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作者:由 蘇漢澤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05-23

這個問題,至少分兩個層次看(多圖慎入):

首先,朝鮮半島的價值如何,是否必須兼併的地緣板塊;

其次,若是值得兼併,如何能更好的消化。

但在分析前,有必要釐清一下朝鮮半島的確切分界。這有助於解讀那些地跨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政權,比如

高句麗

我的看法是以山為界比以水為界或許更合適: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簡單的說,就是以鴨綠江南部分水嶺為分界(上圖紅線);粗暴點的,以分水嶺附近東西兩座高峰的連線為分界(圖中黑線)。

鴨綠江下游不大,所以鴨綠江流域,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上游的蓋馬高原。這個長白山所在的高原,對於東北的意義遠大於半島。所以應該明確的將蓋馬高原劃分到東北。

一個地區的價值,至少分兩個方面看,自身價值(生產價值 )與戰略價值(地緣關係)。

先說自身價值

工業時代之前,半島的生產價值相對不大,特別是從農業社會的角度看,完全可用窮山惡水來形容。

1、地形。

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問題,半島可供種植的土地比例很低,但這其實不算問題,山地再多,恐怕不比福建的比例更高: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再怎麼說,半島也有大同江與漢江兩個不算小的沖積平原: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若將蓋馬高原放到半島來看,漢江這點小平原還真略等於無。但實際的比較,應該是某流域內來比較: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2、氣候

單從氣候型別分,朝鮮最南部還有部分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且三面環海,按說不應該太冷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平壤的緯度大致與天津相當: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但實際的年平均溫度,平壤與天津相差不小: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而我找到的兩張一月平均氣溫圖均顯示,由於蓋馬高原(長白山)的存在,氣溫曲線在

遼東

和西北風的方向幾乎平行: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而再看蓋馬高原與半島的山脈走向: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想象一下西北風撞上這些山脈的結果,簡直就是將西北風硬生集中並帶加速效果的變成東北風,這就是遼東乃至朝鮮的等溫線幾乎平行西北風的原因。

所以,朝鮮半島的最佳形容該是

惡山窮水

3、交通

因為半島(特別是半島北部)的特殊氣候,所以冬天的朝鮮半島是作戰後勤供應的噩夢。冷不可怕,可怕的是溼冷。

因為靠海,所以一旦北風減弱,靠海的平原地帶上原本好走的道路就變成爛泥灘。

所以朝鮮半島於古代軍事而言,幾乎算得上是個摸得到的海島。

綜上,朝鮮半島對中原而言,性質跟最初的巴蜀、嶺南類似,能聯絡上,但大軍其實難以進駐。

二、 戰略價值

談戰略,首先明確“自我”的戰略定位。換句話說,就是拋開朝代差異,我們中國的核心疆域是哪裡。

我們的人口核心區是大致以亳州為中心的

黃淮平原

(下圖藍圈內),所以,我們的戰略視野,應該是以此為中心向四方擴充套件: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參看:

漢四郡和嶺南諸郡距離亳州差不多,建郡時間也沒差太多。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對當時的中原人而言,嶺南是煙瘴、朝鮮是苦寒,同樣不是好地方。但千年以後,嶺南基本被消化,而朝鮮半島……

不過,與朝鮮半島類似情況的其實不是一兩個:唐宋時,我們的核心疆域已經擴充套件到下圖橙色圈範圍(也因此,後人對宋代沒能收復幽燕耿耿於懷)。

外圍(下圖橙色黑色圈間)類似巴蜀那樣真正消化掉的其實也不到半數: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貴州、河套、遼東等也都沒實現穩定統治,大致只是比朝鮮半島好一點。漠南與臺灣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因此,要像巴蜀、嶺南那樣真正消化的外圍板塊,必須進行過足夠的開發。比如巴蜀,都江堰與蜀道;嶺南是靈渠與

梅嶺古道

那麼,朝鮮半島的戰略價值如何呢?關於這點,我們先考察一下各個朝代的態度: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明顯,東漢放棄了南半島,大致只保留了

大同江流域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西晉在朝鮮半島的領土大致和東漢相近。差別最明顯的反而是河套完全丟失(河套放棄,意味著對遊牧勢力沒有防範心理,結果眾所周知)。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雖然改朝換代,但唐基本是隋的延續,唐代的朝鮮半島,還是留下了一點空白,大致

漢江流域

為主體仍然屬於新羅。而且,特別要注意的是,長城以北的疆域,大體都是

都護府。

換句話說,唐朝對朝鮮半島的統治,實際估計還比不上漢代。也正因為關外都是都護府(都督府),而不是州縣。所以才在幽州設定軍事重鎮,然後為安史之亂提供了產生的條件。再之後,漢人政權就沒再染指半島了。

綜上,漢唐近千年間,我們各個朝代一直試圖統治朝鮮半島。從這個角度來說,半島在古人心中也頗具戰略價值,只是統治不得其法。

以人口中原視角看,半島和巴蜀幾乎以亳州為中心對稱分佈,而且,氣候條件更好的半島南部,離河北與江東的直線距離頗為相近: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所以,內部來看,若航海術足夠發達,那麼朝鮮半島將是河北與江東的相較的必爭之地。而對外,半島北部是東北,南部是日本。真可謂南北樞紐,古代的中外藩籬。

所以,半島並非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中原勢力若是插足半島,則可能面對東北與日本兩個方向的攻擊。這恐怕才是漢人勢力無法在朝鮮半島安心發展的戰略因素。

至此,基本上解答了本題。但是,

朝鮮半島真的不該努力去消化麼?放棄任其獨立真的是最好的選擇麼?

我認為不是,相反,朝鮮半島是我們必須消化的地緣板塊。為何這麼說

乃至於怎麼消化

,一切還得迴歸到人口中原的視角去審視半島及其相關的東面三海(渤、黃、東):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估計不少人不知道黃海與東海的分界(上圖長江口東面的黑線)。所以,以亳州為中心的核心疆域,其實本就包括東面的三個海,而且幾乎是整個渤海,大半個黃海,戰國時,齊國與燕國都某種程度的靠魚鹽之利興國。

而漁業與航海業(及其基礎上誕生的工業),跟農業的關係都是互補大於對立。與基本和農業對立的遊牧完全不同。這是農業社會可能發展航海的基礎。

而再往外圍看: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以亳州為中心,巴蜀外緣為界的範圍內,包括了東面三海以及臺灣海峽,

朝鮮海峽

及少部分的南海。海域遍及半個核心外圍(自澳門到天津):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以面積論,上圖黑圈內,恐怕接近四分之一的領域是海洋。

因此,當我們基本消化嶺南之後,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應該是發展航海(貿易),充分發掘海洋的價值(因為臺灣海峽的阻隔與中原的體量,我們對外貿易的物件只能是西方的國家)。

所以,若說西漢向西域擴張為了是陸上絲路的話,唐代向漠北擴張就顯得有些盲目了。而消化朝鮮半島的最佳時機,或許莫過於唐代。

假若當時更重視一點航海,那麼海上力量完全壓制日本完全是沒問題的。如此,半島至少是牽制東北勢力的重要力量,那麼幽州就沒必要單獨放置超級軍事重鎮。

而唐中後期出現的渤海國,疆域大致正是以圖們江口為中心(包括小部分的朝鮮半島):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這說明,以朝鮮半島為基地,透過航海聯絡,以向北擴張也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的: 契丹(遼)崛起於臨潢府(大致長春西部的蒙古草原邊緣)。崛起的第一步,就是攻略渤海國。 女真(金)本屬渤海國,其各部統一後,誓師攻遼的地點,就在五常市的拉林河(張廣才嶺西側),也是渤海故地。 1616年,

努爾哈赤

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建國稱汗。新賓雖位於渤海國邊緣,但後金(清)建國前,先兼併的是海西女真和野人(東海)女真(俄羅斯遠東庫頁島一帶的女真人被稱為“東海女真”,即是

野人女真

,而生活在他們西邊的女真人也就成了

海西女真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以興凱湖、

圖們江

為參照,很明顯,三大女真的領地,完全覆蓋當初的明屬渤海國。

換句話說,

東北地區

的幾個政權,在崛起的初期,首先(或第二步)佔領的都是原渤海國,那麼該地區為何如此重要?我們來看看該地區的地形: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很明顯,渤海國的大體疆域,對於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乃至烏蘇里江流域,都是上游之勢。而該地區的中心,卻有個由圖們江、綏芬河流域組成的後花園,而朝鮮半島與東北分享著蓋馬高原,即使陸路,半島的勢力也很容易進入圖們江的上游。

所以,若航海壓制日本,那麼中原勢力就能很輕鬆的透過朝鮮半島進入渤海國,從而控制整個東北。

於是,所有問題(消化朝鮮半島乃至東北)的焦點,其實是航海水平。歷代對航海重視不足。

重點說兩遍: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如上圖,我們的核心疆域,就包括面積不小的海洋。即使我們放棄南海,退守南嶺,然而渤海、黃海、乃至東海仍然需要建設海防以應對全球海軍的挑戰。

所以,本質上,我們的地緣格局,就註定我們必須發展航海,建設強大海防。

以上。

關於航海,我說了幾句,有興趣可以看看:

標簽: 朝鮮半島  半島  航海  渤海  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