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有哪些關於江西的冷知識?

作者:由 時間大師的耳邊風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11-20

說幾個跟撫州有關的吧。

撫州樂安縣擁有亞洲最大的鈾礦。向樂鐵路就是為此而修建的,不過現在這條鐵路已經不怎麼用了,撫州北站也因為撫州站的建成停止客運服務。至於鈾礦現狀就不清楚了。

臨川四夢之一的《牡丹亭》其實發生在贛州的大餘縣,不在撫州。以前在超市看到過有牡丹亭多味花生賣,產地就是那裡。

上中學的時候有位老師說有好多同學跑到樂安去了。當時很多同學不明白什麼意思。老師說是因為以前很多人去樂安買豬,所以說上了打瞌睡的同學是去樂安了。

撫州東站在東鄉縣(現在已經被撤掉改為東鄉區,不過撫州市區和東鄉之間還有大量的農村),然而東鄉在撫州的北部,撫州東這個名字名不副實,撫州北似乎更合適。不過撫州北站在臨川區,上文有提到過。

甘肅省也有一個縣叫東鄉,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在東鄉縣改區之前似乎是全國唯一一對名字一樣的縣。

“金溪民方仲永”裡的金溪,有個強鎮叫滸灣,這裡的滸念xǔ不念hǔ。滸灣鎮旁邊就是臨川區的湖南鄉,湖南鄉有個村子叫湖北村。滸灣有座十里書鋪,就是一條老街,建築很老。根據介紹,這裡以前印刷業很發達。

說到贛州的柑橘,很多人好像會連帶提到南豐蜜桔?不過南豐不在贛州,在撫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是南豐人。

說個跟整個江西有關的,前面有答主提到煌上煌,好像別的省都沒有潤田水和廬山煙賣?我在別的省都沒有看到有賣。

——————————更新——————————

前面有人提到臨川一中,那我來說說著名的臨川一中和臨川二中好了。

我是臨川二中畢業的,學校就在臨川一中附近。很多人說二中比不過一中,這個確實。不過論教學質量其實相差並不多,而且每年中考二中都比一中好。我那個時候是除了週六晚上和週日白天放假,其他時間上課,而且清明勞動端午中秋國慶這些節日以及寒假都會縮水。高三和零班(也就是尖子班)週日上午要上課。一天的話上午加早讀五節課,下午四節課,上午似乎跟普通的中學區別不大。但實際上跟報道里的衡水毛坦廠比好了不少,而且學校只是留你在學校,具體怎樣全靠自覺,成績差除非礙到別人不然不會隨便找你麻煩。總之,除了假少沒什麼累的。據說一中也差不多。一中下午只有三節課,但是高中不分年級週日上午都是有課的。一中二中每年能考上那麼多人是因為每年都會在全省招生,二中每年有新生接近三千,一中就更多了。當然有很大比例的分不夠花錢進去的擇校生,二中有大概三分之一,一中比例小一點,加上良好的師資條件,這兩個學校的年輕老師基本是免費師範生畢業的,而且兩所學校的環境也是很多學校不能比的。至於二中為什麼比一中差,首先是沒有一中那麼有錢去全省挖人,名氣沒一中好,對生源和老師要求低一點。二中自己還得花錢保住自己學校的好學生別被一中挖走。如果把生源門檻升高到一中那樣,自己名氣又不大,那每年連資料都沒法看了。況且一中的教學設施也比二中好。二中雖然社團活動不少,不過除了幾個外其實都不咋地,弄起來沒有一中那麼正式。一中還在全國招人,二中非撫州市的很多,省外的非常少。高一的時候聽一位學長說,二中每年加復讀生三千多人,二本還是本科來著其實極限只有800人多一點。我感覺二中每年加復讀生也就最多也就三分之一能上本科吧。一中錄取率高一點,加上人多,資料好看不少。其實撫州除了臨川一中和臨川二中外,撫州一中其實錄取的人也挺多的,而且歷史比臨一臨二都要久,然而這造成了很多人說撫一很破,我沒去過撫一,破不破不好說。

一中很多人說壓力大,不過感覺我在那裡上學的初中同學的壓力跟二中差不多的樣子。很多人說一中每年都有人跳樓。問一中的初中同學,他們似乎覺得沒考好跳樓能理解,簡直不可思議。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壓力不少都不是老師施加的,在一中那種很多人都努力的環境下,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其實很正常吧。我一個親戚說她弟弟在一中上初中,班上一個女生沒考好從二十多樓跳下來。我沒在一中上過學,不過在那裡考試過,有兩次會考都是在一中新校區,還有一次在一中老校區。可能是習慣了二中班級人多教室大(一個班大概70人左右),感覺一中的教室比較小顯得比較壓抑(一中一個班好像五六十個吧)。當然跳樓這種事二中真的非常非常少,學校也沒錢,怕負責任。不過二中2013年教師節前後的一個週六發生了舉國震驚的殺師事件(舉國震驚個屁,阿卡林省的事怎麼可能有誰知道,感覺只是臨川區知道的人比較多),那天中午放學就看到隔壁樓被圍了起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原因據說是犯罪嫌疑人手機被班主任即被害人沒收了。

其實兩個學校政府批下來的新校區地盤一樣大,但是一中地批下來就開工了,二中還拖了很多年,據說二中地批下來的時候還欠了很多錢。2015年也就是我高三那年籃球場東邊那塊荒地才開工的,大概佔新校區的三分之一。二中是不規則的形狀,因為為了錢賣了幾塊地給開發商。15年那塊荒地也只是商品房開工,學校其實是16年開工的。等我畢業的第一個國慶去看的時候教學樓差不多快建好了,第二年暑假大概也裝修好了,不過教學裝置還沒放進去。上次去的時候感覺應該已經開始投入使用了。

——————————2018。09。17更新——————————

這幾天在知乎看到幾個方言相關的回答,突然想起來以前老家有個人說其他地方的人說撫州話挺容易聽懂的。撫州話屬贛語撫廣片,我覺得外地人其實理解並不比湘語吳語容易,讓老人們說方言肯定很難聽懂吧。她覺得容易大概是因為現在很多大人教小孩子說話都往普通話方向偏吧。我初中有個同學更是連聲調也儘量接近普通話,比如“福建”的“福”聲母是二聲,但是我老家方言不是(所以我們是能分清“福建”和“湖建”的,因為聲調不一樣),但是她把“福”字發音儘量往普通話偏。而且我老家方言是有h為聲母的字的,比如“豆”。我們方言結尾帶“子”字是發英語裡類似/ɪ/的音,比如“豆子”、“桃子”、“鞋子”、“猴子”(我們這邊桃子鞋子猴子三個詞發音有點像),但是有的小孩是跟著普通話來的。再比如我老家和隔壁鎮方言裡“謝”字作為姓氏跟意思是“感謝”發音也是不一樣的,前者聲母很像是q,後者很像x,但是現在很多小孩發同樣的音。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大人要這樣教小孩,教出來的小孩普通話口音也還是那樣,反而丟了方言的特色。現在不少小孩說話可能會讓七十歲不會說普通話的老人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不是這樣,我這邊已經很普遍了。很多年後,我老家除了用得比較多的粗口詞彙,還會有多少特有詞彙存在呢。

————-2019。01。15——————

我又來更新了,加幾個現學現賣的。

我在上初一的時候有學到晏殊的《浣溪沙》,課本中對他的介紹裡說他是江西臨川人(今南昌進賢人),作為一個臨川人覺得很奇怪。後來我查了一下,發現他原來是臨川人,只不過老家後來被劃入南昌進賢縣。

1968年2月28日進賢縣由宜春地區劃入撫州地區。其實在建國初期這種行政區劃調整很正常。次年3月6日原屬臨川縣的李渡、溫圳、前途、文港、長山5個公社劃入進賢縣,其中文港是晏殊晏幾道父子的老家。1983年7月27日進賢縣從撫州專區劃入南昌市,就這樣二位臨川出來的偉人成了南昌人。不過說起來同一天廣昌縣從贛州地區劃入撫州地區也不算太虧,雖然現在廣昌在撫州市裡經濟算是比較差的那幾個之一。比較費解的是,廣昌的蓮花相關的產業那麼強,我在去過的城市裡的大型超市都有看到廣昌出產或者加工的蓮子,可是廣昌前幾年才脫貧。現在搜蓮鄉或者白蓮之鄉,最多的結果居然是石城縣,然後再是廣昌縣和建寧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撫州人的緣故,導致我一直覺得廣昌白蓮的名氣比石城白蓮大很多。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覺得挺可惜的,畢竟很多地方都有廣昌的蓮子賣,反而搜蓮鄉出來的結果石城更多。

廣昌縣、石城縣和建寧縣三個蓮鄉,廣昌的鐵路資源最慘,通車遙遙無期。建寧縣有昌福線,也就是向莆線穿過,設了建寧縣北站,浦梅鐵路建寧縣北站至冠豸山段在建,還會再設一個站。石城有興泉鐵路在建,起點在京九線的興國站,終點在杭深線的泉州站,雖然興泉線是單線,但好過沒有,通車也快了。

剛剛有說到古代的行政區劃,具體如何知乎有我就不寫了。其實是我也沒完全搞懂啦(逃)。我就來說說撫州歷史上建制沿革的大概吧。西漢時期置南城縣,屬豫章郡,後析出臨汝縣。順便說一句,撫河古稱汝水,現在撫州市裡有一個汝水森林公園。三國時期為吳地,設臨川郡,郡治在臨汝縣。南朝齊析出巴山郡。現在崇仁縣城就在巴山鎮。隋唐時期國內的行政區劃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郡被廢設州。隋朝廢臨川郡和巴山郡,設撫州,將原屬臨川郡的西豐、定川兩縣併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治臨川,這時候撫州的轄區還包括福建的邵武。說撫州是後來亂改的可以歇歇了,這名字也用了一千多年了。後又將撫州改為臨川郡。唐朝廢郡,改臨川郡為撫州,治臨川縣,屬江南西道,並將邵武劃入建州。可以說直到宋朝在除了有巴山郡存在的時候,整個撫州都是屬於同一個二級行政單位的。宋朝設建昌軍,大概包括今天的南城縣、南豐縣、廣昌縣和黎川縣,從此撫州南北直到民國都是分屬不同的軍/路/府,拿到現在可以說分屬不同的地級市,明清時期撫州府和建昌府加上南昌府都是屬於南撫建道。現在南城縣城就在建昌鎮。

說到臨川,不得不提王安石和湯顯祖兩個人。不過王安石差點就不是撫州人了。

王安石老家在現在的東鄉區(原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貌似黎圩鎮跟臨川區並不接壤,南邊就是金溪縣。解放後東鄉縣屬貴溪專區,後貴溪專區併入上饒專區,東鄉也跟著隸屬上饒專區。不過好在1968年東鄉就從上饒劃入撫州。

標簽: 一中  撫州  二中  臨川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