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古印度列國志】阿洪姆王國

作者:由 麟劍的人類史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10-03

阿洪姆王國

阿洪姆王國(阿薩姆語:আহোম ৰাজ্য)是印度東北阿薩姆地區中古時期的一個傣族王國,1228年建國,首都位於西布薩加爾。建國者蘇卡法原為中國雲南德宏地區孟卯王國的傣族王子,由於引入相對先進的農業技術(水稻種植),傣族人口超越當地土著,進一步傣化了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風俗。該國的統治持續近600年,身為傣族最西方的王國,曾成功抵制莫臥兒帝國的擴張。阿洪姆人在十六世紀信仰印度教性力派,取代了原先精靈信仰。

雖然被稱作阿洪姆王國,但它很大程度上是多民族的,到最後阿洪姆人僅佔其中不到10%的人口。阿洪姆人把王國稱為勐頓孫罕(Mong Dun Sun Kham,意為“富饒和充滿黃金的國家”或“黃金棺材”),當地的波多人把阿洪姆人建立的勐頓孫罕王國稱為Ha Siam,在波多語中,Ha意為“土地”,Siam(或Shan)則是他們對所有傣、撣、泰民族的稱呼。Ha Siam的發音逐漸演變為阿薩姆與阿洪姆。十七世紀後受蒙兀兒帝國與緬甸攻擊(莫臥兒王朝先後17次發動對阿薩姆的戰爭,緬甸3次),統治末期因摩亞馬里亞叛亂元氣大傷,1817年和1826年期間緬甸入侵阿薩姆,扶持傀儡國王喬格斯瓦爾辛加,後被英國廢除。1826年《楊達波條約》後,王國滅亡。

1。歷史

(1)傣族西遷

13世紀初,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薩爾溫江(怒江)流域的傣族,因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開始向周邊尋求宜居的土地移民。此時,南面的緬人已經興起,東面也有大理強權,只能向西面尋找新的領土。

1215年,勐雅、勐卡(今保山昌寧)一帶的傣族頭人蘇卡法,帶著象徵傣族王權的“梭陀”,帶領9000人的男女,兩頭大象,三百多匹馬,經勐卯(今瑞麗)、戶拱(今緬甸北部)等地,花了十三年時間從胡貢(Hukawng)河谷越過帕凱(Patkai)山脈,進入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

1228年,蘇卡法在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的迪潘(Tipam)建立城邦,開墾稻田,修建水利系統,與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的原住民摩蘭人(Morans)、那加人(Noga)、勃拉人(Borahis)交好,並鼓勵傣族與當地民族通婚,擴充人口,逐漸壯大起來。

(2)阿洪立國

1251年,蘇卡法將城邦遷至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查萊碉(Charaideo),建立“勐頓順罕”(即“頓順罕國”),又譯“阿洪王國”或”阿薩姆王國“。

“勐頓孫罕”國王自稱“詔法”(Chao-pha),“詔法”以下有 “邦勐”(Phang Mong)、“陶勐”(Thao Mong)、“陶”(Thao)、“錄令”(Ru Ring)、“錄百”(Ru Pak)、“錄少”(Ru Sao)、“普坎”(Phu Kan)、“普克”(Phu Ke)、“普津勐”(Phu Kin Mong)、“紐勐”(Niu Mong)等各級官員。“勐頓孫罕”複製了祖地“勐雅勐哈”的制度,加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對外征服周邊各部族,到第四代王蘇康法時,已經控制了整個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

(3)臣服麓川

14世紀初,“勐頓孫罕”東部的“勐卯弄”(即“大卯國”、漢譯“麓川國”)興起,企圖建立統一的傣族帝國,吞併周邊各國,起兵西征“勐頓孫罕”。1316年,“勐卯弄”集結90萬兵力,以國王胞弟混三弄為總兵,刀思雲,刀帕洛、刀思漢蓋等為大將,率兵西征“勐頓孫罕”,“勐頓孫罕”舉國歸附,混三弄大軍大部分留在“勐頓順罕”,“勐頓孫罕”派“混幹”、“波勐”組成使團隨部分“勐卯弄”軍隊,攜金銀貢品到“勐卯弄”(麓川國)王都“允姐蘭”稱臣納貢。

“勐頓孫罕”臣服“勐卯弄”後,年年到“允姐蘭”朝貢,與“勐卯弄”所屬各“勐”的泰族交往漸增,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不少泰族開始移民到土地肥沃的“勐頓孫罕”,增強了“勐頓孫罕”的實力。

【古印度列國志】阿洪姆王國

(4)印度化

1397年,深受印度婆羅門教思想影響的蘇黨法王繼承“勐頓孫罕”王位,婆羅門教在“勐頓孫罕”的地位得到提高。蘇黨法執政期間,逐漸疏遠“勐卯弄”向印度靠攏,“勐卯弄”也忙於應付中原漢族的入侵,無暇顧及遙遠的西方,“勐頓孫罕”開始印度化。

此後,“勐頓孫罕”國王開始用印度教的頭銜來作為自己的稱號,“詔法”、“陶勐”等傣語稱謂,逐漸被“布拉哥·哈因”(Burago hain)、“巴爾哥·哈因”(Bargo 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以及“拉吉科·瓦斯”(Rajkho was)、“巴魯阿”(Barua)、“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亞”(Saikia)、“博拉”(Bora)等帶有印度色彩的頭銜所取代。傣語裡融入了大量的外來詞彙,“勐頓順罕”也慢慢被稱作“阿薩姆(Assam)”。

(5)戰爭與衝突

17世紀開始,逐漸印度化的“勐頓順罕”開始被印度的王朝視為勢力範圍。1615年,印度莫臥兒王朝派塞克瓦希姆(Sekwashim)將軍率兵入侵“勐頓順罕”,經過多次戰役後,“勐頓順罕”漸漸處於下風,只好提出和解,劃定國境線,以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的支流巴那底河(Bamati)到南岸的阿蘇里亞裡(Asuleoari)作為兩國的邊界。

此後,“勐頓順罕”不斷被周邊的達夫拉(Dafra)、坎騰那加(Khamten Naga)等山地民族的入侵。1662年,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孟加拉副王米爾·朱姆拉赫(Mir Jumlah)又遠征“勐頓順罕”,從高哈蒂、森拉加爾(Simragar)和科利亞巴爾三處進軍,佔領了當時的“勐頓順罕”首都噶爾貢(Garhgaon),“勐頓順罕”軍退到了查萊雕。莫臥兒軍攻勢正猛時,恰逢雨季來臨,補給困難,不得不後退,“勐頓順罕”軍才得以喘息,重新組織進攻並奪回首都噶爾貢。莫臥兒軍和“勐頓順罕”軍最後締結和約,退到孟加拉。

1671年,莫臥兒王朝再次入侵“勐頓順罕”,傣族將軍臘西特·波甫坎(Lacit Borphukan)率領傣族軍民在高哈蒂郊外大敗莫臥兒軍隊,成功遏制了莫臥兒王朝勢力的擴張。莫臥兒軍撤退後,“勐頓順罕”恢復元氣,開始整肅周邊民族,征討戰爭期間侵擾“勐頓順罕”的山地民族,疆域反而有所擴大,地位也得到加強。

1672年,第三十代王蘇牙法被鴆殺,之後登基的國王不斷被廢黜或弒殺,陰謀、反叛、暗殺、內亂使“勐頓順罕”陷入混亂。高哈蒂再次落人印度莫臥兒軍隊之手,周邊山地各族又反覆入侵。

1681年,賈達達爾·辛格國王即位,定都於帕爾科拉(Palkora),平息了內亂,驅逐佔據高哈蒂的莫臥兒軍隊,把“勐頓順罕”與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國境線劃定在瑪納斯(Manas)河。

賈達達爾·辛格國王執政期間,擁護薩克塔教派迫害瓦斯納瓦教派,導致兩個教派之間衝突不斷。到1769年,拉克什米·辛格國王即位時,教派衝突越來越嚴重,印度教的摩亞馬里亞(Moamaria)派反叛,境內各部族紛紛自立,“勐頓順罕”再次走向衰弱。

1792年,時任國王高利納特·辛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求助於英國,威爾什(Walsh)大尉率部進入“勐頓順罕”,幫助“勐頓順罕”平叛,混亂的局面暫時得以平息。英軍的撤退後,高利納特·辛格國王放棄了朗普爾,遷都於約哈特(Jorhat)。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勐頓順罕”駐紮軍隊,開始介入“勐頓順罕”的內部事務。

(6)英緬角逐

1822年,緬甸趁“勐頓順罕”衰敗之際,出兵攻佔“勐頓順罕”,並扶持約郭什瓦爾·辛格擔任傀儡國王。1824年,早就將“勐頓順罕”納為勢力範圍的英國以協助“勐頓順罕”驅逐入侵的緬甸軍隊為名,趁機控制了“勐頓順罕”,廢除了由緬甸扶持的傀儡國王約郭什瓦爾·辛格。

1826年2月24日,英國與緬甸簽訂了楊達波條約(Yandabo Treaty),確立了英國對“勐頓順罕”的實際支配權,“勐頓順罕”淪為英國的附庸。1833年,英國在“勐頓順罕”另外劃出一塊土地,讓前國王普蘭達爾· 辛格(Purandar Singh,1818—1819年在位)直接管理。1836年,英國以不交稅為由,突然罷免了普蘭達爾·辛格。

1838年,英國正式宣佈將“勐頓順罕”納入英國版圖。從此,傣族結束了對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長達600年的統治,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傣族人不斷反抗,但屢屢以失敗告終。

1947年,印度宣告獨立後,印度從英國手中繼承了“勐頓順罕”的統治權,之後將“勐頓順罕”拆分為阿薩姆、梅加拉亞、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爾、那加蘭等六個邦,2015年又劃出部分地區與佔領的藏南地區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傣阿洪”、“傣罕底”、“傣皚短”、“傣罕章”、“傣都弄”等傣泰群體主要生活在阿薩姆邦和阿魯納恰爾邦。

2。阿洪姆王國系譜

由蘇卡法至普蘭達爾。辛格傳王三十八代,所有王也是蘇卡法後人但親疏不定。不一定是單線繼承的,通常國王從少數的幾個王室家庭中選出,由五大臣擁立。

蘇卡法 Sukaphaa 1228–1268

蘇多發 Suteuphaa 1268–1281

蘇賓發 Subinphaa 1281–1293

蘇漢發 Sukhaangphaa 1293–1332

蘇杭發 Sukhrangpha 1332–1364

空位期 1364–1369

蘇圖發 Sutuphaa 1369–1376

空位期 1376–1380

陶漢底 Tyao Khamti 1380–1389

空位期 1389–1397

蘇當發 Sudangphaa 1397–1407

蘇章發 Sujangphaa 1407–1422

蘇帕發 Suphakphaa 1422–1439

蘇森發 Susenphaa 1439–1488

蘇恆發 Suhenphaa 1488–1493

蘇平法 Supimphaa 1493–1497

蘇混發 Suhungmung 1497–1539

蘇肯法 Suklenmung 1539–1552

蘇漢法 Sukhaamphaa 1552–1603

蘇森法 Susenghphaa 1603–1641

蘇蘭法 Suramphaa 1641–1644

蘇廷法 Sutingphaa 1644–1648

蘇坦拉 Sutamla 1648–1663

蘇龎蒙 Supangmung 1663–1670

孫亞發 Sunyatphaa 1670–1672

蘇蘭發 Suklamphaa 1672–1674

蘇混 Suhung 1674–1675

戈巴爾羅賈 Gobar Roja 1675–1675

蘇京發 Sujinphaa 1675–1677

蘇多法 Sudoiphaa 1677–1679

蘇力法 Sulikphaa 1679–1681

蘇帕法 Supaatphaa 1681–1696

蘇混法 Sukhrungphaa 1696–1714

蘇坦法 Sutanphaa 1714–1744

蘇嫩發 Sunenphaa 1744–1751

蘇倫發 Suremphaa 1751–1769

孫耶發 Sunyeophaa 1769–1780

蘇希龎法 Suhitpangphaa 1780–1795

蘇欽法 Suklingphaa 1795–1811

蘇丁法 Sudingphaa 1811–1818

普蘭達爾辛加 Purandar Singha 1818–1819

蘇丁發 Sudingphaa 1819–1821

喬格斯瓦爾辛加 Jogeswar Singha 1821–1822

普蘭達爾辛加 Purandar Singha 1833–1838

【古印度列國志】阿洪姆王國

3。蘇卡法

蘇卡法(阿薩姆語:স্বৰ্গদেউ চাওলুং চ্যুকাফা,Swôrgôdeu Saûlung Syukapha,泰語:เจ้าหลวงเสือก่าฟ้า,Chaoluang Seuakafa,印地語:छो लुंग सुकफा,英語:Chaolung Sukaphaa,1189年-1268年),或譯素卡帕、糾康發、蘇卡發,蘇卡帕,或稱昭龍蘇卡法(昭龍意為“大王”),他是阿豪姆王國開國之君。蘇卡法是中國雲南與緬甸接壤之傣族孟卯王國王子,1215年初他與三個皇后,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幾個貴族和他們家庭,另帶9000男女、大象兩頭,馬三百匹離開王國。花了13年時間越過緬甸西北帕凱山,並在1227年於潘哨山口附近征服當地的那加族建立了第一個勐,1228年進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定居。最先在迪潘(Tipam)建國,1251年遷至查萊碉並建都於此。之後在平地低溼之地種植水稻,人口大增。

儘管蘇卡法在透過帕凱山途中時對手下非常嚴厲,但到了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後則採和解的和非對抗性的政策,他娶了當地部落首領的女兒和他們建立了友好關係,當他開始建立他的王國領域時,他避免了人口密集的地區。他鼓勵他計程車兵以及阿豪姆人精英成員在當地結婚。

蘇卡法因建立的王國長達六百年而被當地阿豪姆人稱為昭龍,意為“大王”。每年12月2日,阿薩姆地區的傣族都為召思汗法(即蘇卡法)舉行紀念儀式。有人認為他可能是元、明時期雲南麓川首領思可法之叔。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標簽: 勐頓  順罕  孫罕  蘇卡法  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