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內卷”究竟是什麼?

作者:由 HanX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02-14

“內卷”究竟是什麼?

作者:HanX

字數:約5500

未經作者授權同意,禁止轉載!

當下的中文語境曲解了一個詞彙,一個詞彙無所謂被辜負與否,但被錯失的含義將是這個時代中文世界的遺憾。

寫在開頭

我嘗試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說透”內卷“。這或許是中文世界關於”內卷“最通透的分析,沒有之一。

當然,倉促成文,不當之處,還望方家與讀者批評指正。

本文旨在正本清源,重在事實邏輯,非立場觀點和價值判斷。

誤讀

瀏覽了主流平臺上關於“內卷”的幾乎所有高贊文章/影片,我負責任地說——很抱歉,它們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偏差。“內卷”的本意,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個很別緻的觀察,可惜此詞彙在被廣泛傳播之初被某些“中國民間思想家”給誤讀了。

高考,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大家只好沒日沒夜地備考,形成惡性競爭;房價,世界其他地方的房子並沒有那麼貴,就是因為中國非得買房的人太多,把房價推到了離譜的程度;晉升,為了讓領導覺得自己吃苦耐勞,選擇主動加班,形成了不加班反而被談話的現象;績點,為了獲得高GPA,作業字數越寫越多、小組展示時間越來越長,以至於到了教授不得不規定上限的地步……

除了上面的現實舉例,還有一些形象的抽象。比如一個知乎的高贊回答:看電影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了起來,被他擋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大家都不得不站起來看電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著。這就是內卷化。(作者注:俗稱“劇場效應”,實質是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衍生的動態博弈版本。)

這些現象都在中文網路中被稱為內卷,它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這個詞彙是如此流行,以至於只要看起來讓人難受的競爭,就被稱為內卷。甚至程式設計師007加個班,也被叫做內卷。

以此為基礎認知,有些人輸出了對內卷原因的分析:「人多空間小,是中國最大的問題,必然導致內卷。」 以及搞出所謂“入關學”作為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擴張做大蛋糕,要像明朝末年滿洲人進入山海關一樣,用中國產品強行佔領全球市場……」

作為有智識素質的現代人,我們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上面所謂的內卷和入關理論沒有任何新意,其實就是三個基本模型/理論:

囚徒困境、馬爾薩斯陷阱、帝國主義擴張論

,這些都是比較樸素的東西。我們辜負了“內卷”這麼一個好詞兒。

“內卷”的本意,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現象,是個很別緻的觀察

,可惜此詞彙在被廣泛傳播之初被某些中國民間思想家給誤讀了。

源流

很多人甚至官媒在解釋內卷時會提到

黃宗智

,但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你,黃宗智對於”內卷“的用法是錯的。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

劉世定

和邱澤奇,2004 年專門寫了篇論文 [1],考證了“內卷化”這個概念的流變。

最早,“內卷”作為一種現象,是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從藝術角度提出來的。比如下面這張圖,這是紐西蘭毛利人的裝飾藝術。它特點是及其精細,看起來相當複雜,有各種細微的層次。這可是手繪的,一看就知道花了很多功夫。

但這個複雜是一種單調的複雜。精細倒是精細,但是精細得沒有太多意思,看久了極大機率會有審美疲勞。它就是幾種模式不斷地重複,沒有什麼創造力和多樣性。從事這門手藝的人,我們只能稱之為“匠人”,不能叫“藝術家”。

因為精細,我們會覺得挺厲害,但是這種藝術其實沒有太多

欣賞價值

。對吧?

戈登威澤

說,哥特式建築藝術其實也是內卷。乍一看很震撼——真是花了大功夫!越弄越複雜,每一個小地方都要精雕細刻,但是總是這麼幾下子。

戈登威澤從藝術角度提出來的內卷:向“內”演化,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但其實都是幾個固定模式的重複,沒有能跳出模式的創造力。

“內卷”究竟是什麼?

“內卷”究竟是什麼?

1963 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出了本書叫《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把內卷這個概念引入了社會生活的領域。

格爾茨

直接借鑑了戈登威澤的概念,他總結內卷就是「某文化達到某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

格爾茨發現了印尼農業的內卷化:印尼有個

爪哇島

,土地條件很好,適合種植水稻,但是人口眾多,又沒有資本進來,只能讓越來越多的人耕種這有限的土地。

請注意人多地少並不意味著內卷,內卷有個關鍵特徵——

隨著爪哇島上勞動力的增加,人們對土地的耕種變得更加細緻了。

而精耕細作是起作用的!

爪哇島在人口增加的同時,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顯著下降,

「能夠穩定地維持邊際勞動生產率」

。爪哇島上的人並

沒有陷入馬爾薩斯陷阱。

格爾茨從農業角度解釋內卷,「對土地的使用變得更加錯綜複雜,租佃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合作性的勞動力安排變得更加複雜」,正是這種變著法地精耕細作,「一種過分欣賞性的發展,一種技術哥特式的雕琢,一種組織上的細化」,才叫內卷化。

1985 年,從海外回國的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出了一本書叫《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最早把“內卷”這個詞引入中文世界。這本書中提到中國的小農經濟,勞動力過多,土地又有限,形成了一個“過密化增長”。特別是黃宗智發現,單個勞動力的產出已經出現了

邊際生產率遞減

的情況。這也就是說投入到土地中的人越多,平均每個人就越窮,可以說已經是內耗了 —— 黃宗智把這個現象叫做內卷。這也正是後來我們普遍使用的意思。

這跟格爾茨說的正好相反!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書中明確引用了格爾茨,但是他把自己描寫的那個因為人多地少導致邊際生產率下降的現象叫做“內卷”,恰恰是對格爾茨的誤讀。黃宗智說的那個意思應該叫

馬爾薩斯陷阱

,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核心論點,是一種對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土地產出增長速度的擔心。黃宗智想用個新詞,結果他搞錯了。黃宗智在此後的著作中多次使用“內卷”這個詞,都是誤讀。

“內卷”究竟是什麼?

我想你可能會說這不公平!語言本來就是自由演化的,很多詞彙一開始都是誤讀,這是詞意外延擴大的一種方式。現在既然大家都說內卷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就不能是這個意思呢?

因為那個意思沒有太大意義,毫不新鮮。事實上,黃宗智和我們心目中的內卷 —— 也就是

馬爾薩斯陷阱

在真實世界中很少發生。劉世定和邱澤奇論證,黃宗智對整個中國農業歷史的評估 —— 所謂“沒有發展的增長” —— 是有問題的。即便在古代,中國農業的種植結構、產業結構、分工深化也一直都在發展。

更何況,我們現在的語境中沒有內卷原本所描述概念的替代詞,如果我們沒有原則地承認這種誤讀,我們將失去一個對於特定概念精準表述的機會,或者說增加了難度。這對這個時代的中文世界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

正見

內卷的正確含義,一言以蔽之:內向演化,低水平的複雜。

“內卷”,英文叫 involution,最早的拉丁文寫法還是康德發明的,跟它對應的詞是 evolution,也就是演化。

直觀地說,

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換句話說,或許愈來愈精細,是沒什麼創造力可言,是低水平的複雜化。

(作者注:例證僅作嚴肅討論,重在事實邏輯而非立場觀點)

** 比如,愛馬仕和優衣庫的短袖有什麼差異?除去品牌,面料選擇、剪裁把控,大小服裝廠都可以做得差不多,但奢侈品牌的針腳要比普通品牌繁瑣很多、走線複雜很多。(啊哈,我應該是中文語境裡第一個用針腳走線解釋內卷的人。)

** 再舉個例子,微雕。通常藝術家都是在宏觀載體上創作,無論流派是什麼,我們欣賞的是作品

內容

的風格和意義 —— 而微雕,卻是

形式

的藝術。今天你能在鼻菸壺上寫首詩,明天我就要在核桃上刻一艘船,後天他就能在頭髮絲上寫一篇文章,完了大家都得拿放大鏡看……這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 中國高考也是內卷,但這並不是因為它的殘酷性。彩票、諾貝爾獎、奧運冠軍、電影明星,這些都是中獎者極少而“炮灰”極多的專案,但是這些專案並沒有內卷化。高考的內卷之處在於考試內容呈現低水平的複雜。

如果人多名額少,選拔優秀人才的直觀辦法是增加難度。美國名校錄取的一個重要專案是在高中開設大學課程 —— 這有點囚徒困境的意思,但是因為優秀人才可以儘量發揮,所以不能叫內卷。然而中國高考受到大綱的限制,題目如果超綱就對不起邊遠地區的考生,可是又要能把人淘汰掉,結果只能向大綱之“內”發展,把題目出得很“卷”,或者深扣細節。學生們為了上大學不是各顯神通追求長板,而是把聰明才智和大好青春大量花費在做題這一件事上,這就是內卷。

但話說回來,這背後是一個基本無解的矛盾——大學到底是選拔優異人才的地方,還是給個人提供公平出路的地方。如果上大學可以各顯神通,那麼入學標準就難以制訂,入學就變成了個人主觀上的判斷,公平問題難以保證。

** 截至清朝末年,中國人積累下來的諸多封建禮教、各種規矩、各種講究、禁忌和迷信,形成了內卷。什麼正月裡不能剃頭,什麼風水如何,搬家應該怎麼做,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眾沒有新思想、沒有新的事情可以琢磨,一天到晚只能把平淡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精細,搞低水平的複雜。

馬爾薩斯陷阱/內耗

黃宗智所說的內卷其實是

馬爾薩斯陷阱

(下面我們稱為“內耗”),那我們就談談這個概念,同時辨析一下“內卷”與“內耗”的區別。

馬爾薩斯陷阱,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核心論點,是一種對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土地產出增長速度的擔心。

馬爾薩斯是英國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教授。也就是說,從他開始,經濟學家成為一個新的職業。他最著名的理論,是人口理論。簡單說就是——人口會爆炸性地增長,然後會壓垮這個世界。

馬爾薩斯是十九世紀初的人,當時的背景是,英國剛剛開始搞工業革命。馬爾薩斯發現,財富確實在增加,但是人口也在增加啊。新增的財富會不會被新增的人口吃掉啊,那不就白忙一場嗎?他想,財富的增加是線性的,而人口是非線性的幾何級增長。那新增的財富怎麼趕得上人口增加呢?這就是著名的“馬爾薩斯陷阱”。

比如,從明清到1968年,這六百年裡,中國糧食產量增加10倍,人口也增加10倍,耕地面積增加了5倍。結果是什麼?人均糧食和人均收入都不變,也就是人口的增加,抵消了技術進步以及耕地增加。這種情況,有學者給了個時髦的名詞,叫

低水平均衡

,本質其實還是馬爾薩斯陷阱(作者注:從馬爾薩斯的狹義定義上來說,並沒有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但符合其邏輯)。

那麼,內卷和內耗到底有什麼區別?

簡言之,內耗式的危機不會長久存在;而內卷,卻是一個能夠長期存在的現象,內卷不一定是競爭,也不一定降低生活水平。

前者比較好理解,如果覺得這裡已經都開始內耗了,沒希望了,那直接走不就行了嗎?如果說大家都走不了,那這個社會肯定是不穩定的,會出大問題,那麼在演化的作用下,很快會趨向新的平衡。對於後者,有些不好理解,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作者注:例證僅作嚴肅討論,重在事實邏輯而非立場觀點)

** “紅學” —— 也就是對《紅樓夢》的研究,在我看來是內卷。這就這麼一本小說,一兩百年來無數學者翻來覆去地發掘,你還能整出什麼來呢?但是研究仍然在深入,精細還能再精細:現在已經有人拿紅樓夢研究管理學、經濟學、研究菜譜。不能說這種研究沒有價值,它的確是個學問,但這是微雕學問。

請注意,紅學是內卷可不是內耗。紅學家有著很好的聲望,整天寫書作報告,日子過得很不錯。曹雪芹一本書,養活了多少人。

** 政府部門辦手續,大企業走流程,也是內卷。其實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系統會把它搞得越來越複雜,你得蓋很多章,你得證明你媽是你媽。

但是他們也不是在內耗,他們過得也很好。

但是,

內卷的系統自身

,從長遠來看,可能會一直存在,但將沒有更廣闊的前途,無法產生更有價值的價值,沒有能力昇華成更高階的存在。不過話說回來,內卷,至少暫時性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總的來說,內耗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內卷是更長期的憂患,是一種無聲的悲哀。陷入內卷的人很可能樂在其中,都不覺得那是悲哀。內卷的關鍵不在於有競爭,而在於“向內演化”,是精細化,是低水平的複雜。

出路

內卷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發是複雜不等於高階,更不等於先進。中國仍然在高速進步,現在並不是一個馬爾薩斯陷阱局面,而且就算是,解決方案也不是“入關”。如果這麼做,結果只能是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更大的馬爾薩斯陷阱。

縱然中文世界混淆了內卷的概念,(其實大家所關心和討論的是本文的“內耗”),但不論是內卷還是內耗,真正的解決辦法都是創新。不是要“入關”,而是要“出關”:跳出當前這個發展模式。

對個人來說,即使創新難度大,我們至少也要明白維度的多樣性,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似乎在暗示單一標準的價值判斷。我們要極其警惕這種無益的思維傾向,可糟糕的是,這種思維慣性可能已然內化到諸多細節之中,但我們依舊要盡力去審視自己的思緒。加上國內的職業生涯教育又比較匱乏和粗糙,(簡單的小測試,自己閉上眼睛,能默想出幾種職業?)我們在無形之中為自己關上了很多扇窗。

個人賽道不一樣,競爭維度不一樣,人生之路當然越走越寬!

企業、國家發展如果到了 S 曲線(

邏輯函式

)的平臺區,就要尋找第二曲線 [2],要積極探索藍海 [3]!

P。S。 我們都應該不斷學習真正的新思想才行。把幾百年的老思想用新詞包裝一遍再拿出來用,這也是一種思想上的內卷。

寫在最後

詞意的

外沿

總會有重疊,但作為清醒的現代人有必要明晰其

內涵

——獨立的核心概念。

內耗:廣義上的馬爾薩斯陷阱,是指宏觀上產出增速,小於或等於投入增速,導致產出投入比減少或不變(“小於”是狹義上的馬爾薩斯陷阱,“等於”是低水平均衡)。

內卷:向內演化,但沒有創造力,是低水平的重複。

我想有必要再略作辨析,以免造成誤解。精細,不一定意味著內卷;競爭,也不一定是內卷,只不過在競爭系統常伴隨著內卷或者內耗,以至於我們偶爾會混淆。

而且,內卷和內耗不是互斥概念,它們有獨立的判斷標準,所以有些現象既是內卷、又是內耗,問題在於當下中文語境對內卷的概念有認知偏差。大家不要走向非黑即白的極端,願上帝賦予每一個讀者以智慧來分辨兩者。

註釋

[1]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 2004 年 5 期。

[2] https://wdpower。wordpress。com/2011/04/01/why-growth-companies-stop-growing-3/

[3]【韓】W•錢•金,【美】勒妮•莫博涅,《藍海戰略2:藍海轉型》[M],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讀者自測:高考是內卷嗎,是內耗麼?分別從哪個角度去分析?

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寫一些小專題,比如,去除數學技術細節,講講博弈論,討論一下,對於“囚徒困境”有沒有系統解;或者,詳細地介紹一下世界上第一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

人口論

》,說說馬爾薩斯陷阱究竟是不是“杞人憂天”。

P。S。感謝同人於野的支援!

未經作者授權同意,禁止轉載!(作者郵箱:hanx。zhao@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