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作者:由 世說翔語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10-21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任翔宇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2004年的時候,我曾經去鄭州參加為期一週的“全國晚報感受鄭州3600年”大型採訪活動,hotmail還沒有垮,我用郵箱傳回大同的第一篇稿件,標題是《 談鄭言商》。此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了解、宣傳鄭州商都建成3600年的歷史,感受鄭州為打造“商都”文化品牌所做的努力那一次,鄭州被評為第七大古都。古為商王都城、今是商貿富市的鄭州,以彼“商”拉動此“商”的動機昭然於世。

那一年,大同還沒有躋身中國大古都的官方認證之列,那一年,我之所以寫《 談鄭言商》,是因為大同彼時的商業氛圍,似乎也不比中原省會、“十省通衢”的鄭州差。

一晃快二十年,此時的鄭州,已不可同日而語。

可當初,我們的底子,差不多。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大同市地處晉、冀、蒙交匯處,區位條件極其優越,再加上礦產資源豐富,生產特色突出,一直是商品流通的樞紐和集散地。這可以從大同市建城已有2300多年曆史上得到驗證。大同曾為兩漢名郡,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在鼎盛時期,大同是大漠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經濟交往的集散地和塞外商埠,商路南跨江淮,北達沙俄;南來煙、酒、糖、布、茶,北來牛、羊、駱駝、馬,被稱為“茶馬之路”,是歷史有名的北方商埠。到了近現代,大同依然是區域中心城市,在北京、呼和浩特和太原三城市合成的邊際內,大同市無論在經濟總量、流通規模、經濟吸引力和流通輻射力等主要經濟作用方面,均超過區域內的張家口、保定、朔州等同級城市,其經濟效應的能級近似於呼和浩特與太原市;再次,大同市僅距北京300多公里,在能源供給與商品流通上與京津大都市圈緊密呼應,功能互補,因而又是聯接東部與西部地區經濟交流和商品集散的門戶式樞紐城市。

在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的時代裡,大同的大西街代表了大同商業形象,七十年代的紅旗商場(八十年代初改成了百貨大樓)是旗艦一般的品牌商場,一街之臨的西門外上,百貨二店和新華書店犄角而立,後來,二輕百貨大樓平地而起,再後來,公交總站搬到振興街,空出來的車場和迎澤街連線的地方,有了人防商場和集貿大樓,再後來,有了“藍天”,再後來,“藍天”沒了,百盛二店來了,百貨二店和新華書店沒了,華林新天地來了。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再說回大西街,展覽館往東,八十年代曾經短暫地開過一段時間的小集貿市場,板材搭棚預製板築臺,後來,這裡建成了當代商廈、清遠大廈,原來這一代還有個東風商場。百貨三店變成東方廣場之前,是七八十年代僅次於百貨大樓的商業巨頭,在憑票供應和市場經濟轉軌的交匯期,百貨三店的貨全、貨新、貨好是從一干中型體積的百貨商店裡脫穎而出的立命之本。百貨三店在二府巷西口,街對過就是西街五交化,曾經大同家電業的神話,一直硬挺到新世紀才愴然倒下,而後來崛起的天馬電器、北方電器,應該說,都是西街五交化的火種,淵源深厚。西街五交化在八十年代鼎盛時期每天裝腳踏車的工人都要十幾個人,黑白電視、彩色電視、電風扇、風華冰箱、阿里斯頓冰箱、琴島利勃海爾冰箱來一臺賣一臺,和百貨大樓一樣,代表著大同那個時期的繁榮景象。

西街五交化的馬路對面,八十年代初建了婦女兒童商場,婦女兒童商場往西是電影公司,電影公司的一樓曾經開過一個影友商場,九十年代末新世紀的時候,這裡開成了專賣店,“美特斯邦威”,聽起來挺洋氣的純溫州品牌。再往西,是以前的五一菜場,大同八九十年代最有格調的菜場,後來這裡改成了萬人褲業。再往西,是中興商場,正處在紅旗廣場的邊界上,“金角銀邊草肚皮”,金角和銀邊佔盡了。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西街五交化往東,師校街口上是容美理髮店,然後是大同餐廳,湖南酒家,西街副食店,八十年代初蓋起來的少年宮,到了新世紀的時候,一樓已經成了賣腳踏車的集散地。

從鐘樓到四牌樓,供銷社大樓,工貿大廈,蘭池商場,昌隆商店,中原商場,雲岡大廈,體育用品商店,三環商場後來變成了銀星,金泰也應運而生,這是大西街中興的商業力量,一直支撐到了新世紀。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官方的資料說,“十五”期間大同市社會商品零售額等指標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2002年限額以上批零業實現商品銷售利潤上升69。5%。可見批發、零售業、餐飲、服務業等傳統行業發展比較充分,新興的物流配送業開始嶄露頭角。特別是以雲中商城為代表的90多個商品交易市場的交易額已佔到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0%以上,具有市場規模大、容量大、成交額高、利稅率高,且門類齊全,遍佈城鄉的特點,年成交額23億元以上,並帶動餐飲、運輸業發展。

那個時候的東關,已經成為和大西街比肩的商業中心,東關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專業市場,譬如永久村和五愛村的14個建材市場、精品裝飾市場、服裝市場、電器市場、小商品市場。雲中商城,服裝大世界,五彩市場,百貨大樓,以及後來的泰和春鞋城、寬宇、東信、御新、永康等等,每每逢年過節,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賺錢的和花錢的一樣開心。

那時候的大同市區內現已形成貫穿東西聯接南關的市級商業中心街區,即所謂“三關”(東關、南關、西關),各類業態齊全、商店林立;同時已形成食品、服務、小商品和農產品等專業街,形成了佈局集中、結構合理、消費便利、選擇多樣、人氣興旺的市區零售市場體系。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而在城鎮、農村之間商業網點分佈結構趨於合理, 2002年市區共有網點445個,城鎮320個,農村162個,呈梯度分佈狀態。像礦區以口泉為中心的金鳳凰商城、平旺商廈、雁宇商廈、穗源糧油儲運公司、蔬菜公司、富卓商城、梅香春大酒店、同和大酒店、燕川大酒店、同盛大酒店等商貿、餐飲企業,同樣經營的有聲有色。

截止2002年6月,大同市共有百貨店153家,其中市區就佔92家,而超市僅有14家,專賣店143家。市區平均約1萬人即有一家百貨店,全市平均則為2萬人即有一家百貨店,明顯超過市場需要。不僅如此,還有百貨店在建設中,例如教場街,已有華林等三家上萬平米百貨店,其側仍有兩家即將建成,共形成近13萬平方米的百貨店經營面積。在不足400米的路段上,比肩而立五家經營面積均在2萬平米以上的大型百貨店,在全國也屬罕見。

2002年的時候,大同市資產上億元的流通企業有6家,在2003年大同市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銷售額13強中,銷售額上億元的有96家,其中最大銷售額為4。5億元。

南關商業區的教場街,本來只是小南街商圈外沿的產物,但是到了2005年前後,已建有華林商廈、貴都金帝、時代廣場三家大型綜合商業網點,另有兩家大型商場正在建設之中。這五家大型商場總營業面積在12萬平方米左右,已形成大同市大型商場最集中、營業面積最大的商業街區。到2010年前後,北方電器、華北羊絨城、蘇寧電器、大富翁先後崛起,其中的硬體設施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具有領先地位,商業部門曾打算把教場街以“大同的金街”來打造一個商業示範區,將商貿與旅遊、休閒相結合,使現代商業街成為大同市吸引遊客的新景點,並使“人氣”輻射到相鄰的“仿古一條街”,也就是下寺坡街。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大同市的餐飲業彼時已經相當發達,已形成集粵、川、湘、淮揚等菜系和老大同風味兼收並存的特色,紅旗大飯店,永和系列大飯店,弘雅、崑崙,及後來的花園,鴻福樓,老爺廟,金大都,唐都,唐宏,東海漁村,北魏酒家、杏花村,興中軒、伊蘭齋,以及後來的鳳臨閣,和如今餐飲主打特色和主題餐廳不同,那時候的大同餐飲,拼的的一個字,“豪”,檔次要夠,菜品要新要貴,服務要比照粵港,大同美食的品牌,是那個時候奠定的。商業部門還曾暢想在迎賓路,新開路設立兩條特色餐飲街,作為大同商貿服務業的一大特色,吸引國內外遊客的亮點之一。在以眾多餐飲店為基礎,20家名店為代表的餐飲業群體中,爭創國內一流、國外揚名的特色餐飲店。

那個時候,大同市商業的苦惱是幸福的煩惱。當時商業部門的研判是商家絕大多數密集於東西大街和大南街等街道,而居民小區,特別是新建居民小區的社群商業網點明顯不足,社群商業的服務功能不全;另一方面,在商業網點稀少的社群,居民因商業網點少、功能單一,造成購物上的不便;環城圈和開發區有發達的主幹道貫通,但尚沒有形成交易興旺、貨物大進大出的商業貿易圈,而開發區尚沒有成規模商業的入駐;農村商業網點相對偏少,城市網點過於密集。

沃爾瑪,麥當勞,是2007年“珠洽會”的時候,大同的簽約專案。引進世界五百強,大同商業更上臺階,大同商業一度壯志躊躇。

哦,差點漏掉了西門外到廣和大廈這一截兒的手機一條街,太陽能熱水器一條街,南出口方向的汽車一條街,東信搬到南邊後的服裝小商品一條街,等等吧,這些都是成了氣候的商業街區。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十年一代人,從七十年代到如今,已經有半個世紀過去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人來來走走,開張的,苦苦經營的,早就關門兒不知所蹤的字號店鋪更是更換了不知道多少茬兒。日子總是應該越過越好才有奔頭,當如今的華林門可羅雀,當東關正在重啟的東小城依舊車馬稀,當御河兩岸一邊一個百盛一邊一個萬達來支撐著商業門面的時候,就彷彿是在看《聲生不息》的懷舊金曲翻唱,往事不能再提,人生亦多風雨。

事不關己,關己則亂。揮袖從容,暖笑無殤的心有死水,我來不了。

鄭鈞說,總盼著能有個好結局,可惜我力不足我的心有餘。

大同的事,永遠只能大同人自己來一件件辦;大同的冷暖陰晴,也只有大同人自己才最心知肚明。

平城舊曾諳之商殤

標簽: 大同  大同市  商業  西街  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