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是春秋時人,還是戰國時人呢?

作者:由 李紅振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4-07

學者們多將老子看作春秋時代的人,認為他與孔子同時,年歲略長。據司馬遷所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又稱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人。傳說,老子少年時代聰穎好學,曾跟隨商容學習天文、地理以及三代的禮樂制度。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是春秋時人,還是戰國時人呢?

年長後成為周朝的守藏室史,守藏史有許多珍貴典籍,他博觀通覽,勤學深思,奠定了其學問的基礎。但是,後來周王室發生嚴重的內亂,老子看到周王室太過腐朽,回天乏術,就準備去周隱居。

於是,他騎上青牛,前往函谷關。守關關尹喜看到老子要歸隱,請求老子一定要留下著述再走。老子拗不過關尹喜,勉強提筆著述,寫成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書成之後,老子出關,便不知所蹤了。《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老子被尊為道家祖師。

《老子》一書的成書年代,學術界的意見一直都不統一,有的說是春秋時作品,也有說是戰國時作品。但是老子學說廣泛傳播,大概是在戰國的後半期。1993年,湖北荊門戰國中期的楚墓中出土了竹簡本《老子》。據學者們考證,簡本《老子》的傳抄年代大概在戰國中期或更早。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是春秋時人,還是戰國時人呢?

老子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它是天地萬物之母。道是永恆、無限的事物,沒有具體的形態,人類的感覺器官不能感知到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使用“道”解釋萬物的起源,反對神明創世說。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還認為萬事萬物都遵循“物極必反”的法則,認為凡事物向某一方面發展至極致時,必然要走到它的反面去。他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他還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無為才是治理天下的最佳政策。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指出,統治者如果堅持使用無為的法則治理天下,最終會使國家進入到“小國寡民”的狀態中。在這個狀態上,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將消失,人類的社會生活會恢復原始社會結繩記事的秩序中。在經文第八十章中,他具體描繪了這個狀態: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是春秋時人,還是戰國時人呢?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些思想被學術界看作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反動思想,是一種落後的、倒退的世界觀。他認為所有的進步,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會招致禍亂。他說:“知慧出,有大偽”,“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認為,權力、財富、文明、以及安逸享樂的生活方式才是天下不能得太平清靜的根源。無為政治的本質就是要求統治者主動放棄對權力、財富和安逸享樂的慾望,追求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以此帶動全體社會成員過上簡單樸素的生活。只有在這種簡單樸素的生活中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世間的各種紛爭,實現太平清靜的目標。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是春秋時人,還是戰國時人呢?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標簽: 老子  無為  樸素  認為  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