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為什麼沈從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大作家在建國後沒有什麼佳作?

作者:由 阿瘋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06-19

算了吧就那些御用文人。

頂天也就是高爾基的水平。

不用拿WG說事,文學巨擘那個不是刀尖上行走。

維克多-雨果

1851年被拿破崙三世驅逐,流亡期間完成了《悲慘世界》。

列夫-托爾斯泰

1862年建立了20所農奴學校,後遭到當局的搜查,被迫關閉。之後完成了《戰爭與和平》。

1866年為士兵布希寧辯護,最終布希寧被槍斃。之後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

在《懺悔錄》和《論饑荒》之後思想急劇轉變,沙皇憋著勁的要流放他。最終因為《復活》,後被東正教開除教籍。

魯迅

直接上了藍衣社的暗殺名單。

藍衣社就是軍統的前身。

因為一點點磨難和挫折就閉嘴的文人,永遠成不了文學巨擘。你要走現實批判的道路是一定會獲罪於執政集團的,你連這個覺悟都沒有怎麼成為文學巨擘。

少去看那些文藝小說,但凡是個文學巨擎他的一生大機率是懸疑、動作小說。不經歷過這些最尖銳的鬥爭,你的筆下能有什麼?文學巨擎可不是鍵盤俠,他們見過社會的不公,並且為剷出黑暗奮鬥過,所以他們的作品才如此深刻,才有可能成為名著。

想玩現實批判但卻倚門賣笑,你這是有要作婊子又要立牌坊。

不要求你如同三島由紀夫一樣的發動政變,有沒有勇氣向太宰治一樣的以死明志。想做現實批判的文學巨擘,沒有骨氣是不行的。

更新

為什麼沈從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大作家在建國後沒有什麼佳作?

秉持這種觀點的就不用出來現眼了。純粹的下半身審美觀點,《孔乙己》你最多看三遍,三上悠亞你看三百遍都不夠,這是三上悠亞的藝術成就高吶。

藝術是極端化的意識形態。什麼敘事方式、文筆高超,這種觀點也敢談美學價值。

主體普遍性的追求是美學的基礎。

你的基礎最求決定了你的審美的標準。

意識形態的基礎追求是自由,現實批判主義批評的不是禁錮又是什麼?

它不站在文學美學的最高點誰能站。

你搞清楚藝術是意識形態,文學之美也來自於意識形態。

剃出意識形態的人類基礎追求是動物性追求。東京熱是不是人人都喜歡,喜歡東京熱的人遠遠超過任何一部世界名著,這叫藝術嗎?

文學藝術有深度、廣度的要求。你不親歷歷史洪流,你有個屁的深度和廣度,你不經歷最尖銳的鬥爭,如何獲得意識形態的深度和廣度。

另外請你們搞清楚現實批判和鍵盤俠的區別。

現實批判是批判現實,不是批判道聽途說。批判現實需要你融入生活,現實是藝術的唯一來源。我不知道那些怕死的人如何敢批判現實的禁錮,因為你連最起碼的勇氣都沒有。

沈從文的《邊城》文筆優美,毋庸置疑。不過你搞清楚《邊城》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當年他的《邊城》可是不如張恨水的《虎賁萬歲》。

請搞清楚什麼叫主體普遍性追求。

站在巔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體現人民的、現實的、普遍的追求。有了這些東西文學作品就能,對塑造一個時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是現實批判主義的力量。

現在知道為什麼屈原、但丁、魯迅、雨果、托爾斯泰這些人的文學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了吧。人家的作品在塑造一個時代洪流、一個民族的性格、一個國家的國格。

批判諾貝爾文學獎的批判的是其意識形態偏見,並不是其評價的基礎標準。

1、

要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

2、作品候選人的標準必須是前一年舉世矚目的成就。

3、是要為文學作出突出貢獻。

4、作品必須是理想主義的。

頂級文學作品的首要評價就是要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文學上的成就是排在後面的。頂級作家的突出成就往往是在文學之外的。

標簽: 批判  文學  現實  意識形態  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