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你一定會忽視的高中生物知識點十八

作者:由 錯過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0-04-09

1。由

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3。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是透過

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

相互聯絡的。

4。生態系統型別眾多,一般可分為

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

兩大類。

5。自然生態系統又可分為

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6。人工生態系統又可分為

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7。生態系統的結構:由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構成。

8。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

①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

②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③消費者:動物,包括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④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

9。生產者可以說是

生態系統的基石。

10。消費者透過自身的新陳代謝,能夠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這些無機物排出體外後又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

11。消費者能夠

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此外,消費者對於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12。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

13。許

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線成的複雜營養結構

,就是食物網。

14。食物鏈上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這是因為:

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是逐級遞減的,隨著食物鏈的延長,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越來越少,以至於不能維持種群的繁衍。

15。錯綜複雜的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

16。一般認為,

食物網越複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

)就越強。

17。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

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

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18。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

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9。

太陽能

經過生產者的固定進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鏈中以

化學能

的形式流動,以

熱能

的形式散失。

20。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

單向傳遞(能量不可以迴圈)、逐級遞減

的特點。

21。生態系統的能量單向流動的原因:

食物鏈中的捕食關係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能逆轉;生產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熱能。

22.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原因:

某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將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

23。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農田除草、除蟲的目的是:

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24。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指的是

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迴圈往復的現象。

25。碳元素

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CO2的形式迴圈的,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的。

26。生態系統的資訊傳遞包括

物理資訊、化學資訊和行為資訊

等形式。

27。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二者呈負相關。

28。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9。一般來說,在輸入到某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到下一個營養級,也就是說,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

大約是10%~20%。

30。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4~5個營養級。

31。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如果一個生態系統在一段較長時期內沒有能量(太陽能或現成有機物質)輸入,這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

32。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意義:

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

,從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沼氣池和“桑基魚塘”都體現了這個原理;

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農田除蟲,除草)

33。人們主要透過

合理密植

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34。生態系統中

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迴圈再生

是生態學的一條基本原理。

35。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主要是透過

食物鏈

來完成的。

36。食物鏈

既是一條能量轉換鏈,也是一條物質傳遞鏈,從經濟上看還是一條價值增值鏈。

37。碳迴圈具有全球性。

38。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

元素

,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

物質迴圈。

39。生物圈,其中的物質迴圈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

生物地球化學迴圈。

40。

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

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時進行,彼此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還有一個功能是資訊傳遞)

41。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42。

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

,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

能量作為動力

,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迴圈往返。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透過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才能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43。生態系統中的

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

透過物理過程傳遞的資訊,稱為物理資訊。物理資訊的來源

可以是無機環境,也可以是生物。

44。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資訊的化學物質,諸

如植物的生物鹼、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資訊

。科學實驗表明,昆蟲,魚類以及哺乳類等生物體中都存在能傳遞資訊的化學物質——資訊素。

45。動物的特殊行為,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資訊,即

生物的行為特徵可以體現為行為資訊。

46。資訊傳遞作用:

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資訊的傳遞;資訊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7。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48。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大致有

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機械防治

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但是目前人們

越來越傾向於利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汙染的生物防治

49。生物防治中

有些就是利用資訊傳遞作用

50。生態系統所具有的

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1。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

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52。當河流受到輕微的汙染時,能透過

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

,很快消除汙染,河流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5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無限的。

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會迅速喪失

,這樣,生態系統就到了難以恢復的程度。

54。生態系統

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穩定性;

55。生態系統在

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

56。一般來說,

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複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

57。生態系統在受到不同的干擾(破壞)後,其恢復速度與恢復時間是不一樣的。

58。恢復生態學的目標是,

重建某一區域歷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動物群落,使這一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恢復到(或接近) 受干擾前的原狀。

59。恢復生態學主要利用的是

生物群落演替理論

,特別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物的適應性,充分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能力,並輔以

有效的人為手段(物質、能量的投入)

,從而儘快使生態系統從受損的退化狀態恢復到正常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