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12公里:從“上雙”到定海橋》

作者:由 野水-許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8-12-06

批評的距離是不能放棄的,又是必須重新設想的;去傷感或是去頌揚那所謂的流逝都無補於事。[美]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

汽車,紙箱,盪鞦韆

到達上海時,正在翻看巴金的長篇小說《家》,書中寫到

“下面(指上海)新文化運動比這兒熱烈得多,上海地方也開通些,不像我們這個鬼地方連剪髮的女子也難立足”。

這是巴金在20世紀30年代所描述的上海,在我看來,也適用於每年11月奔赴上海參與藝術盛宴的人。

穿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正門前的廣場,透過和它的建築體量不搭配的小門口,既是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以下簡稱“上雙”)的主展場。兩輛倒放的汽車、數堆排放有序的紙箱、一尊寫實雕塑下掛著鞦韆、各類擺拍姿勢的觀眾,典型的上雙盛況。人群流動得非常快,基本的程式是舉起手機、放下手機、換下一個作品。也難怪觀眾,這體量宏大、背景文字豐富的作品,在導覽手冊上你能見到的僅有藝術家的名字。

不可否認,這屆雙年展“禹步”的作品內容確實有如前言所說“探索當代藝術家如何討論和表現我們時代的矛盾性”、“與現代性塑造的世俗神學的設想決然不同,我們身處的當下混雜著各種彼此牴牾的潮流與力量,它們都不能被簡化成單一的發展敘事”。

比如博路斯帕· 哈爾帕為此次雙年展創作的《紀念碑》,直指美國對欠發達國家的情報入侵,也批評形式主義抽象傳統;亞歷山大·阿波斯托爾的《劇中人》,反映整個世界的政治和歷史程序與個體身份間的關係;阿爾弗雷多·哈爾的《100個阮》,讓我們再次關注到當下的難民危機;法證建築(FA)的《阿約欽納帕專案》展示了一種新型調查美學,創造性地提高了公民就侵權案件增進知識和收集證據的能力;克里斯托夫・德雷格爾&海德龍・霍茨法因德合作的《黎明之城》,展示了從1968便創立並運營至今的一個替代性社群。[1]

在這些作品的說明當中,國與國的政治關係、個體的命運、科技與人權、理想社群實踐……我們幾乎可以在這屆雙年展裡面運用任何一個與政治、民主相關的名詞,或許用策展人的話來說,是“各種力量”。藝術家用各類展示方式:裝置、圖片、影像、文字等,營造著一個“非單一的發展敘事”,但亦給了我一種認知,即:這是一個適合於任何地方的雙年展。在這裡,我不得不回頭重看關於上雙的介紹:

“上海雙年展始終以上海城市為母體,聚合最優秀、最新銳的國際策展人和藝術家資源,探討都市文化、當代藝術和社會公眾的互動關係,成為每兩年一次集結於上海的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平臺。”

言下之意,此屆“上雙”除了名字中存在著“上海”、在上海展出,它還和這個地方有何關係?

《12公里:從“上雙”到定海橋》

上雙觀展的人群,遠處的“蘋果”是法國藝術家克萊爾·方丹(Claire Fontaine)的作品

“在上海”與“上海的”

對於發生在上海的上海雙年展,我有一個深刻的錯覺——儘管主題深刻,帶著左派對現實問題的批評意味,但藝術家這種遵循著對現實政治進行田調或將現實作為材料,而後進行藝術創作的方式,似乎已成為大型的、可消費藝術景觀的生產套路。自從上世紀以來,這種偏好“民族誌”的藝術生產就從未落幕。在20世紀90年代,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曾經批評過一種新的對民族誌學者的嚮往耗盡許多藝術家和批評家的心思。如果說人類學者想要探索的是文化解讀之中的文字模型,那麼這些藝術家和批評家所追求的則是田野工作;他們常常會間接利用“參與者-觀察者”傳統的基本原理;還有一種偏好“民族誌當下”的敘事時態。[2]

在哈爾的這篇文章中,他在這種民族誌傾向中深入討論到“他者”的問題。我們對他者的假定和借用,甚至使會“他者”成為一種裝扮。在一開始,這種強調需要田野工作的藝術創作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恢復物件的情境,讓我們能具體認識到文字背後的問題(是的,文字,而不是視覺)。但是這種解構式的民族誌嘗試也可能成為一種精心的策略、一種內幕的遊戲,使得體制不是更為開放和公開化,而是更為密閉和自戀,成為一個讓初學者排練輕蔑型批評的地方。[3]

在雙年展、三年展盛行的當下,這種描述看起來十分熟悉,一個重要的原因既是這種民族誌傾向的作品在盡最大的努力展示全球化下的社會問題,但是這種對問題的描述和展示,對於一個地方來說,難以生效。

我想起盧偉力所談及的香港戲劇,他說到“20世紀前半期香港戲劇基本上從屬於中國內地戲劇,在香港從事戲劇活動的,基本上視‘中國’為主體,而沒有把‘香港’作為獨立的文化體。那時只有作為一個地方的‘香港戲劇’,而沒有作為一個文化體的‘香港戲劇’”、[4] 從文化屬性上來看,二者都只可說是發生在香港的戲劇,而很難說是“香港戲劇”。[5] 如開篇所說,我所感受到的上雙,幾乎可以適用於任何地方,除了那些全球流行、宏大地主題外,我並沒在其中觀測到策展團隊對上海這個地方的實質觀察,也就是它除了透過展覽像“新聞聯播式”[6]傳播內容外,我經驗不到它與在地有任何實質性的關係。這或許是一種立場的偷換和轉移?如此展覽真如策展所說“展現了當代藝術與文化對抗當下時代複雜性的方式”,那麼這個“當下”指的是什麼呢?

這種脫離地方的藝術景觀,就像是藝術和政治合作的一曲高歌,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粉飾展。作為一個冠名“上海”的雙年展,如果不能清醒地面對來自“本土”的提問,又如何能期待透過展覽來面對時代問題、活化在地?

定海橋的洗頭妹

在看完上雙的隔天晚上,我到距離上雙主站約12公里的定海橋,參加一個叫“定海老妖撓街頭”的活動,由定海橋互助社與老妖精合辦。定海橋互助社位於地處歷史性的工人社群之中。作為一個自我組織的學習、溝通、反思和服務的活動現場,定海橋互助社非常重視與社群之間的聯絡與溝通,在與社群的互動中成長。[7]而老妖精“是一個混沌中正在形成的共同體(ensemble)”[8],退一步來說,當代戲劇是他們多采用的創作形式。而這個活動正是定海橋互助社與老妖精共同在定海橋實現的一個“街頭劇場”。

《12公里:從“上雙”到定海橋》

“定海老妖撓街頭”的活動現場

老妖精的成員在定海橋選擇不同的買賣檔口,比如洗髮店、賣魚當、燒餅鋪等,成員們選擇其中一個檔口並進入扮演相關的角色,比如洗頭妹、賣魚女等,而觀眾在街頭不斷地遊走,聽著老妖精提供的語音和文字,尋找每一個“角色”背後的故事。這場劇,他們稱之為“圍繞這個歷史性工人社群開始時限六天的集體創作。在人群遷徙、身份流動的命題中,深入城市骨髓,尋找根植社群的‘自畫像’”。

在所有活動結束後的討論會,觀眾的談論程度熱烈。對於他們來說,大多數是第一次感受這種“街頭劇場”,有人代入故事,有人懷疑真實。其中有人提到,這場活動或者對於觀眾來說,只是日常新奇中的一種,也難以即刻理解定海橋居民所遭遇的情境,但在活動過程中,居民對活動的好奇與側面參與,有點類似加入了一場假日盛會,一種日常的活化。當然,遊客們的判斷當然是有參考價值的。他們的主要意義在於提供一種新鮮的視角。[9]

這種回到社群的活動,是定海橋一貫的核心,在它的自我描述中,定海橋是“一個自我組織的學習、溝通、反思和服務的活動現場,尋求社群文化/價值建設同藝術/知識生產相結合的行動和創造方式,以互助的原則同在地社群和廣泛的同道者互動、協力與合作。”[10]

《12公里:從“上雙”到定海橋》

“表演“中的洗頭妹

我在思考上海雙年展跟定海橋活動之間的聯絡時,我非常明確此次上雙的生產機制,並不是我這篇文章核心想去討論的,已經有人說過這種快銷式的雙年展生產的問題[11]。而我在這裡要論述的,也並不是關於社群活化的問題,而是相對於由大型資本的運作、公共集體所舉辦的展覽或藝術活動來說,有一種我們不可忽視的力量,或許正在幫更直接地考察與複述地方的問題。因為所有的行動到頭來,我們都必須去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去借用這些行動、展覽等形式,來回應到自身的文化,使得自己能夠產生自我文化的覺醒?

當我們的眼光和評論聚焦與上雙的是與非時——無論批評它的生產機制、題目的泛濫、對制度“開放”的粉飾,我們也需要重回問題的核心,即,當我們談論全球化下國家的問題、城市的問題、地區的問題時,應該明白這一切的出發點來自於地方。只有深刻地認知了地方,才不用被流行的概念所套用而裝扮為自身的問題。或許可以從一個菜市場(經濟)、一個公園(公共空間)、一棟民居(基本生存)中,來開始面對自我(個體的、社會的)的基本問題。

注:本文圖片均為筆者所攝

--------

此部分作品解讀為上雙官方釋出的內容。 ↑

[美]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著:《作為民族誌的藝術家》,引自《實在的迴歸:世紀末的前衛藝術》,第191頁。 ↑

同上,第206頁。 ↑

盧偉力著:《20世紀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幾個現象概述》,引自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編:《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香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第306頁。 ↑

同上,第295頁。 ↑

“新聞聯播”此詞引自劉化童對此次此次上雙的批評,詳細請見劉化童:《麥當勞、新聞聯播與上海雙年展》,

https://

mp。weixin。qq。com/s/fkuB

kXTQwQ-cOopYP54Udw

。 ↑

林葉、陳韻:《城市獨立空間實踐|定海橋互助社:回到社群》,此文為澎湃新聞·市政廳與民生現代美術館在2018年5月份發起的“城市獨立空間實踐”對談專案中的一期,

https://www。

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2149594

引自老妖精微信公眾賬號,

https://

mp。weixin。qq。com/mp/pro

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xNjc2MTk0Ng==&scene=124#wechat_redirect

。 ↑

[美]段義孚著,志丞、劉蘇譯:《戀地情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第一版,第96頁。 ↑

來自定海橋互助社公眾賬號,

https://

mp。weixin。qq。com/mp/pro

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A5NDAwMjc4NA==&scene=124#wechat_redirect

。 ↑

劉化童:《麥當勞、新聞聯播與上海雙年展》。 ↑

標簽: 雙年展  定海  上海  民族誌  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