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日——漢字的字元·天文地理

作者:由 字說文明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12-12

日【rì】,象形字,像天上的太陽。外面的圓形,表示太陽總是圓的;中間的一點,表示太陽是實心的。

日——漢字的字元·天文地理

《說文解字·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

《釋名·釋天》: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日”字的本義就是指太陽。太陽隨著地球的自轉而每天東昇西落,於是人們又將“日”引申為一個晝夜。

小常識

【日影長短的變化】古人用一根八尺長的杆子來觀測日影,可以找到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時刻是正午。而且知道,每天正午日影的長短都是在變化的,冬至這一天的日影最長,夏至這一天的日影最短。所以古人透過日影長短的變化,可以觀測到冬至和夏至這二個時間點。

【日出日落點的變化】太陽每天並不是在同一個點東昇西落,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是每天都在變化的。一年之中,只有春分和秋分這二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如果我們有幸在這二天去吳哥窟,並在中軸線上看日出,就能看到太陽正好是從五個佛塔中間一個的頂端升起。

過了春分,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就向北移動,到夏至這一天,到達最北端,然後就折返向南。同樣,過了秋分,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就向南移動,到冬至這一天,到達最南端,然後就折返向北。

古人透過日出日落點的變化,就能夠直接觀測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時間點。而透過這四個時間點,就決定了東南西北的空間位置。

【干支紀日】古人最初是用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紀日,所以有了一旬為十天。又用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來紀月,所以有了一年為十二個月。

後來將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兩兩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這樣就有六十個組合為一個迴圈,並用這種方法來紀日、紀月、紀年。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干支紀日”法,一直延續至今,還沒有證據表明中間曾經有過間斷或錯亂。

文獻選讀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旭日始旦。

天已經亮了,太陽將要升起。

《詩經·邶風·簡兮》:日之方中。

正午時分,太陽的影子正好是在正中。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君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做人做事是不是有缺失:替別人打工,我是不是忠於職守了?與朋友相交,我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老師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都做到了?

成語典故

【金烏負日】古人認為太陽在天上的執行,是由一隻三足烏鴉託著太陽在移動。三足烏鴉站在紅日的中央,周圍是閃閃的金光,所以叫“金烏”,也叫“赤烏”。我們在在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餘杭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在東漢的畫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三足烏”和“金烏負日”的形象。

【后羿射日】《山海經》裡說天上的太陽原來有十個,揹著太陽的這十隻三足烏鴉,平時都棲息在東方大海中的扶桑樹上,每天有一隻輪流到上枝,託著太陽出來遨遊,照耀大地,晚上又回到扶桑樹的下枝休息睡覺。也許這十個太陽覺得無聊了,不想按規則一個個輪流出來,而是一起出來遨遊,結果把大地燒得河流乾枯,魚兒也死了,草木莊稼都燒焦枯萎了。這時後羿為了拯救人類,就張弓搭箭,射下了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

隨著知識的進步,古人才慢慢意識到每天出來的太陽其實就是昨天的那個,並不是真的有十個太陽。於是就創造出“后羿射日”的這個神話故事,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掉了。但這個神話故事,也反映了一旬為十天的來歷。

也可能古人是真的看到過天上有十個太陽,但這可能是彗星或小行星與地球的一次親密撞擊。星球進入了大氣層後,因摩擦燃燒而解體成九塊,發出像太陽一樣的耀眼光芒,在其隕落之處是一片焦土。

【夸父追日】《山海經》說,在遠古時代有一個部落首領叫夸父,說他不自量力,欲追趕太陽,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結果喝乾了黃河的水和渭河的水,還不夠,又要去北邊的大湖。結果在路途中因勞累過度而死了,他的桃木手杖也化成了桃林。

其實夸父追逐太陽,是用他的手杖在測量日影的長短。由於緯度的不同,日影的長短就會不同。低緯度的地方日影短,高緯度的地方日影長。如果夸父要在他統治的農耕區尋找到一個南北的中心點,他就要測得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影長,取其平均值,然後找到它,這就是大地的中心點。遠古的時候,古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測得地中,並且在地中建立他的統治。這就是古代中國一定要“居中而治”的觀念。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所逐的其實是太陽的影子,目的是沿著黃河一直上溯到渭河流域,在這樣一片廣泛的農耕區尋找大地之中。他所棄之仗,就是測影之槷表。

標簽: 太陽  日影  夸父  古人  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