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作者:由 沈華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7-22

(接上期)

我們介紹完了西周時期各種玉器的特徵,最後將這個階段的鑑定要點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

在我們目前可以接觸到的商業平臺和拍賣市場的交易過程中,西周階段大家能碰到的玉器通常還是以早期出土,經過人為盤玩的熟坑居多,這是目前的一個現狀,不管你承認與否,現實就是如此。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但事實很令人矛盾的是,我們所總結歸納出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各種鑑定的細節和所講的條條框框,又都是根據出土器物做為標準所開展和提煉的,嚴格意義上說,這裡面雖說有大約70%是真實可信的,但是也必須承認,還有30%是個人的理解和發揮。

所以,再次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對於收藏高古玉器的愛好者來說,無論是任何古器物,首要第一關是辨物品的真偽,其次才是斷時代,這個觀點,我在前面已經反覆闡述了。

西周玉器的真偽判斷有下面幾點: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一、如何從玉質上鑑定西周時期的玉器

翻遍《中國玉器全集》《中國出土玉器》,西周時期出土和傳世玉器中,玉石品質上佳的玉器數量有限,貴族和王侯級別的考古發掘也不是很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中考古墓穴的級別不高,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影響。

但是要承認一個現實,就是民間的藏品有一些珍品,這也不能排除早期高級別墓葬中有出土並流失在民間的古玉,因為在清朝晚期,就有很多高級別的西周墓葬被挖掘,譬如像毛公鼎、孟鼎、大小克鼎以及散氏盤、號季子伯盤等青銅重器的出現,代表著國內青銅器的巔峰時期,這些墓葬由於沒有任何出土記載,全部散落民間,同墓葬中肯定也會有與青銅重器相符合級別的玉器出土,只是這些物品流入民間後,即失去了可資借鑑的鑑定標準器資格與準確的流傳資訊。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按照這種青銅器的級別和檔次,如果是同一墓葬出土的這些玉器,根據西周時期用玉的制度,應該會有不少和田玉雕件,肯定比近五十年出土的玉器品質要好。

所以,西周時期玉器中的熟坑雖有爭議,但是很值得關注和投資,需要特別說明,這也與商代玉器的投資視野角度不同。

作為普通收藏水平的購入性鑑定,重點應放在普通材質的辨識方面,壁如對西周時期岫巖玉、南陽玉、綠松石、瑪瑙乃至煤精、玉石的特徵鑑定上,因為具有普通收藏能力愛好者,更多的機會是面對這些存世數量較多的古玉,我早些年玩收藏時曾經在山西很多古玩城都看到過各種出土的西周組佩玉器,當時沒有這份感覺,也沒有關注這個題材,後來開始學習後才發現這是應該彌補的一個空缺,古玉的學習需要提升感官認知,因為至少要真正地反覆觀察過這些雜玉的真品標準器,不僅是看顏色,更要熟悉和感悟那種時代特徵。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二、如何從沁色上看西周時期的玉器特徵

其實,玉器的沁色在我以前的一個專欄《如何快速成為收藏高手》中專門介紹過,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實物和圖片,空洞的講沁色是一件很抽象的事,幾乎網路上都在喋喋不休地介紹著各種時代的不同沁色,說實話,很多的所謂標準器就是贗品,這麼講的目的也就不敢深思了。

學習古玉的沁色也沒有那麼複雜,因為只有那麼幾種大的顏色分類,但具體到每一件物品上而言,卻又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和畫面,就好像萬花筒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墓葬,也不可能出現完全相同的沁色,在實際的考古過程中我們發現,即使同一坑口、同一樣的玉石材質,甚至同一塊玉,所表現出來的顏色和變化也不盡相同。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而作為那些收藏古玉的人,又希望將沁色的說明講得具象一點,那麼,前提就是需要觀察真品標準器,熟練掌握沁色的侵染程度,瞭解玉質變化與環境關係的結果,接觸到一件玉器時,先了解玉器上面的這樣幾點特徵:

1、沁色與地張邊緣處的清晰狀況。

真品沁色的顏色分佈特點,就是從四周外緣濃處向中心逐步發散,呈中心處漸淡周邊濃烈的分佈樣式,這種變化是自然形成的;人工偽造的沁色基本上沒有這種變化,因為是造假時採用物品遮蓋的方式,所以被遮蓋處顏色幾乎沒有變化。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觀察這一點最好要使玉器對準陽光,尤其片狀玉器,但是不要使用高強光手電,昨天還在提醒藏友,強光手電主要用於翡翠材料的結構,看古玉,特別是薄片玉器,用強光反而會掩蓋這種漸變的過程,所以,強光手電何時用,怎麼用,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麼都可以看得出來,薄片的古玉在自然光下鑑別很容易暴露問題。

2、每塊沁色中間的濃淡漸變狀況。

一塊玉器經過歲月的侵蝕,生成獨特的沁色,需要由多種條件下才能形成:

一是玉器的掩埋地點出土時周圍土壤中有機物存在多少的比例;

二是玉器出土的位置,能否與土壤中的有機物長期有效的接觸;

三是玉器材質本身結構的緻密程度。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必須這三個條件的同時出現,才能使玉器形成侵蝕而出現沁色。

即使在同一塊玉體表面上,任何一點微觀意義上的結構性差異所造成的材質不同,都可能會出現侵蝕程度的改變,也就是說,玉器平面上的任何一點沁色,都一定會出現不同的顏色變化,如果拿著標準器對著陽光觀察,就會很直觀地感覺到這一點。

而人工速成仿造的沁色,不管是古代的笨拙費力,還是現代化的快速逼真,都不具備這種變化。觀察沁色的“活”與“死”能有效地提示出真偽的可能。

3、沁色生成位置的狀況。

真品玉器的沁色生成位置,往往跟玉器材質本身的質地和接觸的物品有關,沒有固定模式,具有一種不確定性,有可能沁在穿孔的位置。也有可能只侵蝕在一個面上,而另一面不見任何沁色,瞭解古玉的出土環境便會理解這個話題。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人工的仿造沁色往往要在便於操作的地方,比如學做沁色的“老提油”法,成品沁色呈黑色,其方法是用繩穿在孔上,不斷地將玉浸入在熱油中,如此反覆,那麼,穿孔的位置有繩索移動,會有摩擦,很難提油著色,也不可能單面著色。

理解這個工藝,再去古董造假場所看看仿製的工藝手段,如果不讓看你就看看仿古產品的共性是什麼,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仿古工藝都有共性存在,包括被吹的神乎其神的什麼“羊玉”“狗玉”等等,真實理解以後就明白,這些仿假都存在著工藝上的缺陷,需要從根本上捅破這張紙,否則一輩子都在這種假貨中意淫。

4、玉器雕制風格與沁色形成的協調狀況。

這一點非常難理解,但是比較有效。 如果我們以山東的玉器為輻射中心,來研究地域差異對玉器製造的設計紋飾與琢磨風格,那麼,即使是江蘇與河北距離很近,這兩種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而山東與廣東、山西與陝西、甘肅與四川的風格相差更遠。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地域的差異必然帶來土壤鹽鹼、乾溼、汙染方面的差別,俗稱“幹坑”“溼坑”、“髒坑”、“淨坑”。反映在出土的玉器上,這一點非常明顯,各地不同的環境造成玉器沁色的差別也完全不同,在鑑定時就形成了規律,即:什麼樣地域環境出土的玉器,就會生成與地域相對應的沁色,這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

如果是在遼寧地區出土的,具有紅山文化制玉風格的玉器卻生成了與良渚文化玉器相似的沁色,那麼這件帶有良渚文化玉器沁色的玉器可能就有問題。當然,這只是一種基本的鑑定方法,也不能排除早期出土流轉地域後再次入土的可能。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三、西周玉器鑑定最後的總結

寫到這裡,也算是將沁色真偽的鑑定說得清楚了一點,如果看不懂就多去博物館,看實物找感覺,古玩鑑定的感覺非常重要,如果面對真品沒有任何觸動,看到假貨心潮澎湃,說明進的門錯了,如果自己退不出去,別人是拉不出來的。

如果學習古玉的沁色鑑定,一定要培養一種感覺,一種標準器刻在腦中,記在胸中的感覺,玉器與書畫、瓷器一樣,鑑定的第一感覺是直覺,而直覺來自於日常的積累。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如果不能去博物館,那就多看看我的文章,例如此篇文字中所有的配圖都來自於博物館館藏真品,沒有放贗品的圖片對比,就是因為有的人會將仿品當真,我的觀點一直是不對負面的東西過多關注,只要把自己做好就好。有的人開啟頁面全是假貨,主要的原因就是天天喜歡看這類物品,網路大資料自然就會推送這類垃圾,物以類聚是有道理的。

如果希望透過鑑定特徵以外的東西,尤其對西周玉器中的素器動物和圓雕作品,這種感覺尤為重要,老師和資料不用太多,先認準一個人,學會學懂,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葫蘆吞棗,最後鬍子眉毛一把抓,現在網路上二把刀和賣假貨的太多,有很多都是為了自己的銷售,這是很致命的,不僅會將人帶入歧途,有的時候還會將收藏意義的鑑定準確度徹底顛覆,如果實在沒底,不如多看別人總結的鑑定特徵。

沈華:玉文化知識之西周的鑑定經驗分享

標簽: 玉器  沁色  出土  鑑定  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