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我的鄉土上海

作者:由 王亮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1-13

引子

1982是我出生的年份, 上海, 南匯縣, 惠南鎮。

過去的十幾年, 每年春節的時候, 我都會有寫一點東西的衝動, 今年的話題寫的大了一些。 祖輩、父輩的口述歷史, 幾乎從未落到過紙面上, 我過去35年的經歷和見聞, 也從未放在上海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 化為文字, 留下一些痕跡。

本文所記敘的所有故事, 都是來自口述的真實歷史, 或者我自己的記憶, 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 我會盡力描述準確, 但不想做任何的考據, 所有的觀點, 都是我自己的理解, 我也不想引用任何其他的材料 。 這是我眼中的鄉土上海, 今天寫下來, 寫給父親、母親、祖輩們, 給後輩們, 同時也給在上海工作、學習的朋友、同事、新上海人們。

不寫下來的話, 幾十年後, 這些口述歷史就隨風飄逝了。

正文

我開始記事的時候, 已經住在惠南鎮的一個新村裡, 上幼兒園,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父親有木匠的手藝,家裡會有一份額外的收入, 可以用來買蘋果、蝦蟹、甲魚這些一般人家很少能吃到的好東西。

那個時候, 坐車從惠南鎮到市區, 要5個小時,50多公里路。 而從惠南鎮到東海邊,還有幾十公里, 越往東面經濟越欠發達。

回過頭看看, 如果以城鄉經濟二元論來看, 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非常不同的家庭:市區幹部、高階知識份子, 市區普通市民, 郊區城鎮居民, 較富裕鄉村村民, 較貧困鄉村村民。

我記事起, 我家算是郊區城鎮居民, 父母都是工人。 我父親出身農村, 老家離惠南鎮不算遠, 幾公里而已, 幾乎家家都是幾層的樓房, 算是較富裕的鄉村; 更偏遠的農村的農民, 很多是非常貧困的。 我姨媽(媽媽的姐姐), 上了大學, 姨父是大學講師, 一家人在市區生活, 生活條件很好。 而我的市區的大學同學, 不少人從小住亭子間、鴿子籠、睡陽臺, 住的方面是很艱苦的。

以上這五種不同的家庭中的孩子, 未來的路, 已經註定不同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路, 一代一代的上海人中, 從偏遠農村到富裕農村或者鎮上工作, 從富裕農村到鎮上或者市區工作, 鎮上的考大學到市區, 市區裡條件一般的考國內大學, 市區裡條件好出國留學。

其實, 除了市區裡的人會說自己是上海人, 郊區的人正常是不會說自己是上海人的,只會說是南匯人、奉賢、青浦、崇明之類的。 八九十年代, 郊區人和市區人, 語言、文化差別巨大。 而現在, 原來住市區的老人, 大都搬到近郊去養老了。

我爺爺兒女很多, 我爸爸上面兩個哥哥, 三個姐姐, 下面一個弟弟; 兩個伯伯和我爸的名字分別是: 福官, 生官, 祥官。

我外公一個兒子四個女兒, 四個女兒名字分別叫: 秋芳, 梅芳, 林芳, 桂芳。 我媽最小。

我爺爺是個老木匠,收徒眾多, 據說曾經有一匹馬, 那個年代, 有一匹馬差不多和現在有一輛蘭博基尼差不多吧, 就算是現在, 有馬的人, 基本也是顯貴了。 我父親子承父業, 小學沒讀幾年就開始工作了 。 我真正的奶奶生了我爸之後就去世了, 後來的奶奶, 在鎮上的工廠工作, 退休之後 , 我父親頂替了她的工作, 於是, 我父親就從農民, 變成了城鎮戶口的工人。

再說說我外公這邊, 據說我外公的爸爸是洋行裡的買辦, 具體的我母親也沒細說, 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曾經很有錢; 包括我外公在內,有他四個兒子, 外公分到了一些房產, 然後我外公吸鴉片揮霍了很多家產,戰亂中又失去了很多財產, 但是到解放後,還在鎮上中心的大街上有幾處房產, 再後來除了自己住的一棟房子, 其他都收歸國有了。 按現在的說法, 地段有多好呢? 整個浦東那時候有四大鎮, 惠南、周浦、新場、大團, 而縣政府在惠南鎮上, 惠南鎮的中心是一條大街, 我外公家就在這條街的正中央。 孔廟, 我估計應該是鎮上歷史最老的建築, 就在外公家門口。南匯中學的門口也就在外公家門口。 鎮上最古老的古城牆遺址,在當時的南匯中學校園裡。 今年南匯中學90週年, 學校早已經搬到南匯大學城了。 而南匯大學城的那塊地方, 原來叫做海王大隊,就是爺爺的村莊的土地, 現在已經全部拆遷了。

我母親是高中生,若不是文化革命事件,能上大學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後來上山下鄉,輾轉之後回到惠南鎮。

一是因為我父親年輕時非常帥, 二是有手藝, 於是雖然不算門當戶對,文化也不行,還是娶到了我母親。 父母的工資, 我有印象開始的時候, 好像是40多塊, 而我父親做做外面的活, 可以有一些額外的收入, 小時候在吃的方面, 是過得不錯的。 即使後來上小學了, 自己買菜玩, 記得很清楚, 青菜也才1毛錢一斤。

我的幼兒園叫實驗幼兒園(現在應該沒有了), 小學叫惠南鎮小學, 初中叫聽潮中學, 高中那時候叫南匯縣中學。 實驗幼兒園, 教育還是比較超前的, 教數學,拼音應該也教了, 比我現在小孩的幼兒園教的都多; 我的小學也是蠻不錯的, 不僅有各種興趣小組, 運動場,籃球場,乒乓球場, 圖書館,甚至兩年級就教打字, 打字機好多好多; 我們英語是兩年級開始教的。 這些好的教育條件, 也只有城鎮戶口的孩子有機會享受, 農村戶口的孩子, 只能鄉村小學上學, 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學習條件的。 小學一二年級我的成績還不錯, 基本還在前五, 班裡有個女生很厲害, 後來中考滿分, 去的交大附中、復旦附中裡的一所。

先跳過初中不說, 即使是上了高中, 學校裡的人, 很多也都是惠南鎮小學的, 而總人口比鎮上學生多幾十倍的農村孩子, 能考上重點高中的是非常非常少的, 即使有, 也基本上很多都是鄉里的幹部家的孩子。 即使是家裡比較富裕的, 我父親家族那邊的小輩們 , 要考上南匯縣中學也是非常非常難的。

然而, 即使上了南匯縣中學, 要考交大復旦, 即使是冷門專業, 難度也還是很高的;2000年高考 , 交大復旦加起來也就20來個吧。 年級總共13個班, 9個普通班, 4個自費班,每個班到後來都差不多有60人 。 我中考考的不好, 分在自費班裡, 當然也多交了很多學費, 而且學習環境方面要差一些。 高考模擬考, 我考過一次四個自費班的第一, 全年級前20的樣子。 後面填志願的時候, 因為上海大學的基礎班有5000一年的獎學金, 所以填了上海大學; 而且第一志願還是生物, 第二志願才是計算機, 倒也還好, 分數考的正好, 沒有錄取第一志願,差點入了世紀巨坑, 否則就是去造醬油了, 是真的造醬油, 生物專業主要搞發酵。 老師讓填交大復旦, 母親讓學醫, 最後的主意還是我自己拿的, 不想去交大的鍋爐之類的專業, 不想做醫生, 電腦好像前景不錯啊。那時的高考分好像是480, 2000年, 一本線記得是448。

工作後遇到的交大復旦計算機專業的同事很多, 上海的外地的都有,上海的都是市重點的。交大復旦給到全國的名額是比較固定的,也就是說, 只要你是那個省, 甚至那個市最好的學生之一, 基本上就是大家分一下清北復交的名額而已。 然而, 我那個時代, 在南匯縣中學, 要考交大復旦的計算機, 真的是太難太難, 據我所知我那屆沒有; 有一個父母都是科學家的女生,經常全校第一的, 縣裡競賽拿獎各種包攬的, 考的是交大的電子工程專業。 因為南匯的學生是和市區的學生同臺競爭的, 然而, 各方面的差距, 實在在太大太大,上海市區學生兩次pisa測評都是全球第一。 整個南匯縣, 也不是沒有考清北的,印象中一年隔一年有一個,清華,或者北大, 然而專業估計也沒得選, 北大考古之類的。

我初中時候縣裡物理競賽拿過一個三等獎(考分記得是全縣第11), 高中物理實驗競賽一等獎(這個比較水, 因為是每個學校推薦2個人, 但是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推薦我參加, 可能是因為之前高中物理競賽學校裡的初賽排前幾,但是沒排到參加市裡的比賽, 然後實驗競賽就排我上去了), 但是就算有機會去市裡參加競賽, 也是完全沒戲的, 據我所知歷史上全縣從未沒拿過市裡競賽的獎。 高中科技英語競賽,我縣裡前10吧, 拿到了去市裡參加比賽的資格, 比賽地點是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那是我第一次踏進大學, 第一次踏上塑膠跑道, 忍不住跑了一圈, 第一次吃肯德基, 幸福滿滿的, 雖然比賽結果肯定是打醬油。

高二的時候計算機考試分數比較高,又因為全校就一個計算機老師, 所以後面準備會考的時候, 計算機課是我幫老師講卷子。 足球籃球比賽, 辯論賽, 我都參加, 班裡國慶晚會我主持, 還負責唱歌、相聲、小品, 一個人撐半臺晚會, 全校匯演也上臺說相聲; 我的高中生活也還是蠻開心的, 雖然最後高考自己實在沒信心,又惦記那每年5000的獎學金, 但其實最終的選擇和結果還是可以的。

回過頭說一下初中, 惠南鎮上有4個初中, 聽潮中學、二中、實驗學校初中部、惠南鄉中學。 聽潮中學、二中的學生應該是城鎮戶口同學按家庭住址分的, 所有農村戶口的都只能去惠南鄉中學, 實驗學校初中部是小學直接升上去的, 就4個班。 當然南匯縣還有其他鎮, 周浦、大團也都蠻大的, 但從師資來說, 我估計應該還是聽潮中學最好(實驗學校不算), 我當時的數學老師是特級教師, 其他學科的也都算是骨幹教師。 最後考進南匯縣中學的比例, 還是很高的,20%以上吧。 順便說一下那時的聽潮中學高中部, 那時就是惠南鎮的普通高中, 能考到一本線的比例低到沒法說, 不展開了。 經過中考, 其實絕大部分農村戶口的學生就已經結束學業了 , 非常低比例的人會進普通高中, 更低比例的能進南匯縣中學, 成為哪些城鎮戶口的中等偏上學生的同學。 順便說一下, 我們那屆, 全縣是1萬多初中生, 這個數字我記得比較有把握, 復旦附中和交大附中加起來招5個, 進才招5個, 然後就沒其他市重點了, 可能數字稍有出入, 大差不大。就是這麼少。

說說大學, 大學裡同學大部分來自上海各個區縣, 真的是哪個區縣的都有, 外地的同學也有, 不過比例低一些, 現在據說上海大學在外地分數線也蠻高了,招生名額也多了, 而且計算機專業連續好幾年全校平均收入最高了,老實說, 現在要考進上大計算機, 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我那屆南匯縣中學考到上大計算機的, 認識的人只有3個。 說真的, 在大學裡過的挺開心的, 上課、看書、寫程式碼、做專案、實習, 雖然家裡條件不好, 勉強支援每月500的生活費, 每年5000學費,還有其他什麼費之類的, 但是, 大學四年裡, 我一直在學習, 提高自己。

上大學之後, 在南匯待在的時間就很少了, 工作之後也基本是幾個禮拜才回家一次, 南匯縣變成南匯區, 又併入浦東新區, 造空港, 造深水港, 小學、初中、高中同學, 生活都還挺不錯的, 特別是高中同學, 生二胎的比例, 幾乎是大部分; 而對比之下, 我市區的那些大學同學裡, 除我之外只有一個人生了二胎, 而且他也是普陀, 偏郊區一點的, 家裡以前還是自己造的私房。 是的, 後來拆遷應該拆了很多房。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文化差異。

我說的是南匯縣、惠南鎮的故事, 基本上其他郊區也差不多, 有的還不如。 但其實, 正如從二胎比例上看出來的, 南匯人民的幸福指數還是很高的。 我父親那邊的親戚, 大部分都拆遷了, 分了很多房, 小輩們的學習環境比當年好太多了, 雖然考一本還是很難,但喜歡讀書的都有機會繼續上學。 母親這邊的親戚, 最大的哥哥姐姐在當年中專技校還是很吃香的時候,沒考大學, 現在生活也很美滿, 孩子都大學本科畢業了; 兩個小點的哥哥考的本科,工作生活美滿。特別是姐夫,從東海邊的村子考上大學,極其不易,如今事業非常成功,孩子今年考上英國名校。

1982年到2017年 , 這是我眼中的鄉土上海,歷經千年,滄海桑田,大浦東越來越好, 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這片土地安居樂業,追尋夢想。

祝大家2017新春快樂~

標簽: 南匯縣  中學  交大  市區  南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