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無風荷動》誰說浮躁的中國茶變了滋味,你是你沒有認識冷香齋主人

作者:由 夕霧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3-01-05

今天天氣微涼有些陰沉,食過午飯,不免有些困頓,於是悄悄拿出老爸私藏的“女兒環”(一種花茶的名稱)泡了一壺。濃郁的茉莉花香頓時撲面而來,我們這裡的人多半是喜歡喝花茶的,主要也是因為它們的香氣。餘溫嫋嫋,家中閒坐,頓時覺得歲月靜好。

中國人從古至今,不依靠宗教而在文化藝術中獲得精神安慰和靈魂昇華。透過這些可物化可視覺的幽雅文化,並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這是中國文化的藝術魅力。然而茶葉,便是其中的一種視覺化的魅力所在

既然聊到茶,那我想給大家認識認識冷香齋主人,也是這本書的作者馬守仁先生。

中國茶文化自古以來博大精深,並非短短几句理解其中深意,冷香齋主人,用簡單的茶具,各色的茶茗,揉入古今茶事,詩事,畫室,佛事。全身心頃入於茶,將一杯茶化作一段段故事,讓人置身桃源室外,物我兩忘。以下我介紹幾段有意思的部分,若大家感興趣,後續可再接著更新。

1,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冷香齋主人已到中年,心境逐漸趨於平淡甚至死寂,每每泡茶閒讀,總想讀一些陽光溫暖的書,讓自己憂鬱的心得到一些寬慰。有時候很奇怪,正當魯迅們以筆作槍,橫眉怒目金剛似的在紙上嬉笑怒罵時,周作人、梁實秋們卻坐在老式靠背圈椅裡,叼著菸斗,不慌不忙地飲茶、聊天、談吃談喝,寫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文章,哪來的這份閒情雅緻?直到中年才明白,生命就像四季,秋天已經是收穫的季節。生命不斷的積累到了秋天才能展示它的厚重。越是厚重,越是趨於平淡。只有年少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知識,到了中年時才會有一份淡然。自己正值青春年少,切不能玩物尚志,多積累多學習,就算是以後人到中年也是內心豐腴的人,回顧半生,也不至於感嘆,卻道天涼好個秋。

2。鏡花水月,籬落蝶夢

冷香齋主人近日體內煩悶,精神倦怠,無日不以茶相伴。日中一壺,晚間半盞,竟習以為常。突然反思自己竟然必須以茶來解心中鬱悶。後想到一個故事,藥山惟嚴禪師有一天飯後在園子裡散步,看到寺裡燒飯的飯頭,就問:“你在寺院裡多長時間了?”飯頭規規矩矩地回答說:“三年了。”老禪師看了他一眼,說:“我怎麼一點也不認識你呀?”飯頭莫名其妙,以為老禪師參禪參糊塗了,便走開了。還有一個故事,王老師(普願禪師)也是位得道高僧,一天在園子裡喝茶,看見一個小和尚從小徑走來,就將杯底的殘茶潑了過小和尚回頭一看,見是普願禪師,便露齒笑笑,王老師也笑笑,並翹起一隻腳,小和尚不懂,王老師便起身回了方丈室。晚上小和尚到了方丈房裡以為要傳授上乘武功心法的意味。方丈室的門果然開著,王老師果然沒有睡,正在打坐,看見小和尚,就問道:“你來做什麼?”小和尚行了禮,垂手道:“師父今天在園子裡用茶水潑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麼?”王老師看了他一眼,緩緩道:“那麼我後來翹起一隻腳又是什麼用意?”小和尚張口結舌,無言而退。這兩則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參禪的道理,空。很多朋友聽過吃茶去這三個字,不覺其意。其實,人生是一場修行,空空如也,隨風而來,乘風而去,所謂修行。便是在這一花一世界中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經歷該經歷的事情,在一件件事情中體會人生。香茗雖好,不過也是片刻。曇花一現,終究是水月鏡花。莊生曉夢迷蝴蝶,不知是莊生夢蝶,還是蝶夢莊生。

3。唯山間之明月與江上之清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如果真的有茶道 哪也應該是一旗一槍,一飲一啜,亦或者是,起鍋燒水,洗壺洗盞,稱茶,泡茶,收茶,最後灑掃庭除,明日再來。《金剛經》有云:看,這就是佛,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佛,沒有虛構,沒有經過修飾,沒有腳踏祥雲,也沒有頭頂放光,佛就像我們一樣,穿衣、吃飯、洗碗、洗腳、收拾床鋪、做功課,寓佛法於平凡中。一切歸於平常心,歸於無常。更甚者活在當下,活在一呼一吸間。清風明月,潮起潮落。冷香齋主人說,泡好一壺茶便是茶道。

本人有幸從事過茶葉相關事業,對茶道理解少之甚少。如果相關朋友也感興趣,可以一塊研究研究。

標簽: 王老師  和尚  冷香齋  飯頭  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