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作者:由 秦食皇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12-04

春秋戰國,這個諸侯爭霸的大動盪時代,要想不任人擺佈欺凌,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軍事實力,各諸侯都在傾盡全力尋找強國之路,《孫子兵法·始計篇》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前有春秋五霸,後又有戰國七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統一的六國?當年秦國軍隊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兵源如何解決?有什麼兵種?各自在實戰中起什麼作用?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多兵種組合才能攻城拔寨

要了解以上這些問題,就需要先了解他們的軍隊建制及組成形式,而秦國的軍事制度是在歷代發展的基礎上,透過商鞅變法逐步成型的。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軍事實力日益強盛起來,尤其經過關中河西之戰的幾次磨練之後,秦國軍隊的軍事素質已經具備很強的組織及實戰能力,逐漸超越諸侯。

到統一前,秦王朝已經完成向中央集權統治體系的轉換,把軍權置於最高統治者的嚴格控制之下,平時管理軍隊事務的是太尉,但沒有軍權,一旦打仗,需要皇帝直接指派將軍或尉領兵出征,一般50人以上的軍事調動就需要皇帝直接下令,凡軍事行動需持璽印、虎符、信物才能調動軍隊,缺一不可,將軍權完全集中在統治者一人之手。

秦國的軍事編制主要依據戰時的兵力部署來確定,基本由上將軍、將軍統帥三軍,下設四副將、裨將軍等若干個將軍,每個將軍主管若干個部,每部的長官是校尉,部下面再設曲,曲的長官為軍候,曲以下設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將,再以下設屯長、什長、伍長。一般五百主既設有衛兵,約50人左右,以此類推。在實際作戰時,百將以上軍官負責指揮,百將以下的軍官既要指揮也要衝鋒陷陣。

將軍以上一般都設有作戰的幕府機構,有各種指揮和參謀人員,可達數十人之多。一但作戰行動結束後,曲以上指揮機構即行撤銷,領兵的將領既需交出兵權,部隊恢復平時建制,士兵分別歸建或服完役回家。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中央集權把軍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有了完善的管理組織,就必須有完整的徵兵系統。秦國在徵兵方式上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郡縣普遍性徵兵制,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男子十七歲“傅籍”,以後根據戰爭需要,隨時可徵集入伍,到六十歲才能免役。所謂“傅籍”就是男子一但到17歲,就自行到政府部門報備,準備隨時入伍,報備不實或者逃避傅籍者,將實行相關人員的連坐處罰。

一但入伍,先要在本郡服滿一年正卒,主要是接受軍事訓練,同時執行本郡的防衛和治安管理,滿一年,即可徵調到京師或者邊疆繼續服役一年。在京師主要是作為衛士防衛京師安全,邊疆主要是作為戍卒防守邊疆。服役滿兩年後,還要繼續每年一個月在本郡服役,稱為更卒,主要是負責修城、修路,運輸軍需物資等。入伍就意味著直到60歲結束服役年齡,都需要隨時作為補充兵員開赴戰場,隨同現役正卒出征作戰。

在商鞅變法後,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度,如果有爵位可在56歲免除服役,另外爵位在四等以上也可免除服役。到服役年齡後也需要自行上報申請免役,批准後方可免除,虛報者同樣要實行連坐處罰。

在兵源不足時,秦朝還實行“謫戍”制度,將流民、贅婿、商人以及有罪的官吏徵發到前線征戰或戍邊,稱為“謫戍”。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接受訓練的秦國正卒

從兵力部署上來說,秦國的軍隊組織同樣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防兵等三部分。

駐紮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主要負責宮廷的安全,而負責京畿內外守衛的屯兵則由中尉統領。

地方兵一般主要駐紮在郡、縣一級,由郡、縣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主要是維持地方治安,打仗的時候聽中央調遣。駐紮在邊境的邊兵主要就是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

守衛邊防的主要有民兵、戍卒、謫戍三種人組成。而民兵的主要來源就是從內地發往邊郡的罪犯,稱之為“實邊,”平時種地,一旦作戰即可從徵輔助作戰。而正規的邊防軍則以“戍卒”為主,戍卒主要是從邊郡徵收,還有就是從內地正卒中徵集調撥,每年換防一次,平時主要工作就是警戒、巡邏,戰時作為主要作戰部隊衝鋒陷陣。而第三種就是“謫戍”,這是戰時急需補充兵源的一種強行徵兵方式。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把流民、贅婿、商人徵罰到戰場

秦國的兵種主要由四種組成,有車兵、步兵、騎兵、水兵等四種。雖然車兵不是主要兵種,但是其重要性卻是不可忽視的,他們既有單獨編制,也有和步兵或騎兵相結合的編制,甚至三者相結合的編制。

車兵在作戰時主要是用於衝鋒陷陣,衝撞敵營陣地,也可以作為堡壘防止敵軍衝擊,行軍時居於隊伍兩側起到保障隊伍安全的作用。基本編制是一乘戰車配單轅駕四馬,每八乘為一行,兩行16乘為一組,四組64乘為一隊。每乘車上三個甲士,一人駕轅,兩人各執長矛、弓箭、秦弩、盾牌居於左右。但在配合步兵作戰時,一乘車配三甲士,同時再配步兵8人為一個單位,六乘為一組,18組加指揮車為一隊。車兵的風險在於較重,無法及時躲避障礙物,容易翻車,妨礙後面計程車兵出擊,機動靈活性較差。

步兵是最重要的兵種,一般分為六級,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由於步兵作戰靈活,適應範圍很廣,因而其裝備也較其他兵種要複雜一些,從裝備上可以分為輕裝和重灌步兵。重灌步兵一般穿金屬鎧甲,手持長矛等長柄兵器,主要負責同敵營的重兵作戰。而輕裝步兵以輕便靈活為主,不穿鎧甲,主要以弓箭、秦弩遠距離射殺敵軍。在多數作戰任務中,步兵的參戰次數是最多的,尤其是配合其他兵種協同作戰時,其優勢才如虎添翼,所以秦軍常用的作戰方式就是以步兵為主和車兵、騎兵協同作戰。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防禦中的步兵陣列

騎兵同樣也有獨立編制,也有和其他兵種混編的隊伍,也屬於重要的兵種。一般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108騎為一隊,身穿皮甲。在同其他兵種協同作戰時尤其重要,像在平原、丘陵等開闊地帶作戰時,騎兵就是一支強大的力量,其優勢就是快速機動性,尤其衝殺力和遠距離射殺敵軍的優勢是相當驚人的。

水軍主要是秦國佔領巴蜀地區後才逐漸成型,後慢慢隨著領土擴張到江南各地,水軍就更具規模。當時的水軍戰船主要分為大型的樓船和輕捷的艨艟、鬥艦等兩類,作戰時互相配合進行。基本編制是一船載25人,兩船一舫載50人,普通衝擊船如艨艟、鬥艦類一般載10餘人。在裝備上除水戰特用的鉤拒等武器外,其餘和陸地配備的武器基本相同,作戰鬥時遠就用弓箭、秦弩,近則用鉤拒拉進敵船再攻守格鬥,同時也可利用艨艟等船艦衝擊敵營,再由其他兵種發起進攻。水軍屬於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

秦國憑什麼與諸侯爭霸?從他們的軍隊建制可知

利用艨艟做衝擊戰船的水戰

像前文中提到的工兵也是在商鞅變法後慢慢成型的。不過這不屬於作戰部隊,不做過多解說。

既有兵種就有具體的人數,在春秋戰國時期“三軍”的編制到底是多少人?《周禮·夏官·序官》曾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根據《司馬法》的記載:“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計千乘有七萬五千人,則是六軍矣。”以此計算天子六軍兵力共為75000人。三軍就是37500人,兵車500乘。除作戰人員外,實際上每乘還配備25名役徒,配牛車一乘,這25人就是後勤補給人員。這樣算下來,三軍實際人數就不是37500人,而是50000人,天子的六軍就是兵車1000乘,總人數超100000人。

依此推算秦國的軍隊人數在秦孝公前約在10萬左右,到商鞅變法後期,人數約在30萬,隨著秦統一的步伐,領土的擴張,到統一前期,秦國人口總數超過1000萬,軍隊人數約在60萬上下。不過由於相關文獻較少,這裡也只是參考,沒有詳細確鑿的證據證明秦國就是這樣的軍事編制,但秦沿襲周制,從編制角度入手推算,即便後期有變化,但區別也不會很大。

標簽: 秦國  兵種  作戰  步兵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