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作者:由 風送小雅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6-07

髯口用什麼做的

世人的大印象上,中國戲曲無疑是衰落了的。

這個時代似乎已經不再是戲曲的時代,也早已沒有了梅蘭芳大師在吉祥園上臺引得萬人空巷的盛況。

於是,我們說戲曲衰落了,現代是一個消費碎片化知識的時代,資訊碎片化,是否藝術也要跟著碎片化?

我想,無論是系統化還是碎片化,都只是一個存在方式的說詞。

你若想深入其內,那所有的碎片聚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套大系統。

我是一個愛戲的人,希望用自己的一點點淺見,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戲曲這門藝術的發展問題。

先說一說,什麼是戲曲?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王國維的話是:“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的戲曲,是透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音樂性的對話(唱腔)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故事情節的藝術。其表演藝術包涵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多方面的藝術,我們通常簡而言之地將這些概括成:“唱、念、做、打”。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歷史源遠流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上下的戲曲種類大約有360多種,而傳統劇目更是數以萬計。

這麼多劇種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被稱為“國劇”的京劇,而提起戲曲,更多的人腦海裡想到的就是京劇所特有的唱腔。而更多的是忽略了其他“念、做、打”三項。

捋一遍全國的戲種,目前在年輕人的欣賞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是布袋戲,布袋戲作為一種“偶動漫”形式,已經站在了國際舞臺上。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布袋戲又叫掌中戲、指花戲、景戲,是我國古老而珍稀的戲曲藝術,南宋時興盛於漳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末即流傳到東南亞,後來在臺灣又有了新的發展。

容納了這麼多內涵的戲曲流傳到今天,實在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我們在探討文化傳承的時候,總是喜歡較真:傳承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照搬下來?如果改變了表現形式,是不是就算背叛?

戲曲能夠在歷史長河裡不斷引人關注,是因為她“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那怎麼樣的戲曲才是“有靈魂”的?

我想從語言、音樂、表演、劇情四個方面來聊聊。

1、語言

戲曲的語言主要以方言為主。

京劇以北京話為主,秦腔以陝西話為主,越劇以江浙話為主,粵劇以粵語為主,閩劇和布袋戲以閩南語為主……可以說,戲曲讓地方方言升級為藝術語言,很多俚語唱詞、插科打諢都依賴於戲曲傳播,是方言傳承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為戲曲還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很多表達方式都使用文言文,使得戲文晦澀難懂。

詩詞流傳到宋代,產生了雜劇曲詞這種文學形式。雜曲,是最能代表近世文學水平的兩種文學形式之一。到了元代,更是大放異彩,成為與詩詞並肩的第三大文學巔峰。

戲文限於韻文,所以唱腔每句都是押韻的,生活在現代使用大白話的人很難領會到韻文的美,而細品戲曲的唱腔,成韻是自然而然的事。

看京劇《鎖靈囊》中一段: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京劇《鎖靈囊》薛湘靈唱詞《春秋亭》

這是程派(程硯秋)名段,唱腔聲音比較靠後,尾字的ao音拖出來還會往下吞一下,低沉暗啞,非常有藝術欣賞性。

布袋戲是源於福建漳州,使用語言為閩南語,而漳州木偶布袋戲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讀唐詩用現代普通話讀總會覺得不怎麼押韻,而用閩南語讀就很合轍押韻。

據傳,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唐朝陳元光開漳,將中原唐音引入漳州泉州一帶,安史之亂後的大量流民也遷居福建,所以今天的閩南語更接近中古唐音。

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等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演唱。

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對傳統布袋戲進行了開創性的改良,先是將原本八寸的偶改成110公分,又將偶人的面部精細化,木雕外層烤漆,不僅眼睛嘴巴都會動,頭髮還使用真人髮絲代替尼龍絲,使得人物更逼真唯美。

因為劇前都帶“霹靂”二字,所以被稱為霹靂布袋戲。

在語言的這個領域,霹靂布袋戲很有特點,每個重要的角色出場都配有與角色性格對應的“詩號”唸白。

比如劍君十二恨: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比如道家先天劍子仙蹟: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比如帝如來: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這些往往會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十二釵判詞。人物塑造,不能說不用心良苦。雖然不是完全符合中國詩詞的格律,但我們也無需按照近體詩詞去要求影視劇的道白。

比較特別的是,霹靂布袋戲的口白配音(所有人物的對白)都是一個人配的,就是被人譽為八音才子的黃文擇老先生,他聲線多變而感情充沛,無論是男女老幼都能張口就來,真的是讓人稱絕的“口技”表演。在觀賞霹靂布袋戲的時候,如果沒人告知,一般人是絕對想不到全體人物都出自一個人之口。

2、音樂

音樂是戲曲表演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戲曲和其他藝術區分的重要特徵。它由人物唱腔和樂器演奏共同構成。

個人覺得唯美動聽的,可以讓人一唱三詠的莫過於崑曲《牡丹亭·皂羅袍》這一段: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牡丹亭》杜麗娘唱詞

時代變遷,藝術欣賞隨著資訊化傳播速率的加快,公眾的審美情趣也在變化,咿咿呀呀的拖腔唱調一度也被人詬病,但是近年來,中國風的流行,又讓戲腔有了市場,一大批夾雜著戲腔的流行音樂也隨之出現,《典獄司》、《牽絲戲》、《拜無憂》、《故人嘆》,人們突然發現了那唱腔高昂,吊人魂魄的唯美音樂。

中國風的流行,戲腔是最直接和最有味道的引用。或者大眾不再整個兒的聽一齣戲,卻也被這婉轉的聲音牽去聽一聽原戲是怎樣演繹的。

正如李玉剛唱《新貴妃醉酒》,一批粉絲就會去找梅蘭芳的原版《貴妃醉酒》聽一下,霍尊在《我是歌手》裡,用戲腔踢館,一開嗓,全場觀眾都被鎮住了,這聲音真的是太驚豔了。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貴妃醉酒 | 扮相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英傑,本來的藝名叫做“金豆子”,原是想沾譚派創立者譚鑫培(藝名小叫天)的光,起名“小小叫天”,結果被人諷刺說:“你也配叫這名兒!”而被激怒。都說遣將不如激將,這一下他索性起名“蓋叫天”,宣稱要蓋過譚鑫培,誰知不只是名號一下響亮了,自成一家,獨樹一幟,還開創了京劇的蓋派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京劇鼻祖譚鑫培(左)獨樹一幟張英傑(右)

我國從封建社會走到今天,人民逐漸富裕,欣賞水平也會不斷提高,藝術從來就不會死於無知。

現代人的文化水平是高於我們祖輩的,好的歌詞曲詞都會被傳唱。

傳播方式轉變,戲也逐漸在轉變,完全以唱為主的戲曲確實不再吸引大眾。所以今天的戲劇是以電視劇電影為中心。

臺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將布袋戲搬上電視熒幕,開啟了長達35年的表演路程,至今依然燃燒旺盛。

每年好幾部的劇集,都會專心製作片中配樂,每個重要人物都有專屬的背景音樂,以至於一聽音樂響起,戲迷就知道這是誰來了。很多戲迷都戲稱霹靂布袋戲其實是一家音樂公司,只是為了賣歌才附加演下布袋戲來推銷的。

其實,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角色的配歌,如老乞丐四雅雜詩郎唱的小調: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2925419323990016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可愛的老乞丐》歌詞節選

唱腔退到次要地位,突出了表演和劇情,這種發展是好是壞,還有待觀察。

3、表演

這裡要說的表演主要是戲曲中的做和打。

做功的表演,是指用舞蹈化的形體動作,配合手、眼、身、法、步的程式和定例,突出人物性格、年齡、身份的特點,呈現給觀眾的印象。髯口、翎子、甩髮、水袖等等也都有多種特定的技能,這些技術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學會的。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藝術的標誌之一,觀眾看到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角色內心外化的表現。

說到演員角色行當的分類,主要有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淨(花臉)、末(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醜(丑角,也叫小花臉)五大類。現在,末角慢慢溶入生角,逐漸只說四個行當了。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生旦淨末醜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練腰、腿、手、臂、頭、頸的各種基本功。如老人走路比較蹣跚,旦角的姿態比較嫵媚,再配蘭花指,兒童的角色則比較天真爛漫,走路時會蹦蹦跳跳等。

做功起到渲染氣氛和描繪情態的作用。而在髯口功中,彈須、理髯、甩髯口……這些經典戲曲中的表演方式,都能在布袋戲中看到。

布袋戲的操偶師本身的戲曲功底都是非常深厚的,能賦予木偶不亞於真人表演的視覺享受。

漳州木偶布袋戲在央視欄目《非常傳奇》中表演了他們獲得國際大獎的節目,木偶可以端茶遞水,可以抽菸換衣,可以表演戲曲演員表演的武功,這些精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的“舞戲”,怎能不吸引年輕的一代人?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倒酒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射箭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頂碗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木偶甩水袖

戲曲中的打戲,比較著名的是《武松打虎》,其中甩髮、翻騰、打拳等都非常精彩。

再說說霹靂布袋戲的打戲。

比如有個角色叫燕歸人,使用兵器是一柄可拆卸的戟,人物身穿大紅披風,一杆長戟愣是舞出了趙子龍的風範。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燕歸人

再比如道教頂峰劍子仙蹟,對敵時將拂塵舞的滴水不漏,改良的角色沒有水袖,但人物的衣飾採用了漢服的廣袖,依然有甩水袖的風采。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2927303031345152

甚至,川劇中引以為傲的變臉,布袋戲的木偶同樣可以做到!採訪操偶師時,記者被告知:是不能說的秘密。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布袋戲木偶變臉

要知道,這是木偶,不是真人。真人尚需練功,更何況布偶表演。而且,這些表演都是普通電視劇裡看不到的。

4、劇情

傳統戲曲主要都是演出經典劇目,劇情幾乎沒有什麼發展。雖然經典劇目很好看,畢竟也離現代生活越來越遠。我們知道的也許只是《竇娥冤》,只是《西廂記》、只是《牡丹亭》等等。不是沒有新排劇目,但是有多少人聽過?

我曾經追過京劇電影《鍘美案》《打漁殺家》、越劇的《追魚》《碧玉簪》、黃梅戲《女駙馬》、評劇《花為媒》等等,這些老劇的劇情都很精緻,情節設計很值得今天的影視劇學習,但是,這些劇演到今天,還是靠老腔老調在支撐。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日本出名的動畫片都是動輒成百上千集,《七龍珠》裡的悟空悟飯伴著一代代青少年長大,文化似乎沒有代際,我們的戲曲影視文化似乎都是短小而獨立的篇章。

中國的文化瑰寶四大名著,除了《西遊記》有完整的小說、戲曲、影視劇、動漫的表現形式外,其他的泛善可陳。

而霹靂布袋戲劇集很長,從1984年的《霹靂城》至今,已有2500多集,且每一集時長都在1小時以上。編劇創作的功底都很強。布袋戲裡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劇情跨越千萬年,背景儒釋道三教交織,有武林紛爭,有皇朝更迭,還有外星人、吸血鬼入侵中原,發展到後期,更是仙俠劇的典範。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布袋戲和聲光電高科技結合

無論什麼題材,都能溶入布袋戲中,想看武打戲?有。想看愛情戲?有。時空穿越劇?有。科技懸疑偵探劇?當然也有!

霹靂布袋戲被抄襲的事件也一再爆出,小說抄它、動漫抄它、音樂抄它,總之,它像是一個資料庫,被人不斷地提取有用資源。當然,布袋戲也有借鑑和引用其他資源的。中華的詩詞歌賦,在其中就是被各種花式改用。有些武俠劇情,更是像極了金庸古龍梁羽生。

臺灣霹靂布袋戲的董事長黃強華在節目《傳承者》上說,傳統文化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如果說年輕人拒絕,那該如何去傳承?如何把這個傳統的表演藝術發揚光大?我們本質的東西絕對沒有變!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不防看布袋戲

傳承的本質沒有變

這就是關鍵,本質不變,任世間變化萬千,我們不變。

那麼,這個本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馮驥才先生有一篇小說叫作《神鞭》,西安電影製片廠在1986年時,將同名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故事講述清末民初時期,一個男子傻二,因為身懷辮子功絕技,被人尊稱為“神鞭”,他父親的朋友劉四叔拉他入夥義和團。劉四叔告訴他,他家的辮子功來自佛門,是一門頭上使的功夫,因為明末清初要剃額髮留長辮,所以就變成了練辮子功,誰想這一變,還是絕活。第二天,他跟隨義和團,試圖用神功打敗侵略中國的洋人軍隊,結果被槍炮打斷了辮子,沒了辮子的傻二沉寂了一段時間,幾年後,傻二再出現時,已是能雙手使雙槍,百發百中的神槍手了。

傻二說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辮剪了,神還在。

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抓住這個“神”,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有靈魂”。

《易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發生變化,不變化就會消亡。中國戲曲發展到今天,或是還沒有窮盡她的魅力,如何變化,才會使這個藝術不受阻塞,霹靂布袋戲真的是個很好的例子。

(注:這篇文是年初寫的,後來霹靂因工作人員言論不當退出大陸,這篇就被我忘了,今天看到張君秋先生的《打漁殺家》忽然想起來,就發出來了。)

標簽: 布袋戲  戲曲  霹靂  表演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