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太古第一篇

作者:由 他山之石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0-27

太古第一篇

當和成都的朋友聊起寬窄巷子,她告訴我,只有外地人才會去,本地人從來不去;

當聊起太古裡,她會說,和朋友一起去聚餐、去逛街、去拍照、去買各種護膚品……

09年開始規劃設計,14年試運營,再到18年。

太古裡建設了4年,運營了4年。

現在,儼然已經成為成都的新名片。

1、基本介紹

01整體概況

太古第一篇

設計單位簡介:

The Oval Partenership(香港):國內代表作三里屯太古裡。

總部在香港,關注於城市、商業、lifestyle、人民生活,職業的商業建築師,而不是商業的職業建築師。

02專案整體規劃及定位

太古第一篇

重點:低密度、街區、零售、新地標。

03招商運營

太古第一篇

投資回報四個階段:免租期(2014-2015)、調整期(2016-2017)、平穩期(2018)、之後。

2、所感所悟

01快裡與慢裡

快與慢,區別在哪裡?

是尺度、業態、景觀,還是別的……

又營造了什麼樣的氛圍,產生了什麼樣的視覺、心理感受?

是放鬆、緊切,還是別的……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慢裡

介面與尺度的完美融合。

介面是柔和的,尺度是舒緩的。一邊是幾乎只能看到外擺的商鋪,一面則為古大慈寺的紅牆。但是道路和紅牆又不能直接接觸,那樣會有點生硬,也不便於保護。加一些水景,水潤萬物,有水則靈。於是,便多了一些靈氣。如果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真有些仿如隔世,超然物外,但是對那些厚重你又觸控不到,這是一種“靈異”的感覺。

尺度上,高寬比應該在一到二之間,既保證了氛圍的凝聚,又有些舒緩,所以,走在這裡,從心理上便有些放鬆。這也許就是場域的力量。同時慢裡與外邊的車行交通大道有無印良品相隔,本身店鋪的屬性就是鬧中求靜,兩者相得益彰,設計師也是煞費苦心,恰到好處。

人群,和快裡相比這裡少了太多,沒有熙攘的人群,這裡便可以不急不躁的散步。駐留拍照,也不會受到干擾。沒有干擾,便可以隨性而走,那不可就是“慢”嗎。

另一側則沒有這麼“慢”,或者準確一點更像是巷子。用來行走,外邊有很多外擺,不知道晚上會怎麼樣。但是另一側晚上倒是有幾分愜意。可能是先天如此,也可能是因為這一側本來商鋪就不多,用商業的角度來說,也沒有必要將大量的人流分散在這個地方。如此說來,倒也有幾分道理。不然設計師斷然也沒有道理,將大慈寺的兩側設定為不同的尺度和行走體驗。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快裡

則截然不同。

琳琅滿目的商鋪,不斷流動的人群,再加上二層交通平臺的設計,嫣然一副垂直街區的姿態。此時竟然我想起了清明上河圖,橋上橋下,弄里弄外,街道的高寬比顯然比慢裡大很多,但是並不妨礙你一眼可以看到二層的商鋪。再加上一些小的藝術裝置,便有多了一些趣味。

02精神核心

寺廟,是一種信仰,莊重、肅穆、神聖。似乎遠離喧囂,是一片自在天地。

但是,也未必盡然。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其實最大的驚喜在於對歷史建築的儲存和利用。一個個歷史建築其實就是一個個精神核心。縱然現代建築的設計風格闡釋川西傳統建築的精髓和形式,但是放眼望去幾乎完全一致,所以難免會有些視覺乏力,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不再關注建築,只關注建築的內容。當然,也也達到了運營的目的。但是突然發現,如果只是關注內容,那和普通的購物街區又有什麼區別呢。

而每當看到一個歷史建築,就是一處驚喜。無限的張力,默默的吸引著你靜悄悄的走過去。一種現代建築不可代替的氛圍充斥著你的血液。細節和厚重,絕對沒有任何一棟現代建築可以與之比擬。如果說,太古裡真的這麼成功,我想主要是源自於對歷史的保護和挖掘。未來不可知,所以人們一般不會想得太多,即使去想,進來的也不多。但是歷史,可以觀望,可以審視。

其次便是利用,一座千年的古寺,第一印象應該是肅穆與封閉。但是它或許也可以是一個交通的橋樑。前門、後門,遊人可以隨意進去拍照、參拜等,

03東廣場

一個人冥想沒有什麼,但一群人看著一個東西不由自主,一塊冥想,就有點意思了。

一個奇妙的地方,當我站在二層平臺凝視水景,我竟然在冥想。不知道在具體想什麼,但是卻看到很多和我一樣駐立的人群。或許這就是一種體驗感,體驗不僅指的是購物的舒適度,也是一種觀望,一種冥想,一種凝視。

太古第一篇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廣場,除了蘋果店除了幾家大的旗艦店,並不能說出來什麼優點。類似的水景設計也見過一些,但是同樣也沒有覺得這個多優秀。同樣也沒有可以休憩的座椅,零零散散的藝術石凳,並不舒服。尤其是成都的冬天,坐上去只會平增幾分寒意。不過相對於其他的街區商業而言,畢竟也在幾個交叉口,也在二層平臺的交叉點設定了一些,可以坐著觀景。

04座椅

幾乎二樓所有的座椅都是放置在一層有通道的地方,這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可以一邊休息,一邊看下面的景觀。而樓下的人也會仰望,這樣是不是也是一種對視。樓下的人,估計也就想上來,而上來的人,也肯定要下去。那麼,這便活了。活了人群,也就活了一切。

其實不管是什麼型別的建築,最終還是以尊重人性為主,即使在某些方面是刻意為之,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縱觀現在的購物場所,有休憩設施的並不多。不管是在全球購物聖地香港還是內地的深圳,都是少之又少。但是,在武漢的一方天地則截然不同,從二層開始直至屋頂花園,都設定了大量的休憩施捨。但是以兒童為主題式商場,是否具有普適性,也值得推敲。但是從目前來看,還是比較接近人心的。

05業態

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事情。如果提到上海新天地,你首先會想起什麼?如果是佛山嶺南新天地呢?又如果提到成都太古裡,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旅遊勝地,城市名片還是購物休閒的聖地。

從目前來看,都是餐飲居多,除了佛山有一定比例的傳統藝術業態,其他的幾乎都以現代商業為主。但是不免尷尬的是,外邊人很多,店裡冷落落。那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一個無法平衡的怪圈,還是因為業態招商有問題。你想讓人們都來,就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歸根結底,這種吸引,無非還是迴歸於人的本質需求。物質與精神。旅遊、留念,歸屬於精神,餐飲購物歸屬於物質。該如何平衡,是一個問題。

太古裡的業態有自己的佈置原則,比如慢裡幾乎全部為餐飲,快裡則以零售為主。餐飲對人群的要求大概是“靜”,而慢裡的要求則為“動”,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氛圍。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商業模式的成功,究竟是設計師的作用大還是招商運營的功勞大?這是一個有意思的事情。

太古第一篇

06消費人群

大概像我這種專門跑過來考察的只是少數。

不過聽口音,絕大多數都是四川人,外地是少數。看來成都也真的並非一個國際化城市,其輻射範圍還是有限的。突然想到,這個會不會和業態的內容和分佈有關係。比如一個很遠跑過來玩的人,除了吃飯是必須項,其他的大概也就剩下閒逛了。而對於本地人來說,除了極個別的店,如蘋果、無印良品等,真正的購物也未必會到這裡來。早上九點過來的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桃園眷村。其他的一直到中午,除了餐飲店人越來越多,其他的真的很少。因為他們知道什麼需求,在哪裡的更合適,更優惠,品種更全。直到下午至晚上,零售店裡的人才越來越多。到這裡來也很有可能是陪著友人,走馬觀花,購物的慾望或者需求也自然會少很多。對此,特別好奇這些店鋪的租金現狀。

消費人群的分析,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必然也需要大量的調研和資料分析。而作為一個初次考察太古裡,並且連續逛了兩天的人來說,大概也是有一些東西可以借鑑的。

07步行系統

這是一個老話題,但是做的好的並不多。關鍵在於使用者的便捷度和人群引導目的性的平衡。違反人的行為習慣,必然引起人群的不適,不能引導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店鋪停留更多的時間,商業盈利便無法得到保障。同時還要避免上層步行系統的斷崖,這個在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好。在合適的地方處理合適的節點,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只是起到交通作用的上層平臺,未免顯得單調與乏味。建築空間的自然延伸,或許才能打破這一壁壘。屬性發生了改變,所導致的結果從根本上也應該會發生改變。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太古第一篇

看過香港很多的步行系統,如中環如新市鎮中心區等。也做過類似這方便的研究,但是真正的步行系統是綜合性的,是賦予功能的。連線只是基本的屬性,更重要的是融合和功能的複合化,當然更重要的是尊重人性。

空間只是附屬媒介,功能是重點。

08時段性

觀察地點東廣場,上午九點左右,行色匆匆的路人。除了桃園眷村,其他地方几乎無人。十一點左右,行人漸多。下午四五點人數最多。晚上人數依然很多。幾乎承擔了,交通幹道的作用。

觀察地點二層平臺,各個店鋪。餐飲店鋪,中午人漸多。其他店鋪,一直到下午四點左右,店裡才開始有人。但是根據主次街道,人數會有所不同。

觀察地點漫廣場,從上午十一點開始陸陸續續有人路過、駐足,但是並未形成較大的人流和人群。

那麼,鑑於此,時段性帶來的是什麼,失去的又是什麼?如果不好,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如果好,是不是可以推廣,等等、

太古第一篇

09無障礙

從一樓到二樓,幾乎所見之處都是自動扶梯。沒有垂直電梯。有看到一層推卸嬰兒車的大媽,但是二層只有路人。不知這樣是否合適。不知,設計的時候是否故意為之。但是一層沒有高差,走起來也很是舒心。而有高差的地方,也只是地上地下的垂直空間。

最近遇到一件有意思的問題:是商業屬性比較強的購物場所比較受歡迎,還是綜合性如公園主題的商業場所更受歡迎?對於此,我傾向於選擇後者,因為這樣的場所很容易讓我浮想翩翩,並樂享其中。但是人的思維都是有自我傾向性的,也更加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判斷。可惜沒有機會,不然定要做個實驗,驗證一番。

10消極性

那麼在太古裡有沒有消極的空間呢。我想必然是存在的。

邊界,一直是難以處理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專案和周邊環境相差較大的地方來說,如何處理是一個大問題。直接、粗暴的做法就是,圍牆堵起來,留出主要出入口即可。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別的方面讓我們覺得不適,而這種不適或許是普羅大眾的第一感覺更或者是專業人士的專業分析,可能一個東西你覺得好,但是別人卻覺得不好。大概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

其實對於同一個問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場地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其實是無關對錯的。錯與對,也只是相對而非絕對。

標簽: 但是  太古  人群  購物  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