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臥虎藏龍》和一代人的失落

作者:由 壓力士託德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7-06-21

前幾天李玟一襲紅衣、一曲《月光愛人》奪得了歌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唱得那麼好。譚盾,李安,臥虎藏龍,月光愛人。每個詞背後都是滿滿的情懷。在這個習慣了消費情懷的年代,看到有人真的能用實力去襯托情懷,讓人熱淚盈眶。

於是就重新看了一遍《臥虎藏龍》。2000年電影問世的時候我才7歲,我願意相信自己17歲的時候是能看懂電影的,可惜7歲有些懸。記事之後看過的國產電影就是《英雄》和《無極》了,所以當他們告訴我國產電影有一個黃金時代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好像沒見過。匆匆看了十幾年爛片之後再來回顧這部電影,才懂得它的好。後來我的童年回憶裡塞滿了奇異瑰麗的哈利波特七部曲,又對《魔戒》和《霍位元人》愛不釋手,於是乾脆跑到英國去上學了,算是了卻心願。

可他們口中的那個黃金時代,就變成了一塊模糊的陰影,我在心底相信那是存在的,可又終究無法釐清。

徐皓峰說武俠片是中國唯一的型別片,我深以為然。當然他是明白的,

他知道很多武俠片只是串了一團喧囂的熱鬧,導演們把歷史扭曲了往裡塞。

體會過這種惡俗才能遠離惡俗,所以他拍出了《師父》。可惜很多其他導演們沒有這種體會,或是他們體會過了卻不想回頭。然而武俠的定義又太寬泛而可疑,聰明的導演們就將它窄化成了“俠義精神”。當他們拍電影的初衷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俠義精神,拍出來的電影也就只能捏造一個“俠”,虛構一場“義”。當然我並不是說那些年所有的武俠片都是爛片,我個人還是喜歡《英雄》的。

一個好的導演必該是內心腫脹的人,換句話說,有表達的慾望。

把片名定作“英雄”,一聽就有著非凡的野心。但是張藝謀將這種野心訴諸影像後,內涵就變得晦澀。以至於這雖然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它無意中助長了很多導演不好好講故事的風氣。對比起來,

李安就聰明多了,他講的也是一個大故事,可他從小處去切入,他端著。

跟風的人學到了他的形,沒有學到他的神。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沒有真正從電影中體會到什麼俠義或天下的,因為《臥虎藏龍》之後大家就都不好好講故事了,只想著把所謂的精神強行往故事裡塞。於是精神沒解釋通,故事也搞砸了。這種情況一直到這幾年的《一代宗師》、《繡春刀》、《師父》,才有所好轉。至少大家知道怎麼把一個故事講好了。

所以這一代人對於俠和義的期望只能寄託給了電視劇。才會這麼多人熱愛金庸嘛。

還記得一放學就急著把作業寫完,吃完晚飯就守著電視機。那時候《倚天屠龍記》裡的蘇有朋真是帥得無可救藥,穿上武當的衣服,白衣飄飄,還有九陽神功和太極拳混著打打,唰唰唰迷倒一片花痴。無論瓊瑤劇還是古龍劇金庸劇,他都駕輕就熟,就像那個張無忌,只不過笑一笑就讓多少人拜倒。那時候高圓圓演的周芷若那一劍刺得張無忌重傷,也讓多少電視機前的人心重傷。

但正是這一劍才真正成就了一個情種和一個大俠。

小昭,殷離,周芷若,趙敏,每一個都迷上了他。

江湖嘛,可以用來馳騁也可以用來解渴。

所謂大之則江湖,小之則池沼,微風鼓動而為波為瀾,此天地間自然之文也。金庸是刻薄的,他到最後了還讓張無忌在兩個女人之間徘徊,不過蘇有朋版的電視劇給了我們一點圓滿,最後張無忌和趙敏在一起,回到了島上看火山整天噴來噴去,養了一堆小無忌和小趙敏,攜手看看潮汐抓抓螃蟹,多好。

我們這一代人的大俠是倜儻的,但我們這一代人的義氣是兩難的。

當然,電視劇沒什麼不好。誰會不喜歡一頭銀髮卻依然帥氣的古天樂騎著神鵰救郭襄呢?誰會不喜歡古靈精怪的周迅面對靖哥哥時透露的那點柔情呢?

可是我們對於大銀幕裡的武俠記憶就這樣失落了。

林青霞的邱莫言和東方不敗離我們太遠,《東邪西毒》也已經是1994年的事了。越是長大,越明白《臥虎藏龍》的簡單和真摯。而我總又覺得《一代宗師》和《龍門飛甲》裡的武俠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武俠了。

這一代人的回憶裡,大螢幕上並不缺少刀光劍影。可似乎再也沒有人,能替代16年前那片竹林深處的痴情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