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文明探源中的博物館 | 河南地區遺址博物館初探

作者:由 文博碩士考研資訊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2-31

一些具有重大發現意義和重要歷史價值的考古遺址,常常會被保護下來,在考古遺蹟之上建立遺址博物館,供考古專業人員進行保護和研究,同時便於社會公眾參觀。與傳統博物館相比,遺址博物館的展品有所不同,前者多是以展櫃中的器物展示為主,而後者展出的多是原本埋藏在地下而後又被髮掘出來的不可移動的遺蹟,像房屋、墓葬等,質量大,規模大,不便於甚至無法搬動和起取,易地儲存遠遠不如就地保護[高蒙河:《公眾考古面面觀(下)——公眾考古展示》,《科學畫報》,2018年第1期]。因此,考古工作者透過研究規劃後,在保護原址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建立遺址博物館。河南地區考古遺址豐厚,如何更好地保護遺址是當務之急,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南地區曾是孕育中國古代文明的聖地,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被先後列入“中國八大古都”。其考古學文化遺存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在全國各省中,河南地下文物數量排列第一,地上文物數量排列第二,加強文物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在河南地區意義重大。遺址類博物館將遺址與博物館相結合,從博物館的專業角度對遺址進行展示、研究和保護,同時發揮博物館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透過講解、講座等形式使公眾充分了解遺址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提高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共有博物館348家,遺址類博物館有18家,其中國家二級博物館3家: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國家三級博物館1家:偃師商城博物館,其餘為未定級博物館。本文按照遺址的屬性,將其分為三大類:古墓葬類、古城址類和古建築類。

1

古墓葬類

古墓葬類遺址博物館是指在古代墓葬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目前河南省共有四座古墓葬類遺址博物館。河南地區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我國古代建都朝代最多,也是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因此河南地區也分佈有眾多皇陵,例如,殷墟王陵、東周王陵、東漢帝陵、北魏帝陵、北宋皇陵等。河南的古墓葬類遺址博物館分別是安陽殷墟博物館、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虢國博物館和潞簡王墓博物館,分佈於河南省北部和西部地區。殷墟博物館和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是在殷墟王陵和東周王陵遺址上建立的,而虢國博物館和潞簡王墓博物館則分別建立在西周和明代的兩位諸侯王墓遺址之上。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墓葬裡的隨葬品寄託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其中有日常用具、禮器、兵器,也有奇珍異寶,尤其是帝王陵的隨葬品,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種類各異的隨葬品傳遞了豐富的物質文化資訊,使得墓葬成為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展示了古代文明的凝重與悠遠,推進了我國古代喪葬制度、禮樂制度、社會結構、人群種屬、政治制度等的深度研究。

2

古城址類

古城址類遺址是指古代人們生活生產等活動留下的遺蹟,本文把在這些遺蹟之上建立的博物館歸類為古城址類遺址博物館。河南省在古城址上建成的博物館共有11座,遺址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

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了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珍貴文物;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透過場景復原及模擬的形式,全面展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河村先民創造的遠古文化;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以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為展示物件;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展示;偃師商城博物館集夏商文化研究、陳列、宣傳為一體;位於河南信陽的城陽城遺址博物館,以楚文化為主要展示內容;登封的陽城博物館陳列東周至漢代的陽城遺址、王城崗遺址、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的文物,是一座研究考證夏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潢川縣黃國故城博物館以黃國故城遺址為基礎形成古文化遺址景區;內黃縣的三楊莊遺址博物館,展示了西漢晚期的漢代村落遺址;洛陽的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和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在遺址上覆原建設新城門樓,既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門和應天門的歷史風貌。

與古墓葬類遺址相比,古城址類遺址提供的實物資料更為豐富,涉及古代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研究和探討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生活提供了參考資料,對探討古代文明化程序具有重要意義。

3

古建築類

本文把在古代社會遺留下來的建築類遺址基礎上建立的博物館歸類為古建築類遺址博物館,中國古代手工業比較發達,按行業大致可以分為冶煉業、陶瓷製造業和紡織業。近年來,河南地區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手工業考古領域的發現和成果層出不窮。其中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鄭州古滎冶鐵遺址等在中國冶金工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鞏義黃冶窯、寶豐清涼寺、汝州張公巷、禹州鈞官窯等一批唐宋以來瓷窯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奠定了河南在中國陶瓷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將手工業建築類遺址建成博物館,不僅是對遺址的保護,更是公眾瞭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1991年建成的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位於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內,是目前全國唯一的鈞瓷專業博物館,系統展示了禹州及鈞窯各個時代的文物及標本。該館的獨特之處在於,遊客除了能夠在主題展館瞭解到鈞瓷的產生、發展及製作工藝,還可以在鈞瓷研發中心看到完整的鈞瓷製作工藝流程,並且可以參與其中,設計製作鈞瓷藝術品。這種體驗式的參觀,能夠使公眾更直觀地瞭解古代鈞瓷文化,是公眾考古實踐的有益嘗試。

2019年1月,以保護遺址為宗旨而建成的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正式建成開館,為公眾提供了近距離了解汝窯的平臺,對弘揚汝窯文化和傳承創新汝瓷製作有重要意義。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了1976年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的兩座大型鍊鐵爐殘跡,除此之外還包括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積鐵塊、陶模、鐵器等遺物展示(索全星:《鐵骨漢風天下雄——從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的考古收穫談起》,《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25日),為公眾深入瞭解冶鐵遺址功能區分佈及冶鑄工藝流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八大古都”中,有一半位於河南,河南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豐厚,上至王城、府衙,下至鄉村聚落,涉及範圍也比較廣,有官辦汝窯、鈞窯,也有民間冶鐵裝置,有天子、諸侯王陵,也有祭祀宗廟,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如何科學有效地對文物、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延續歷史文脈,保護中華文明是考古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在保障遺址絕對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上,河南地區探索創新保護展示模式,使考古遺址博物館變得內涵豐富,真正“活”起來。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對考古資源的整合,將遺存作為博物館中的展品展示給公眾,透過公眾參觀的方式,將考古學研究成果轉變為展示語言傳遞給公眾,有效挖掘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儲存了城市文化根脈,守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豐富了區域文化內涵,是做好大遺址保護的有效途徑,也是履行社會公眾教育職能,激發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方式。

編輯:盧 陽 高子晴

稽核:崔 波

文明探源中的博物館 | 河南地區遺址博物館初探

標簽: 博物館  遺址  展示  考古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