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你認同溫鐵軍的農村理論嗎?

作者:由 望月封道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3-01-28

你認同溫鐵軍的農村理論嗎?望月封道2023-01-28 17:01:03

溫的頭銜裡面,有一個是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的主任。好巧不巧,這個是我專業——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我以前的工作就是寫ISO 14040 LCA的paper,所以他說的很多話,我能聽出是很多話術是一個圈的。

他的想法,可以說是很好的。以國家資本為主導,大幅度對鄉村進行投入,在鄉村組織層面上,實行某種程度上的神羅化,最終走向是經濟效益為輔,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主,達到可持續的平衡發展。或者簡單點兒說,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快速重走一遍歐洲中世紀的城鎮化程序。

但他的論證方式,讓人無語凝噎。

核心在於,歐洲中世紀有漫長的八百年時間,有根深蒂固的地方自治傳統。那個時候沒有人會做什麼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只是單純地在當時有的政治框架下,自發的進行城鎮組織。歐洲百公里內必有城堡,每個鎮上有教堂,就是例項。所以今天德國國土面積比日本小,人口超過九千萬,人口密度其實遠超中國,但最大城市柏林卻只相當於中國一箇中等城市規模,唯一的例外是倫敦,在英國這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大搞圈地運動的國家,倫敦塞了英國差不多三分之一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城多人均衡的現代化過程,是因為歐洲在走向工業化的路上,城鎮基礎早已打好,而後發的現代化國家,是一步被拋入工業革命的,一旦完成了中央集權,資源要素會自動向適合發展的地方集中,所以日本是京濱城市群,墨西哥城也是人滿為患。

如果要以國家意志的方式,來改變這一程序,那麼第一件要做的事,並不是建立一套理論來描繪這個本該由數百年時間的自組織來完成的終極形態,到底該是一個什麼樣子,簡單來說——畫餅;而是需要一個可以實際操作的框架來測算任何一個現況,確保可持續發展的路上有一個明確的指引。

這本質其實是一個會計問題,而且是元會計問題,它的名字叫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社會和環境會計)。絕大多數人對會計的概念是算錢,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的理解。

會計的本質,是為人對實際情況的認知,提供一個量化且可交流的框架。

人類最早的語言結繩記事就是會計,只不過因為目前人類社會通行的唯一語言是錢,所以剛好會計表現出來是算錢。沒有會計,那你根本不可能對現狀有明確的認知。“老百姓心裡有桿秤”,其實就是社會會計;而“老天爺最後要來收拾你”,其實就是環境會計。它們是模糊的,沒有量化的,是因為人類社會目前的發展階段,認知只能達到這個層面。但是我們也發現只靠算錢已經無法解決現代工業社會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了,目前能做的就是搞一些類似“碳金融”的東西來搶救一下,這已經是能力極限了。

因為,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主維度的量化(注意:是量化)統一,是難到沒邊的事。今天會計編寫的最基礎的資產負債表,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從根本上就是錯的。而巨複雜系統的建模,牽一髮動全身,根本不是線性變化,初始條件稍微差一點兒,最後結果十萬八千里。並且,在這種會計裡面,其審計成本遠遠大於合規成本,以至於這張表做對做錯,很多時候不光靠的是水平,更多靠的是良心,因為沒人會知道你做錯了,直到最後總結果崩盤,你都很難查出來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具體錯了。

所以在做面對具體問題做可持續性分析研究的時候,都只能邊界條件劃得清晰再清晰,限制條件給得清楚再清楚,把研究範圍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就這樣,都可能因為考慮不周,最終結論可能產生極大誤導性,所以前設條件要反覆強調,讓決策者慎之又慎。

舉個例。我以前做一個生物材質的可行性研究,政府大力支援(巨型海外投資專案+國家產業定向),預設全面綠燈,整個專案組環境成本算得不亦樂乎,貌似未來幾年拿六個月的bonus都有望了。我負責算錢(只是基於目前技術做個初估,細節的costing肯定後期是諮詢公司進場),然後我就去問了金主Evonik過來開會的VP一個簡單問題:你們對原料的最高價準備給多少錢啊?人家回覆,就給80(這個數字其實是超良心的一個價格,基本上為了地球儘量少賺)。我回來翻了點兒供應鏈資料,打了幾個電話詢價,建了三套LCC(生命週期成本)的模型,提了幾個核心成本的技術繞過方式,把可能的解決方案在專案組裡面一拍,然後一屋子清一色加州理工級別院校畢業的化學化工PhD直接囧逼。我出來抽菸找到三菱化學過來的小日本:“小西桑,我不懂化學,你說說,原料這個樣子加進去,多塞點兒氫氧化鈉,良い得死不得死啊?”

“これは……音破嗦薄……Too 媽尼 伊目普利體(impurity)……罵醒 圍爐 價目(machine will jam)……”

說這個例子,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所謂“發展規劃”,對於混B站那些沒有任何實操經驗沒有決策權的小屁孩兒的理解就是“睿智的老人在地圖上劃了一個圈”,而現實世界的操作方式是“你多一分錢我都不會要”,因為人都要吃飯,而只要你不是中央銀行,錢不會自動變出來。

就這樣,還是隻做環境和經濟,社會成本這一塊,我們是碰都不敢碰的,因為隨便一個歐洲標準需要考慮的引數,就是輕鬆幾十上百個。隨便挑三個出來,跟經濟和環境的關係分析就吐血到死。很多東西不是想不到,是想到了之後,坐在學院裡面光靠翻paper是絕對不可能弄清楚的事。

沒有量化,那很多東西你連基本認知都不可能建立起來,各種引數,哪些要,哪些省,分析的前提基本框架是什麼,引數之間的trade off係數是多少,長期的動態變化會怎麼樣,這些都是要一點點靠實際在地工作摸出來的,坐在上面拍腦袋是拿不到任何有意義的認知的。

說實話,做到後面,我對我們這行有絕對光明的未來抱有充分的信心,但也堅定認為很可惜的是這個工作唯獨只有AI才能夠勝任。

然後溫大爺給我的感覺,簡直就是行走的AI,唯獨就是演算法隱藏了,只給結論。

解決不了就業,那就把人趕回去種地。農業效率上升了不需要那麼多人,那就開工廠。工廠沒有供應鏈,就多開幾個開成供應鏈。如果工作崗位還不夠,那就可以搞搞特色旅遊和生態有機農業。

但是如果失敗了呢?

以前社會上有人想反哺鄉村,為了搞特色旅遊,弄無光汙染的星空,連聲控路燈都想到了,而且也透過在地的艱苦工作取得了農民的支援,但最後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太遠了啊。這還只是想保一個村。

上個月在本來生活網定的十斤褚橙,16。8一斤,上個星期送到的,很好吃。這是褚時健花了五年時間慢慢摸出來的玩意兒。褚時健什麼人?頂級企業天才。前五年都在學習和實驗,連農家肥的比例都是自己摸索自己搗鼓,最後也就做好了一片山。

前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今有“紅色鄉村齊振興,人人都是褚時健”,是吧?

然後我老爹默默給了我另一個橙子,幾塊錢一斤,他覺得那個更甜,雖然皮厚很多,但價效比高得多。

我無法反駁,因為剝了一個,事實如此。

好,我們就拿他的例子,那個野山參,按他的說法,搞金融,開個專案分析。

作為商業專案,要取得最基本的經濟可行性,至少要考慮市場天花板,市場份額,團隊水平和市場切入時機吧?成熟期是五年後,甚至十年後。從生產方來看,過往資料量夠嗎?資料可靠嗎?災害因素大嗎?團隊靠譜嗎?學習能力如何?從市場方來看,五年十年後,消費行為會變嗎?價格彈性如何?競品會出現嗎?把以上這些因素全部塞進去,哪個野山參專家可以隨手順便拿了張Level 3 CFA敢來寫這個分析?哪個精算師兼這個農產品的水文氣候大師敢來算這個保險?分析出來的report是不是第二自然段就開始Let‘s assume that。。。 然後第三段就Hereby we forecast that in 2035。。。?這種報告哪個投資人敢翻?

風投的錢是有資金成本的,這種赤裸裸的風投,動不動五年週期以上,沒有浸潤多年的深入瞭解,哪個敢投?按他說法,沒人來投那就國家來投,而且還是縣級融資市場,這是不是等於全國瞬間多了2800家同質的風投平臺?這可能有任何的規模經濟效應嗎?就當是國家出面,按三十個高盛的規模來配人,去今天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抓人來算,有幾個人會分析?就當都融起了,到了2035交貨的時候,你這個縣種了野山參提氣,他那個縣種了新杭菊明目,屆時還有來自南美安第斯山的某種花茶保肝,會不會出現重複投資賣不出去虧得媽都不認識?那到時候要不要乾脆全國人民飯都不吃了,一天二十升水輪著泡茶喝算了,喝到腎衰為止,不喝就不健康,又賦紅碼嗎?

要達成他的願景,需要行政系統超高效率且極度廉潔,才能最大化壓縮權力尋租的空間(人均張居正+海瑞),需要對極難量化判斷的情況具有高度敏感和想象力、且具有極強行動力的人才進行微觀組織(人均褚時健),需要人民本身思想高度統一、且社會倫理和環境倫理至上(人均深綠環保恐怖主義分子),對個人和整體經濟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不見起色具有極強承受能力(非有機的農產品、996公司產品,哪怕價錢只有三分之一,根本不過問,集體抵制,甚至組團直接去給你掀了)。

這些條件,今天中國,佔幾條?

或者,今天美國,佔幾條?

以前聽他講東講西,覺得縱橫捭闔似乎胸懷天下,後來慢慢發現,對他來說連60年的困難都是帝國主義封鎖導致的時候,也就慢慢懂了,

“舉凡說到具體問題,放心大膽往天上扯”。

也就當評書吧。

PS:在知乎搜“溫鐵軍”這三個字,已經出不了問題了。

要重視。

標簽: 會計  褚時健  一個  算錢  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