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價值

作者:由 雷震元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2-28

什麼是文化及其核心?

文化的字面意義是文明與變化。文化與文明常常混用,文明是人類擺脫野蠻的思維和行為的集合,文化是文明對人產生的潛移默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而形成的不同活動方式、風俗物產、語言文字和思維特性等。比如:

歐美人用字母組成單詞的表音文字,中國人用筆畫組成漢字的意音文字;

歐美人習慣用科目分解和邏輯思維,中國人習慣用全息和辯證思維;

歐美人吃飯習慣大塊烹熟用刀叉,中國人習慣小塊烹熟之後用筷子。

文化的核心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傾向,語言文字、生產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也抽象在其思維方式和價值傾向裡。

文化核心是對不同文化或文明進行比較、抽象出來的

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冷戰後的世界不是意識形態鬥爭的終結而是“文明的衝突”,他將冷戰後的世界分割為九大文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佛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日本文明、非洲文明,看下面的世界各大文明地圖。

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價值

易中天在《中華文明史》中選取了九大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文明:中華文明(唯一沒有斷絕的古文明)、伊斯蘭文明(前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過度性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是一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的古文明,也是唯一綿延幾千年沒有斷絕的文明,具體原因是什麼?見“解開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絕的秘密”。

公元6世紀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主張教徒平等的伊斯蘭文明超越了中華儒家等級倫理的文明,伊斯蘭先立教後建國、入教簡單的優勢顯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伊斯蘭的版圖從阿拉伯向四周擴充套件,歐洲、北非、中亞、印度、東南亞,伊斯蘭文明成為全球性文明。

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首次交鋒是發生在唐代的怛(念“達”)羅斯戰役,中國戰敗,之後是安史之亂,中國再也沒有恢復向外擴張之路,而是不斷收縮和被外族入侵。

西方文明是站在伊斯蘭文明的教徒平等基礎上更進一步,16世紀文藝復興,從但丁和薄伽丘開始,歐洲的精英們復興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理性思辨文化,發展科學和工商業,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全面解放人性,廢除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政教合一的專制,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鎖、堅持宗教信仰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全面釋放了人類的潛能。

西方文明的崛起結束了伊斯蘭文明的一千年的輝煌,從公元16世紀至今600年所向披靡。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及其後繼者美國傳播的主要內容就是科學、民主、商貿,歐洲人的大航海改變人類的世界觀,實現了全球各國各大洲的物種、商品和人口的大轉移,電報、電話、電腦、手機、網際網路更加強了人類的方方面面的連線。

西方文明從1840鴉片戰爭強力進入中國以來,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近現代中國一直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中國在市場經濟和科技崇拜中苦苦追趕,近現代中國落後捱打,知識分子急了,嫌棄踩踏傳統文化,痛斥中國人的劣根性。

現代中國先是被自由主義主導,後來被社會主義掌了權,中國不知走向何方?知識分子在匆匆忙忙中,一會推出國學對抗西學,一會是新儒家,這些力圖整合中國文化的學問,都是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其名字沒有抓住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學說也不主張在充分消化西方文化的基礎上融合本土文化使中國復興。

中西文化核心及其價值觀的對比

西方文明覆興的為什麼是古希臘文明?與古埃及、古羅馬、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華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的獨特之處是理性思辨,形成初步的科學和民主,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將整體的哲學分解成政治學、數學、幾何學、文學……形成了初步的邏輯和實證的這些科學的雛形,文藝復興只不過是將古希臘理性思辨的文化核心發揚光大,由哲學到分科之學,由科學到民主,充分釋放人類的潛能。

科學與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內容,科學是分科之學,就是將整體分解成很多部分來研究,每部分形成單獨的學科和子學科,如何研究?邏輯和實證,所以西方文明的核心有三個:

分解、邏輯、實證。

民主也是一樣,對權力進行分解,三權分立,權力產生靠民選,監督執行靠憲政,這也是分解、邏輯、實證的訴諸理性的思路。

西方文化的分解、邏輯、實證的科學與民主雖然釋放了人類的潛能,將人類帶入快速發展現代社會,但也有很大的侷限和弊端,具體說來:

科學

——-分門別類的研究形成的各種學科雖然形成細緻入微的學問,但分的太死,造成隔行如隔山,造成多少書呆子和鑽牛角尖的專家。

邏輯

——-基於概念、判斷、推理的理性主義也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人的感覺(預感、第六感)比理性主義來的更直接更準確。

比如警察辦案要求人證物證具在的抓捕罪犯的理性主義侷限,罪犯可以反刑偵邊作案邊毀滅證據,受害家屬和警察能感知誰是罪犯但難以定罪抓捕。

實證

——-實驗室(在可控的小範圍對研究物件逐條單因素的研究)論證與真實環境的研究物件在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活動是差別很大的,逐條單因素的研究方法很多是不靠譜的。實驗室得出來的結論和知識,在真實環境裡多少有用?那些迅速掃進垃圾堆的新科技產品就知道了。

談到中華文化的核心自然而然的會想到易經,“易貫儒釋道,道統天地人”,易經和道德經智慧貫通了中國儒釋道法墨兵等諸子百家,易道(簡易、變易、不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易道哲學的核心是什麼?

全息論

——-部分是整體的縮影,細節反應整體,以一斑窺全豹,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一才和諧健康(天人合一),逆天而行不長久。八字、手相面相天相、風水、名字、中醫的望聞問切等等都是整體全息論的應用,現代科學也廣泛用到了全息論。

辯證論

——-萬事萬物分陰陽兩面,陰與陽相互對立、依存、轉化,不主張一味的對立和鬥爭,而主張對立的雙方相互依存和轉化,也不主張唯物和唯心論,而是心與物的依存和轉化,這一點與馬哲的辨證論和唯物論不同。

價值觀是對價值的看法,是思想、思維表現出的傾向和特性

,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有一種傾向,中華文化的內斂、包容、陰柔、平和,與西方文化的外向、擴張、陽剛、對抗恰好相反。

其中陰柔是包容的重要特性,柔能克剛,以無有入無間的柔能包容一切,中國美學之優美是陰柔美,道家的主張處下內藏歸隱,佛教的內觀,這都是走向陰柔的學術基礎。

西方文化重視理性,東方文化(包含印度文化)重視感性,西方文化偏向分解,中華文化重整合。中華文化的模糊、籠統、封閉的解藥是西方科學民主帶來的開放、理性、透明,西方文化的分科隔離、邏輯推理的侷限、實證的單一等弊端的解藥恰恰是中華文化全息和辨證論,東西方文化就是一個相互對立、依存、轉化的太極。

中華文化的內斂、包容、陰柔、平和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文化,如果用兩個字就是“中和”文化。

“中和”文化也與中國的國名高度匹配,中國的第一層意思是中原中央中心之國,古代中國起於中原,自以為是天下的中心,四野來朝臣服中原。

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價值

周朝以來古代中國人是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中國在“地方”的中心,中國四周是北狄、東夷、南蠻、西戎,“地方”之外是四海。

中國的第二層意思就是中和之國——中庸平和之國。中國曆來以農業立國,農業需要和平和穩定,其對應的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伊斯蘭的遊牧文明和希臘羅馬的商業文明相比,農耕文明的交換性、擴張性、侵略性不強,農耕文明歷史自然而然養成了中國人中庸、溫良、平和、內斂的個性。

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就是太極,讓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制約轉化,在陰陽對立中求得統一,這就是中和。

中和意味著平和,不要急功近利地折騰,要看得遠行的端,守住自我、完善自我才是根本,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君子和而不同,面對問題和矛盾要在和平情況下共同解決,解決不了就和稀泥耍太極,兩邊也不得罪,沒什麼特別的個性,像瑞士一樣做中立國當老好人。

中和不是沒有個性和原則,也不意味著好欺負,中和只是常態下不極端不偏激,中和是內在強大而外表溫和,反對因自己強大欺負他人,主張完善自我幫助他人。

瑞士之所以在一戰和二戰中能成為獨立的中立國,其一是瑞士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有強大的自衛和反擊能力,其二是發動戰爭的德國需要瑞士這樣的中立國。

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價值

中國儒家倡導”仁和中庸“,佛家宣揚”空“,道家主張”道“,各自說辭雖不同,但它們不約而同地追求“和”文化。在世界各國比拼經濟和軍備背景下,與其武力廝殺、兩敗俱傷,不如守住自己。中和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根本之道,既不要日本的尚武好鬥,也不要英國的銳意精明和美國的霸氣,更不要俄羅斯的陰毒。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給“文明衝突中的世界”開藥方:避免原則、共同調解原則、求同原則,這都是我們的“中和“文化。

英國曆史學家阿·湯因比高度欣賞中和文化,稱之為“融合與協調的智慧”,早在上世紀70年代,面對人類的生存危機,阿·湯因比就指出:中國人的這種智慧最適於人類未來的發展。“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標簽: 文明  文化  中國  西方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