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025 人性可以被壓抑, 不能被毀滅 | 美麗新世界思考

作者:由 薄荷小姐Mint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9-05-14

思考篇

的內容主要是對書籍的深度解讀;透過橫向對比(主題閱讀)的方式為讀者將一個或多個觀點分析透徹,來加深讀者對書籍的理解,希望能為你提供幫助。

每本書籍均會包含

導讀篇

書評篇

思考篇

三篇文章來加深理解,希望正在閱讀的你,可以跟著文章的節奏,來完成對一本的精讀過程,感謝支援 !

>>>>>

讀《美麗新世界》的時候,一直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縈繞在筆者的心頭——它在與某部偉大的電影發生共振,使得標題中的這句話激盪在筆者的腦海:

“人性可以被壓抑,不能被毀滅!”

思索了整整一日,這部電影的名字終於撥雲見霧般浮現在筆者眼前:《飛越瘋人院》。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這兩個看似並不相關的作品有什麼相似之處:

1. 不自由,毋寧死

兩部作品都以主角的死亡而告終。雖然墨菲是被酋長殺死,而約翰是自殺,其行為的本質是一致的——

失去了自由的靈魂,被無法抗爭的秩序緊縛,死亡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這種悲劇的結局都代表著作者無聲的控訴。

2. 單方面為你好的規則

在瘋人院裡,對病人有利的規則當然是吃藥。仔細回憶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病人正常進餐的場景,全部的鏡頭都在描述吃藥這個日常,彷彿他們進了瘋人院就已經不再需要吃飯,慘白的藥片足以滿足他們全部的需求。類似這樣表面友好背裡殘酷的規則在瘋人院還有很多。規則之所以是規則,正在於不需要被認同,即使粉飾著溫柔的花瓣,它們依然是是單方面的、強制的。

025 人性可以被壓抑, 不能被毀滅 | 美麗新世界思考

工人們

在新世界裡,被分配了不同未來的人會被訓練出不同的偏好,炎熱之地的工人會變得喜歡炎熱,這樣再辛苦的工作都不會讓他們痛苦。聽起來很不錯對嗎,像一個十分善意的舉動,減少了人們可能面對的痛苦。除去一點——這痛苦正是被減輕人們痛苦的人所分配的結果。人們不會感到痛苦,當然也不會想起抗爭,更別提進取或者嘗試改變這一切了。只有這樣,社會的大機器才能穩定地運轉,不出一絲毫的差錯。

3. 異鄉人的徒勞掙扎

約翰和墨菲都曾振臂高呼,都曾唇槍舌劍,都曾反抗制度。

他們是制度外的異鄉人,也是制度下所有人眼中的異類

——哪怕他們其實身處同樣的處境。

在《美麗新世界》中野蠻人約翰因為母親過量服用毒品而死亡,他試圖去拯救新世界中迷途的人,但人們反而覺得他奇葩又可笑。在他跑到了世界的某個角落過著避世生活的時候,人們將他視為飯後的談資。可憐的約翰無法承受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父親的厭惡、母親的逝世、愛人的不理解),對這個世界無所適從,最終選擇了自殺。

025 人性可以被壓抑, 不能被毀滅 | 美麗新世界思考

猴子

人們像看猴子一樣看約翰,當他自殺的新聞登上報紙,不過成為一時笑談,在這風平浪靜的水面甚至沒有激起一絲水花。而墨菲叛逆地帶瘋人院的人們出門坐船、招妓、派對,但他脆弱的肉體不堪電擊懲罰的刺激,最後變成了行屍走肉般的痴呆者。

他們擁有相似的標籤:“異鄉人”,這個標籤為他們的悲劇寫下伏筆,也使他們的抗爭成為必然。沒有被同化是他們最令人敬佩的地方,這個“異”不止異於出身和來處,更異於堅定的內心追求和價值觀。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追求幸福,既然美麗新世界給了你幸福和快樂,給了你想擁有的一切,為何還要反抗呢?

這是一個偽命題。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都沒有統一的答案,又怎麼可以妄下結論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追求幸福呢?就像野蠻人約翰說的,他同樣要追求痛苦的權利。不只是他,那些熱愛思考的哲學家又何不是在追求真理的漫長、痛苦的路途中才感受到一種充實呢?

這種充實也許不一定是生理上的幸福,不是激素帶來的愉悅,卻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果沒有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苦,人們怎麼能從無到有,創造出這般宏大廣闊的知識帝國?

退一步講,如果生命的意義這道題真的有簡單的答案,哪怕是1+1=2,也足夠在這漫長的時光中被人們研究得滾瓜爛熟。之所以一直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或許正是因為這道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人之所以獨特,在於其個體的差異性,也在於其群體的共性。

新世界中這個社會的設計以人類群體的共性,也就是生理指標作為衡量幸福的KPI,無疑過於片面武斷。生理上得到滿足的快樂,並不一定等同於真正的幸福。就算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感,這也不一定是適用於每個人的人生目標。

025 人性可以被壓抑, 不能被毀滅 | 美麗新世界思考

痛苦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從這個層面上講,《美麗新世界》與《1984》想表達的核心的內容其實是有差異的,《1984》更多的是對極權政治的抨擊,《美麗新世界》則是對社會的思考。

《美麗新世界》的內涵是具有層次性的。最基礎的理解,是批判一切都被安排好的“偽完美社會”所帶來的“偽幸福”。更深入一些的理解,是對工業化社會的未來思考,包括流水線的社會分工、極致的感官享受以及被弱化的政治權利。也許我們還能更深一些,探討社會和人的相互作用,探討人性部分缺失的場景。

當重返新世界的琳達和約翰去找他的父親時,所面對的場面並不是感人的相認,而是鬨堂大笑的觀眾和被告知是約翰生父的主任蒼白羞愧的臉。“他雙手捂住耳朵衝出了房間”,彷彿承受了奇恥大辱。對家庭關係的擯棄體現了這本書中人際關係的異化,與之相似的還有書中伴侶之間的頻繁更換,與其說是身體的自由,不如說是無情淡漠。

這種無情還體現在醫生對於患者的態度上。當琳達因為現實的痛苦和久違的快感再次沉迷毒品時,醫生完全順著她的心意給她最大的劑量,儘管醫生知道這會使她在一兩個月之內死去。

025 人性可以被壓抑, 不能被毀滅 | 美麗新世界思考

死亡

當他的兒子約翰對此提出疑問時,醫生無所謂道:“別人有正經的工作要做,你就不能打發他到永恆去(永恆在此處指死亡)。可她並沒有什麼正經工作要做。”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貌似有情實則無情的狀態是遍佈於整個社會的氛圍之中。胡思玥評論道:“

整個社會成為了無對立面的社會,產生了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在高科技所提供的舒適生活下人們反抗的可能性也被消解。”

美麗新世界中有一句話:“

哪裡有什麼人,他們只不過是造價不一樣的零件而已。

”赫胥黎並不單純是在批判,而是拋給我們一連串的問題: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社會與人類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人性在極盡發達的工業社會背景下,還有多少存在的空間?

>>> 以上是為你推薦的第二十五本書

《美麗新世界》

的思考篇,希望能為你帶來啟發。

標簽: 新世界  約翰  痛苦  思考  瘋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