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隋唐史18:開通運河

作者:由 逍遙遊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1-07-04

隋煬帝開挖大運河對隋朝國運和後世歷史程序影響深遠。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鑿大運河?大運河歷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隋煬帝大規模巡遊江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享樂嗎?

一、前代基礎

開鑿運河這件事並非隋煬帝首創。

春秋時期,吳國為方便與越人作戰,先是開鑿了江南運河。後來,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又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與淮水,全長四百公里的邗溝;戰國時期,梁惠王開鑿了連線黃河、淮河的鴻溝;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開鑿了鎮江至丹陽的水道,這成為隋朝大運河的一段路線;東漢末年,曹操開鑿了數條溝通黃河、海河水系的運河,方便了糧食運輸;隋文帝繼位後,先是在關中下令開鑿廣通渠,為了平定南方的陳,開鑿了從淮安到揚州的山陽瀆,作為運輸糧草的主航道。

隋文帝興兵江南,最終讓分裂三個世紀的華夏大地再次統一。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到了隋代,北方長期遭受戰禍,加上土地肥力日漸耗竭,耕地的面積與畝產都大不如前;南方則經歷數百年開發,早已脫離地廣人稀的狀態,成為經濟最富庶的地方。

為了讓南北整合到一起,也為了獲得南方的經濟資源,有必要開一條運河。可見,隋煬帝開鑿運河也是符合時代需要的。

不過,要溝通南北,一定要開大運河不可嗎?是的,非開不可。

南北之間當然有陸路交通線(如驛道),要是配上好馬,速度有時不比行船慢。但是,陸路成本高於水路,不適合大規模運輸。

那麼,走海路呢?受限於航海技術,透過大海實現大規模、穩定的運輸很困難的。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內河航運了。中國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儘管不少大江大河有通航能力,流向卻是自西向東的多。開鑿一條主要是南北走向的運河勢在必行。

可見,隋煬帝要開鑿大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並非個人的一時興起。

二、運河規模

幾乎在營建洛陽的同時,隋煬帝又徵發數百萬民夫,開鑿了大運河。到了610年,這項浩大的工程才算竣工。

前文提到,在隋煬帝之前,就存在一定里程的運河河道。隋朝的大運河有相當一步分是在舊有的渠道基礎上加以連線的。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大運河,是元代忽必烈時期疏通的,與隋朝大運河有重疊,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可分為四段:

連線黃河、淮河水系的叫通濟渠。這是大運河最早開鑿的部分,總長度約750公里,只用了171天就宣告竣工。河道北起河南滎陽縣的板渚,東南直到盱眙。

連線淮河、長江水系的是山陽瀆,這段河道是隋文帝時期修的,隋煬帝對這段進行了疏浚河拓寬。

連通黃河、海河水系的是永濟渠。608年,為了開這這條渠,楊廣下詔徵發了百萬人。它利用了部分白溝的河道,向西到達天津後,再到達現在的北京。這條渠的開挖加強了對北方的控制,也為征討高句麗提供了可靠的補給線。

連通錢塘江、長江的河道叫江南渠。610年,楊廣下令疏通京口到餘杭的水路,這條渠道全長400多公里,至今仍然發揮著運輸作用。

用了六年時間,一條溝通五大水系,南北綿延兩千公里的大運河。將全國主要河道整合進一個水運體系,這是此前歷代帝王不敢想、不敢做、沒有做的。所以,運河開通以後,隋煬帝十分得意,自制水調歌一首,以示紀念。

儘管有天然河湖、前代運河可以利用,但即使這樣,工程量仍然非常浩大。

隋煬帝徵調數百萬人開挖運河,體現了隋朝的富裕和動員能力;運河沿途地形複雜,但根據史料記載,所有河段都是一次施工、一次通航。這說明隋朝在地形勘測、施工規劃、平衡水位差等方面有著相當的技術水平。因此,大運河這項偉大工程更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巡遊江都

605年,通濟渠開通後,隋煬帝幾乎是迫不及待地乘著豪華的龍舟,浩浩蕩蕩南下江都(今揚州)了。此舉引發了無數詬病和指責。不少野史小說極力描寫隋煬帝南巡的鋪張和奢靡,將他的巡遊江都視作楊廣的荒唐之舉。甚至有傳言,楊廣南巡是為了鎮壓王氣。

那麼,楊廣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下詔營建洛陽的第二天,楊廣宣佈即將巡遊江南。三天後,又下令徵集百萬男丁,開鑿運河。

運河修好後,又馬上巡遊江都,可見隋煬帝的心裡有一個通盤的考慮。

隋煬帝考慮的,主要不是個人享樂,而是心中的國家“大業”。開挖運河,是為了溝通南北;巡遊江都,則是為了安撫江南。

楊廣曾南下平陳,又長期在江南生活,對當地民風十分了解。之所以大張排場,不是沒有炫耀的心理,主是卻為了體現帝王的至高無上,藉此震懾潛在的反叛者。

當然,楊廣對江南也有懷柔手段。到了江都後,宣佈免去當年江淮賦稅,江都免稅5年。

巡遊時,他特意帶上了陳後主的夫人沈氏,到了江都後,又用隆重的禮節納陳後主之女為妃,將流放的陳氏子弟召回京城,此舉獲得了江南士族的認同。

江南典章、文化極為發達,憑著這一點江南人一直瞧不起北方人。為了促使南人歸心,楊廣帶來一批大儒、文豪隨行,如牛弘、薛衡道等,讓他們文人意識到朝廷對文化的重視。

佛教在江南影響很大,因此楊廣也帶來了一批僧尼,這些人在江南開壇說法,宣揚隋文帝是真命天子;與此同時,楊廣也極力扶持南方的天台宗,這促進了宗教界的歸心。

大業二年(606年)春,隋煬帝一行離開江都。此後,他又先後兩次來到這裡,最終埋首此地。

四、千秋功罪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可謂罪在當代,功及千秋。隋煬帝初期,國家財力充盈,人口也在4600萬上下,要舉辦大型工程,國力、民力還是可以承受的。

但他一心想做大事,創大業,卻忽略了民生,辦的大事太多太急,導致人民不堪重負。在沒有大型機械的古代,開鑿一條千里運河需要徵調數百萬人肩背手扛,加上工期要求急,大批青壯累死在工地上。

在安徽泗縣古汴河邊,流傳著一個“哭孩頭”的故事。據說開河都護麻叔謀不但大肆殺戮完不成任務的民工,還以吃小孩子為樂。老百姓為了記住此仇,將這個運河邊的小鎮命名為“哭孩頭。”

如此“土木之功不息”,偏偏隋煬帝無動於衷,活該隋朝二世而亡。

隋朝滅亡後,儘管唐人大都批評楊廣的殘暴,卻實實在在享受了大運河帶來的好處 “在隋之民不勝其害,在唐之民不勝其利”。

唐朝建都長安,以洛陽東都,同樣需要江南的糧食與財賦。但唐人只需要將運河稍加疏浚。可以說,唐朝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他們對大運河的維護。安史之亂以後,河北藩鎮割據,朝廷的財政更加依賴江淮。所以陳寅恪先生說,唐朝的最終滅亡,與黃巢破壞了南北運輸的大運河有莫大關係。

到了宋代,位於運河沿線的汴梁成為國家首都。來自南方的物產日夜不絕,源源不斷地供給這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當宋人盧襄看到運河邊朝暮不絕、往來穿梭的船隻,不禁感嘆:

“蓋有害於一時,而利千百之下哉!”

標簽: 隋煬帝  大運河  運河  開鑿  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