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晉祠——晉水上的傳說

作者:由 果凍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01

“難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彷彿已經看見了。那噴湧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

活潑潑

的,青春常在的。在《

滕王閣序

》裡

王勃

慨嘆說,“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比較起來,這難老泉實在值得叫人讚賞羨慕。

這是吳伯簫先生《難老泉》裡了描述,涓涓難老泉總是叫人難忘,同樣關於晉水的那些傳說也同樣叫人讚歎

晉水發源於水母樓,水母樓亦叫梳妝樓,水晶宮,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1844年重修一次。兩重樓閣、重簷歇山頂,上下兩層都有迴廊,樓下一明兩暗三窟北方式窯洞,中間一窟供奉銅質水母像一尊,端坐於甕形基座上。樓上為通堂三間、正中設神龕,塑昇天水母成仙像,與樓下為一人兩形。下層是人,上層是神。神龕兩側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魚尾人形。被稱作“東方美人魚”。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說:“水母樓彩塑,工藝技巧一般,但構思精巧,設計神妙,是世界之最。尤其八尊水母侍女,不像西方華沙美人魚人身魚尾生硬組合。而是運用中國獨特的寫意手法,整個美人身體如魚形,在似與不似之間,與其說形似不如說神似。這種意到而筆不到的藝術神品,實在是西方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雕塑所望塵莫及的。”樓上四壁還有明清壁畫,內容為水母朝觀音儀仗、普降甘霖。

關於水母的傳說,是晉祠婦孺皆知的傳說之一。水母娘娘姓柳,名春英,金勝村人(晉祠北10公里),嫁到晉祠。為人賢惠,但受婆婆與小姑虐待。柳氏任勞任怨,含辛茹苦,家庭裡裡外外一切苦活重活都是她幹,尤其每天要到很遠的地方挑水,而婆婆對水尤為挑剔,挑水不許換肩,必須一鼓作氣,前後不能變換,前桶水飲用,後桶水洗滌、澆灌,這是規矩。

一日早晨,春英挑水歸來至半路,一騎馬的白髮老人向她討水飲馬,春英欣然允諾,豈料那馬也怪,只喝前桶不喝後桶,且一桶不夠再喝一桶,春英毫無厭煩之意,其至誠之心,使白髮老人大為感動,於是悄然對春英說:“我乃白衣大仙,久聞姑娘賢惠,今日見面,果真名不虛傳。”當即贈馬鞭給春英並囑咐:“這是一條金絲神鞭,回去置於甕中,只要在甕中輕輕一晃,甕水即滿,而且永不涸竭,但千萬不可提出甕外,切記,切記!”春英千恩萬謝,白衣大仙頓時飄然無蹤。春英歸來,遵仙所囑,果然靈驗。從此不僅她自己不必老遠挑水,全村鄉親跟著沾光。春英名聲大震,但婆婆小姑卻大為不滿,一怪春英多管閒事,討厭每天家家戶戶到他家挑水,二怪這水甕中水居然沒有一個完的時候。使得春英從此不如過去辛苦,於是藉口讓春英回門探親支走春英,臨走春英再三叮嚀,不要動甕中之鞭。她走後,小姑故意將神鞭提出來扔了,誰知,這一提不要緊,水甕中頓時大水噴湧而出,轉眼之間淹了整個古唐村。此時此刻,婆婆、小姑才後悔不該不聽春英的話。早晨,春英頭髮還沒有來的及梳好,聞訊直奔婆家,見水患成災,已經不可收拾,奮然向甕上坐去。從此,水流變緩,成了生生不息的難老泉,而柳春英也從此坐化成仙,再沒有離開這個水甕,現在水母樓第一層所鑄銅像,正是她坐上水甕的一瞬。

水母樓前就是難老泉亭,難老泉水質清澈,李白稱之為“碧玉”。古人摘《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句,取名“難老”。泉亭兩丈餘高,八角攢尖頂。亭中懸掛“難老”牌匾為晉祠三名匾之一。

不繫舟後有一個小石塔,塔雖不高,但卻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石堤上有孔洞十個,北面七孔,南面三孔,所謂“溉汾西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即指此處。方圓數十里,北國江南魚米鄉的三萬畝晉祠土地,大大小小汾水以西的三十多個村莊全憑這股晉泉澆灌。晉水是晉陽人的命根子,所以歷史上爭水訴訟毆鬥之事時有發生,當地鄉民曾是地連心不連,天和人不和,人人結怨,村村記仇。傳說北宋初年兵荒馬亂,又遇大旱,南北河兩地鄉民又發生械鬥,官府出面調停,辦法是泉邊置一口大油鍋,油沸後鍋中置十枚銅錢,以示十股泉水,南北兩方鄉民各出一名代表,當眾赤手撈取銅錢,撈一枚算一股,北河花塔人張某表現最為出色,最後乾脆跳入油鍋才撈夠七枚,當即壯烈犧牲,獻出生命,傳為歷史佳話。後人為紀念張郎,將遺體埋在難老泉源頭,並雕石塔題“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郭永安《晉祠風景名勝》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06

標簽: 春英  水母  晉祠  難老泉  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