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支撐你們想要認真活下去的動力到底從何而來?

作者:由 朝露日晞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11-03

大家好,我是日晞。

提到活下去的動力,讓我們看看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是怎麼做的?

時代早就不同,相同的是作為青年的激情與情懷。

那時候,有志青年十年寒窗,為的只是高榜得中,出人頭地。

與我們現在擁有眾多選擇不同的是,當年唯有科舉才是唯一正途。

盛世大唐,透過一首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後浪”們,一個個意氣風發,想要有所作為。

雖然人人心懷夢想,但有人所向披靡,也有人鎩羽而歸。

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對待的。

那時候,古人愛透過登高讓心情得以釋懷。

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詩聖杜甫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二十三年的長安,唐玄宗大宴群臣。

歌舞昇平,這是大唐盛世的一個剪影。

也就是這一年,年僅二十四歲的杜甫考場失利,一顆壯懷激烈的心不知該何去何從。

杜甫家境並不寬裕。

望著身上僅有的盤纏,是進?是退?

背井離鄉多日,沒臉再見江東父老。

可是這一線城市裡,舉目無親,無依無靠。

熱鬧的長安城與落寞的心情形成強烈的反差。

這個讀書的天才,一心要像古代聖賢一樣輔佐明君、治理天下,

本以為天大地大,卻被無情的現實一棒打倒。

這很像我們這代青年人中的“北漂一族”,

到底是狼狽回家?還是咬牙隱忍?

這是個問題。

杜甫怎麼選擇呢?

旅行吧!

用僅剩的盤纏,一路餵馬劈柴,周遊齊趙大地。

嘿嘿,這又與我們這些青年人的選擇不謀而合。

當我們傷心、失望、猶豫、徘徊、不知所措時,

我們很願意去旅行。

這樣可以擺脫舊環境帶來的負面聯想。

即便在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裡,沒有任何優美的風景,也會讓人產生審美的快感。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你並不知道每條道路通往何方,

所以並不急著匆匆趕路。

我們會用悠然的心態欣賞街景,步子快一點慢一點都無妨。

杜甫旅行到山東地界,迎面遇上高聳入雲的泰山。

雄渾的景色讓他頓時心胸開闊,寫下來這首《望嶽》。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還只是在泰山腳下,

他從遠眺到近觀,被山勢壯烈激盪起滿胸豪情,

然後,他決定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

透過這次登泰山,杜甫已經滿血復活了。

這就是盛唐氣象下的健全人格,

讓後人不斷從詩句裡源源不斷汲取力量。

另一首是陳子昂大名鼎鼎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次流傳千古的吐槽。

陳子昂在中央做官時,遭遇契丹叛亂,

朝廷裡文武官員都掛帥出征。

其中也包括陳子昂。

行軍至北京附近,前方不斷傳來潰敗的訊息,導致軍心動搖。

陳子昂三番四次要求帶領一萬精兵與契丹決戰。

但任憑他如此言辭懇切,上級反而調任他做文書工作。

陳子昂悲憤交加,登上薊北樓,

遙想當年燕昭王高築黃金臺,延攬天下英雄。

而今自己卻無用武之地。

風雨之中邊哭邊唱,唱的就是“前不見古人”。

我們現代人實在比古人要幸運的多,

即使遇到陳子昂一樣的遭遇,我們也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可古代知識分子只有這自古華山一條路可走。

一旦走不通,就沒有辦法改弦更張。

古人登高,要麼是登山,要麼是登樓。

接下來這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當初北周宇文護在山西蒲州黃河岸邊修築樓臺,因常有鸛雀棲息,遂取名為鸛雀樓。

唐朝詩人行經鸛雀樓,照例都要登樓提詩。

這些詩,寫盡黃河的蒼涼與磅礴,卻只有這首詩流傳千古。

這首詩中最讓人感慨的就是“落日”和“黃河”。

而這兩樣,正象徵了人在時間面前的緊迫感。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當流水和時間發生了這樣的關係,人們才會追憶似水年華。

王之渙登上高樓,看到滾滾黃河,不禁感慨青春易逝,讓時隔千年的我們也心有所動。

對於一切有志向、有執念的人來說,時不我待是一種悲哀。

那麼應該怎樣去抓住稍縱即逝的時間呢?

王之渙給出了慷慨激昂的回答,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正因為時不我待,才更要抓緊時間去攀登人生高峰。

標簽: 陳子昂  杜甫  我們  這首  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