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

作者:由 幸遇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05-20

掌握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

與神經、骨骼肌相比,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形態複雜。

心肌細胞分為工作細胞和自律細胞。工作細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主要執行收縮功能。自律細胞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纖維,大多無穩定的靜息電位,可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

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和收縮性

,以心肌細胞膜的生物電活動為基礎。

一、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一)工作細胞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1、靜息電位RP:心肌工作細胞的靜息電位穩定,為-90~-80mV。內負外正。

細胞膜在靜息狀態下對K+有很大的通透性,K+外流形成了膜外帶正電而膜內帶負電的膜內外電位差。

工作細胞靜息電位主要由內向整流鉀通道引起的Ik1,數值上接近K+平衡電位。

2、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

(1)動作電位0期及其離子流:(快速去極化期)

心室肌細胞受刺激而興奮時發生去極化,膜電位由靜息狀態時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持續1~2ms。電壓門控Na+通道

1刺激使去極化達閾電位2膜上快鈉通道開放3Na+內流超過K+外流,引起更多鈉通道開放(正反饋)4接近Na+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1期及其離子流(快速復極化初期):

動作電位達到峰值之後,膜電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持續約10ms。

瞬時外向電流It0

是引起心室肌細胞1期快速復極的主要跨膜電流,其主要離子成分是K+。It0通道在膜去極化到-30mV時被啟用,引起K+的迅速短暫外流而形成1期。

(3)動作電位2期(平臺期)及其離子流

當1期復極接近0mV時,進入動作電位2期,此期內復極過程極為緩慢,幾乎停滯在同一膜電位水平而形成平臺,又稱平臺期。持續100~150ms,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顯著長於神經、骨骼肌動作電位的主要原因,為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獨有。

1內向離子流:L型鈣通道ICa-L為主,慢Ca2+通道啟用,Ca2+內流。

2外向離子流:

內向整流鉀電流Ik1,K+外流減少。

延遲整流鉀電流Ik,K+外流

在2期早期,Ca2+的內流和K+外流處於平衡狀態,膜電位保持在零電位上下;鈣通道逐漸失活,K+外流增加緩慢復極化,形成動作電位2期。

(4)動作電位3期及其離子流:(快速復極化末期)

0mV到90mV,歷時100~150ms

慢Ca2+離子通道逐漸失活,Ca2+內流減少;Ik、Ik1通道通透性增強,K+外流增加

從0期去極化開始到3期復極化完畢這段時間,稱為動作電位時程,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為200~300ms。

(5)動作電位4期及其離子流(完全復極化或者靜息期):

恢復膜兩側的離子分佈:

① Na+-K+泵:分解1分子ATP,泵出3個Na+,泵入2個K+

② Na+-Ca2+交換:移入3個Na+,移出1個Ca2+

③ 鈣泵

心室肌細胞膜上的鉀通道:

1。 內向整流鉀通道IK1→K+外流:

IK1–靜息狀態、2及3期復極相開放的鉀通道,膜的去極化將降低膜對K+的通透性→內向整流

2。 瞬時外向K+電流Ito→ K+外流:

Ito—1期復極化的主要外向電流,啟用條件為膜去極化到-30mv,開放時間5~10ms

3。 延遲整流鉀通道IK→ K+外流:

IK啟用條件為膜去極化到-40mv,2、3期復極化的主要外向電流。

3、心房肌細胞動作電位:(快反應細胞)

(二)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形成機制:

特殊傳導系統的心肌細胞具有自動節律性,屬於自律細胞,包括浦肯野細胞(快反應細胞)、竇房結細胞和房室結細胞(慢反應細胞)。

AP產生是由慢Ca2+通道開放引起

緩慢0期去極化

的細胞為慢反應細胞

由快Na+通道開放,引起

快速0期去極化

的心肌細胞,稱為快反應細胞

自律細胞與工作細胞的最大區別在於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

,4期自動去極化具有隨時間而遞增的特點,

是自律細胞產生自動節律性的基礎

1、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

(1)去極化過程0期:

4期自動去極化達到閾電位(約-40mV)啟用L型鈣通道,Ca2+內流,0期去極化

特點:0期去極化速度和幅度小,很少有超射

(2)復極化過程3期:

延遲整流鉀通道(Ik)啟用,K+離子外流增加,達到最大復極電位。

(3)4期自動去極化:

外向電流Ik逐漸↓:K+外流漸↓(主)

超極化啟用的內向電流If漸↑:Na+內流↑

內向電流ICa-T:Ca2+經T-型Ca2+通道內流

Ik在3期末開始起作用(主要);If在4期初起作用;ICa-T在4期後段起作用

2、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

特點:快反應自律細胞,0、1、2、3期同心室肌細胞,4期自動去極化慢

4期自動去極化形成機制:外向電流Ik逐漸減小,K+外流逐漸減小;內向電流If逐漸增加,Na+內流逐漸增加。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電生理特性: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機械特性:收縮性。

心肌工作細胞具有興奮性、傳導性和收縮性,無自律性;自律細胞有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無收縮性。

(一)興奮性:心肌細胞受到刺激後產生AP的能力其高低用刺激閾值表示。

閾值低興奮性高,閾值高興奮性低。

1、心肌細胞興奮性的週期性變化:

(1)有效不應期ERP:

① 絕對不應期(ARP):對任何刺激不起反應,0期開始→3期復極化到-55mv,Na+通道完全失活,興奮性為零。

② 區域性反應期(LRP):閾上刺激起區域性反應,此期內受多強的刺激都不能產生動作電位。

心肌的ERP特別長,是興奮性變化的重要特點。

(2)相對不應期RRP:

復極化-60mv→-80mv,相當數量Na+通道復活,給予閾上刺激,可產生新AP。

(3)超常期SNP:

復極化-80mv→-90mv,大部分Na+通道復活,膜電位與閾電位差距較小,閾下 刺激,即可產生新AP。

2、影響心肌細胞興奮性的因素:

(1)靜息電位或最大負極化電位水平:

靜息電位水平增大,與閾電位差距增大,興奮所需閾強度增大,興奮性降低

1膜對K+通透性增高,K+外流增多,引起膜的超極化,興奮性降低。

2細胞外K+濃度升高,興奮性升高。

(2)閾電位水平:細胞內在特性決定

細胞外Ca 2+↓時:閾電位↓→細胞興奮性↑

(3)引起0期去極化的離子通道形狀:心室肌細胞興奮性週期性變化主要決定於Na+或Ca2+通道的功能狀態。

3、興奮性的週期性變化與收縮活動的關係:

心肌的有效適應期特別長:收縮期+舒張早期

心肌不會發生完全強直收縮,總是按著竇房結的節律交替收縮和舒張,以保證心臟的泵血功能。

期前興奮、期前收縮、代償間隙

4、心肌不應期的離散度

(二)傳導性:

心肌細胞具有傳導興奮的能力或特性

相鄰心肌細胞之間以閏盤相連線,而閏盤連線處存在較多的縫隙連線。

1、興奮在心臟內的傳導:

興奮透過心肌細胞間閏盤結構有序傳播:竇房結→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纖維網→心室肌

普肯野纖維(1。5~4m/s)>心室肌(1m/s)>心房肌(0。4m/s)>房室結區(0。05m/s)

房室交界區興奮傳導速度慢,興奮由此區傳至心室肌出現一時間延擱,稱為房-室延擱。

意義:保證心房收縮結束之後心室才收縮心室肌細胞是功能上的合胞體。

2、決定和影響傳導性的因素:

(1)結構因素:

細胞的直徑:直徑粗大→胞內電阻小→傳導速度快

細胞縫隙連線的數量和功能狀態:數量多,傳導速度快

細胞分化程度:分化程度低,傳導速度慢

1)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去極化速度↑→區域性電流產生的速率↑→加速臨近未興奮區去極化→傳導↑

0期去極化幅度↑→區域性電流強度↑→ 傳播距離↑→ 傳導↑

2)膜電位水平:

鈉通道性狀決定通道開放的速度與數量,影響0期去極化速度和幅度

正常RP下,膜受刺激後Na+通道開放效率高,0期去極化速度快、幅度高→傳導快;膜電位降低,則Na+通道開放效率低,0期去極化速度慢、幅度低→傳導慢

3)鄰近未興奮部位膜的興奮性

(三)自動節律性

心臟在無外來刺激條件下,能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的能力或者特性。

1、心臟的起搏點:

心臟特殊傳導系統各部分心肌細胞的自律性:

竇房結100次/分 房室結50次/分 房室束40次/分 末梢浦肯野纖維25次/分

正常起搏點:竇房結——竇性節律

潛在起搏點:異位起搏點——異位節律

2、竇房結控制潛在起搏點的主要機制:

(1)搶先佔領:竇房結自律性高於其他潛在起搏點。

(2)超速驅動壓抑(心肌細胞膜鈉泵活動的加強)

3、決定和影響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動化的速度

(2)最大復極化電位水平

(3)閾電位水平

(四)收縮性

1、心肌收縮的特點:

(1)同步收縮(“全或無”式收縮)

(2)不發生強直收縮(有效不應期特別長)

(3)對細胞外Ca2+依賴性

2、影響心肌收縮的因素:影響心臟搏出量的因素

3、心肌收縮和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