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戶外運動體溫過高、脫水和失溫的判斷和應對

作者:由 有正事兒的商小姐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06

這幾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悲傷,想知道真相。

心裡總想著,要做點什麼,那就寫點什麼吧。

希望下面的內容,你都記在心裡,又永遠用不著。

體溫過高的應對與預防

在30-40℃的熱環境中,溫度每升高1℃,能量消耗就增加0。5%。此時,體內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出體外,造成體溫升高。

根據程度不同,體溫過高可分為感覺熱、熱衰竭、熱射病(中暑)、低血鈉症。

引發原因

氣溫高、衣著不當、缺水、疲勞過度、活動時間過長、睡眠不好。

主要症狀

感覺熱:

感覺無力、脈搏加快,可能伴隨口渴。

熱衰竭:

注意力不集中,神志狀態下降,動作遲緩,面板溫度略高,常常伴隨大量出汗。

熱射病(中暑):

體溫高過身體器官可承受範圍,常常高過40.5℃;

意識水平下降,意識模糊或昏迷;

面板滾燙,表面或潮紅或蒼白,嚴重者出現抽搐。

低血鈉症:

補充了過量的體液而並未排洩體液,導致電解質濃度降低;

表現為噁心、頭疼、無力,意識水平下降但體溫接近正常,嚴重者出現抽搐。

預防手段

#1

合理安排活動時間,避開炎熱時段。出行前保證充足睡眠,不要帶著不好的心情或者壓力參加活動。

#2

選擇合適衣物,及時降溫。

穿著能散熱的合適衣服。途中可以用水把帽子浸溼,進行適當的頭部降溫。在烈日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時,取下帽子,短時散熱。

#3

休息。

選擇能避開烈日暴曬及通風良好的陰涼處休息。休息時卸下揹包,取下帽子,解開衣袖與領口紐扣,挽高褲腿,快速散熱。

#4

注意行走節奏,適度補水。

避免過度疲勞,少量、多次、科學、合理、及時地補充水分及含鹽食物,適當搭配富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5

科學補水。

口渴之前補水。避免過度補水。適時適當補水。

處理方法

脫離高溫環境並降溫,解下多餘衣物,可將水霧化噴灑於身體核心軀幹部位,配合通風散熱。

若口渴則為同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對於大量飲水後導致電解質濃度降低,則限制飲水,適當補充食物。

昏迷的病人清醒後,仍需送至醫院做進一步健康評估。

如果患者失去反應,並且呼吸不正常或者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應實施心臟復甦。

請在確保自身的情況下幫助他人。

撥打救援電話。

脫水的應對與防治

脫水會導致身體不適,判斷力和協調性下降,容易引發高原疾病症狀,低溫症和中暑,嚴重可能造成脫水死亡。

水分流失路徑

水是人體必需的物質,在體溫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沒有水,人只能生存3-4天。人體每天大約消耗2。5L水,這些水透過尿液、呼吸、汗水、糞便等形式排出。體液的流失必須透過飲水和食物的途徑予以補充。所以要定時、少量、多次地進行補水。

引發原因

高溫、嘔吐、腹瀉都可能引發脫水。

主要症狀

口渴、尿量變少、尿色變深、面板起皺、體力透支、食慾下降等。

預防手段

重視出汗情況。

視出汗情況,在運動前、中、後,分別少量、多次、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失溫的應對與預防

引發原因

失溫就是身體產熱和保暖的能力長時間小於散熱的能力,而導致體溫越來越低的現象。

在有風的環境中,人的體感溫度會因為風的影響低於實際氣溫,導致人更容易失溫。比如,在寒冷且風大的山上,天黑降溫但仍穿著溼的衣物,衣物不夠保暖,躺下後不再運動,就更易導致失溫。

失溫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身體產熱、保暖的能力與散熱的速度。此外,衣物溼寒、體表風冷、飢餓、疲勞、年老體弱等均可引起失溫。

主要症狀

人體面板通常溫度為32-34℃,腋下為36。5℃,口腔溫度為37℃,肛溫(接近核心區域體溫)為37。5℃。

輕度失溫(人體核心區域溫度37-35℃):

身體感到寒冷,渾身不停顫抖,但顫抖處於可控範圍,手腳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細緻的手上工作無法完成。

中度失溫(人體核心區域溫度35-33℃)

乏力、出現嗜睡感,反應力下降,手無法完成一些最為基本的動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絆絆,說話開始含糊不清。

重度失溫(人體核心區域溫度33-30℃):

該階段非常危險。

人的意識開始變得模糊,對冷的感覺變得遲鈍,甚至不覺得冷。從活動能力變差逐步發展為喪失活動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難,甚至無法站立或行走。語言表達能力部分喪失,身體從劇烈顫抖發展為間歇性顫抖,間歇時間越來越長最後不再發生顫抖。

死亡階段(人體核心溫度30℃以下):

人體基本上處於死亡邊緣,全身肌肉僵硬,脈搏和呼吸微弱難以察覺,意志喪失以至於昏迷,外界稍微一點衝擊都有可能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降至28℃時,可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和心室纖維性顫動;降至25℃時,自發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且難以自然恢復。體溫過低的致死極限為23-25℃。但也有個體差異,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輕易放棄。甚至有體溫降至9℃,心臟停止跳動60分鐘後被救活的病例。

以上是從輕度失溫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在最初的輕度失溫和中度失溫階段,低溫症患者還可以憑藉自身產生的熱量來予以改善。但是,如果在前兩個階段沒有引起重視而進入重度失溫,低溫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經無法產生熱量來維持生命了。在這個時候,如果他人對患者沒有進行正確的處理,那就極其危險,甚至會導致患者的死亡。

預防手段

#1

從溼、冷、風三方面入手。

不要讓寒冷、大風和溼衣服同時出現。

在寒冷,大風天氣,要注意保暖,及時更換溼衣服,尤其是雨雪天氣,不要穿著溼衣服繼續行進,也不要穿著溼衣服休息。

#2

密切關注自身及隊員身體狀況,及時應對並處理。

#3

合理行進路線及作息時間,避免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環境中,

及時休息並補充能量

#4

勤換衣服,保持身體和衣物乾爽。

溼衣服的保暖性不到乾燥衣服的50%。另外水汽可在衣服內結霜。所以,

防寒服裝的透氣性很重要。

#5

防寒服裝隔熱值要高,防風、防水、透氣性好。

在無風、中等溫度和不活動的情況下,裸體置身於氣溫30℃的環境中,人會感到舒適;氣溫低於27℃時,就要穿上衣服來保暖或進行活動來產生熱量;氣溫低於25℃時,散熱量開始大於產熱量;氣溫低於21℃時,2。9mm厚的普通衣物令人感到舒適。黑色衣服可吸收太陽輻射熱的88%,綠色衣服吸收57%,白色衣服吸收20%。

#6

頭頸部要重點保暖。

全身保暖做好後,如果對頭部不予以保暖,外界氣溫為15℃時,在不活動的情況下,頭部散熱為全身產熱的34%;4℃時為50%;-15℃時為75%。

#7

衣服不要穿得過緊。多層穿著比單層穿著保暖性更好。

處理方法

使患者脫離低溫惡劣環境,保持一定體力,停止活動。

及時脫下寒溼衣物,更換乾的保暖衣物。

幫助患者適當進食熱水、含糖的高熱量食物。

使患者保持清醒狀態,多使用鼓勵的語言和他不斷交談,關注其身體、意識的變化。鼓勵其顫抖。

失溫病人可以用40°C溫水浸泡、火堆取暖等方法使其回溫。

如果進入嚴重失溫狀態,採用溫水浸泡比較危險,因為重度失溫者表面回溫後,表皮毛細血管擴張會導致血液中毒素迴流至身體核心,所以要就地取材製作保溫包裹,同時儘早將其送往醫院。

失溫或凍傷的部位切勿用力揉搓或擦拭,因為這極易因機械用力造成受傷部位的二次損傷。

忌給患者喝酒,忌透過劇烈運動回溫,忌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

如果患者失去反應,並且呼吸不正常或者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應實施心臟復甦。

請在確保自身的情況下幫助他人。

撥打救援電話。

參考書目:

《戶外必備知識之體溫過高和脫水的應對與預防》中國登山協會

《戶外必備知識之失溫的應對與預防》中國登山協會

《AHA學員手冊 》浙江大學出版社

《登山戶外安全手冊》普及版(2018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戶外運動》(專用於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高等教育出版社

特別鳴謝:徐達開先生提供資料和指導

標簽: 失溫  體溫  保暖  衣服  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