的墨跡對應,應該是學習探索書法精微要妙的唯一途徑!但可惜的是這條路只有視力高度近視的

沈尹默

做了一部分闡發,文革與改革開放兩股潮流的衝擊讓這種基本的學科態度,沒人靜心遵從。

標簽: 理論  書法  墨跡  方法論  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