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人為了不怕死,有哪些創舉?

作者:由 綠林穎士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1-09

人為了不怕死,有哪些創舉?綠林穎士2022-11-09 19:25:16

多年前一個臨近過年的日子,我老家的一位舅奶奶不幸去世。那時我正好放寒假,於是千里迢迢趕回老家,一路馬不停蹄,第一站,就是趕到老家縣城的殯儀館,送老人最後一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很多老人都沒有捱過去。臨近過年了,殯儀館裡居然人頭攢動,熙來攘往,哭聲、哀樂聲、鞭炮聲以及嘈雜的人聲,聲聲響亮,喧鬧不堪,跟我想象中的,殯儀館裡悲傷肅穆的氛圍全然不同,反而感覺到一種市井之中年節將至的熱鬧氣氛。

殯儀館的大廳是開放式的,人可以隨意進出。大廳的正面就是火化間的入口,閘門開閉之間,能看到裡面熊熊燃燒的火焰。等待火化的逝者在後面某個房間被換好壽衣、蓋上白布之後,就推到大廳裡,等待入爐火化。

家人親屬三五成群、披麻戴孝,在大廳裡等待,一來是要送逝者最後一程,二來因為場面混亂,要認清逝者遺體,免得回頭領錯了骨灰。

所以,殯儀館工作人員將舅奶奶的遺體推出來的時候,站在我身旁的舅奶奶的子女,就揭開了蓋住舅奶奶的白布。於是,生平第一次,我那麼近距離的看到了死人,以一個少經世事的年輕人的好奇眼光,打量逝者那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

我的祖輩都已經離開人世了。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去世稍晚的外婆和外公,也分別在我讀小學和剛進大學的時候,離開了人世。

外婆、外公的葬禮,我都回老家參加了。但是那種存在許多陋習的葬禮,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觸動,更多的是讓我感覺哭笑不得。我在冷眼旁觀完全程之後,對於至親逝去這一悲傷的事實,內心毫無感動,反倒是對面對死人的那些活人,有了一些離經叛道的認識。

祖輩凋零已久,父輩都還健在,所以我一直感覺死亡是一個比較遙遠的問題。而對我自己來說,作為一個有著避世傾向的悲觀主義者,恐怖電影的忠實愛好者,也沒覺得死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說得嚴重點或者誇張點,因為生無可戀,所以死無可懼。

說起來,人不怕死,分為兩種情形。一是不懼他人的死,二是不懼自己的死。前者的怕死,其實是怕鬼,主要是面對鬼的恐懼問題。對現代人來講,被人嚇死的不乏其人,被鬼嚇死的聞所未聞。見鬼就如同看鬼片,雖然生理上難免會有一些恐懼反應,但是心理上終究能夠戰勝,更有重度的鬼片愛好者,可能還會由此產生某種快感。

後者的怕死,則正兒八經是面對死亡的恐懼。在健全者,主要是一種心理上的害怕,在病患者、瀕死者,則是混合了心理和生理痛苦的恐懼。

至於一般人之所以能夠接受死亡這個事實,不會天天為之擔心憂慮,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死亡雖然是我們生活的一個無法逃避的重要部分,但是對每個個體來講,終究還只是一個抽象遙遠的存在。——人不用每時每刻面對真實的死亡,死亡的恐怖,遂被濃郁的生活氣息所沖淡,死亡的嚴肅,也在庸常瑣碎的生活中被無情消解。

面對死亡這個問題,人很聰明的一點,就是統計出了一個平均壽命值。

這就好比你身上綁了一個定時炸彈,如果你看不到計時器上的數字,不知道炸彈啥時候會爆炸,被炸死的恐懼,就會無限放大。但要是計時器就擺在你的面前,而時間又較為寬裕,心裡的恐懼,自然就會小得多了。

按人的稟性,大多數會認為,自己的壽命,是在平均壽命值以上的。於是,因為這個壽數的存在,人能知道自己同死亡之間的大致距離,從而不用盲目憂慮。——既然死亡是無法逃避的存在,但是又跟我們大多數人距離甚遠,哪又有什麼道理為之時時感到恐懼呢?

至於在這個平均壽命值上下多活幾年或少活幾年,大部分人不會去認真計較,當然也無從計較。即便是少活了幾年,達觀者會覺得是自己活得瀟灑揮霍掉了,悲觀者最多也就覺得自己命運不濟,也不至於哭天搶地,怨天尤人。而要是多活了個幾年,那就都會感覺是自己賺到了。

世人固然害怕早夭而期待長壽,但也知道早夭者和大壽星都只是極少數,所以對於平均壽命,倒是有了一顆難得的平常心,能活夠這個數,基本上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沒有這個平均壽命值作為參考,那麼我們只能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的好壞,來判斷死亡跟我們的距離。這種情況下,身康體健、精力充沛的人,肯定是不會常常想到死亡的。但是重病纏身,尤其是長年纏綿病榻的那些人,恐怕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在跟死神玩老鷹捉小雞,難免時時擔驚受怕了。

而假如我們的身體不會出現疾病,人不會因病而亡,不管壽命長短,最後大家都是無疾而終的話,那麼死亡就會立馬變得恐怖起來。

——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來臨,更不知道死後到底是怎樣的情形,這種不可抗拒的結局,這種無法破解的未知,才最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