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作者:由 中國建設報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5-24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幾個世紀前的盛夏,經過漫長的跋涉後,一個來自黃河流域的大家族到達了他們遷徙之途的終點。面前是古老而陌生的南方——峰嶺聳峙、丘陵連綿,亞熱帶茂密的林木、河流和大霧瀰漫的山谷將大地層層分割。這裡是昔日大荒的代名詞“閩之絕域”,也即將成為異鄉來客們代代耕耘的新家園。

水與土的軀體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搭建起遮風避雨的房子是家的開始。家族中的長者在山腳的溪水附近尋得一處向陽坡。在閩越地區普遍崎嶇的地勢環境中,緩坡地帶相對平坦,坡後重重山嶺阻擋了冬天北來的寒風,溪水成為生活用水的保障與房屋門前的屏障。近海多水霧,而背山面水的向陽坡上日照較為充足,茂密的植被又可保持水土。不曬不澇、山水環抱,是建築與自然的最佳結合。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選址完成後,房屋的破土動工就是整個家族的頭等大事,在這之前,家族成員們會透過“自我設計”構想出房屋的樣子,即根據地理位置決定其形狀、大小以及用料多少,然後規劃出門廳、天井、走廊等空間的位置和屋面尺寸。無論大家決定用哪一種風格建造房子,都會秉承著後堂高、前堂低的設計,同時也會確定一條中軸線,使建築在中軸線的左右兩側對稱。這是源自中原故鄉的傳統,也是祖先定下的“規矩”。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沒有精密的設計圖紙,也沒有現代計量勘測儀器,僅憑目測和估算,在約定俗成的規矩框架下,新家園的模樣已然在人們的構想中被勾勒了出來——建築整體被確定為圓形的樓房。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在此之前,閩越地區已有不少高大的方形樓,既是唐代以後該地區出現的軍事色彩濃厚的堡壘、城寨的延續,又是方方正正民居院落的衍生。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可在陰雨連綿的南方,圓形佈局規避了採光、通風條件不佳的角房間,也讓建築內每個家族成員居住的區域沒有明顯朝向差別,而居住空間又會沿內外弧被平均分配。讓整個家族的成員和諧相處、緊密相連,這是對血脈的信仰,更是在異鄉驅散孤寂的良藥。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下一步是確定具體建造位置。先要確定正門的平面位置,也就是門檻的中點,再用羅盤定出圓樓的中軸線,即門檻中點與大廳後牆中點的連線,並在軸線兩端立起定位木樁,兩根木樁中的那條線就是中軸線的標記。建造圓樓時,人們會根據家族人口數量來計算建築規模、樓層數、房間數和圓形半徑,從門檻出發沿中軸線找到圓心。用繩子繞圓心畫圓並劃分開間,然後依據地基的寬度畫好基槽的灰線,這就是“放線”。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為圓樓築基是建造過程中的重頭戲,在缺乏現代運輸工具的年代,家族中的青壯年會以肩挑擔扛的方式就地取材,從河灘或山上將大小、形狀各異的石料運回工地,用大石料鋪滿地基的底面,再用小石料填補縫隙。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看不見的地基被稱為“大腳”,當“大腳”完成後,就要開始建造“小腳”,即在高出地面的部分以小石料砌出梯形石牆。這道低矮的石牆是“防水牆”,用來保護即將在其上構築的主牆體不被下雨時的積水侵蝕,也可以防止地下水沿牆腳向上滲透,有防潮的作用。“大腳”、“小腳”共同發力,便讓圓樓穩穩“站”在了緩坡上。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石頭牆腳砌好後,接下來需要築起主牆。牆體是用土築成的——隨處可見的河流與紅壤,是青磚的替代材料,也讓千年來夯土製造技藝得到進一步傳承。家族中的婦孺們從丘陵和溪流中挖來細密的紅土、河泥和沙子,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製成“熟土”,再用“牆枋”對熟土進行進一步加工。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牆枋”是一種裝土的木製模具,底部裝有竹筋。將熟土倒入牆枋,舂結實後放入杉木,再倒土、舂土、放杉木,這樣的過程叫做“夯築”。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完成一段牆體往往需要重複四五次夯築過程,再根據夯築次數劃分為“四伏土”或“五伏土”。福建多產毛竹和杉樹,在土中加入竹筋和杉木如同現代建築中常用的鋼筋,成為了增加牆體穩定性的“牆筋”,而一段被舂好的牆體被稱為一“版”。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圓樓土牆並非直接被夯築成圓形,而是根據牆枋形狀,先由多個“版”合圍成多邊形,再透過硬木製成的“拍板”拍實夯土牆的側面,繼而用“牆鏟”鏟去多餘的稜角形成圓弧。因設定門窗需要,在夯築牆體時要預埋木過樑,在牆面挖出小洞標記門窗位置,待牆體完全乾燥後再安裝窗框。隨著一道道工序的開始與完成,圓形牆體逐漸顯出建築的雛形——這就是土樓,夯土造的房子。

木與瓦的骨架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大家族在一起點燃鞭炮,製作糯米點心,在土樓門外貼上對聯的時候便標誌著一層主牆體的完工,也為下一道工序——“獻架”寄託美好的祝福。在夯好的每一層夯土承重牆上,都設有安置樓層木龍骨的凹槽,建造牆體時砍伐的杉樹會被加工成柱、梁和樓板。木工沿內弧豎起木柱,然後將木樑架在木柱和凹槽處,這個過程就是“獻架”。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木樑支撐在土牆的一端要適當抬高,這樣夯土牆乾透收縮之後便可以保持樓板的平整。這一圈木柱和木樑組成樓內第一層的環狀走廊,走廊頂上鋪設木樓板,裝樓板的過程需要使用榫卯工藝,將一片片小木板從樑柱間隔開的房間裡向房間門的方向鋪設,有的也用竹釘固定,構建起第二層樓板。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大型的土樓通常一年只能建一層樓,建造三四層樓則需要在一層牆體的基礎上繼續夯築外牆,架設木柱、橫樑和樓板,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三到四年。夯好頂層牆體後,人們會修建屋頂的木構架。這種構架多為中原傳統民居常見的穿鬥式,接下來是架設屋頂大梁,再沿著大梁安裝窄杉木桁板,桁上再釘望板,釘完才可上瓦。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蓋瓦時,瓦片弓形面向下,蓋在屋頂橫向椽木上鋪設的窄杉木板上,瓦片曲形面向上,壓蓋住臨近瓦片間的瓦溝。瓦口一般以疊壘若干塊瓦的方式增加厚度,可避免大風、暴雨等災害對其造成損壞。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屋頂完工,象徵著土樓的主體結構完成。俗話說“風吹千年杉,水浸萬年松”,在杉木上蓋瓦是充滿儀式感的——在雨霧中給土樓戴上巨大的“斗笠”時,家族成員歡聚在已經成形的土樓中,擺上糯米釀製的“出水酒”,望著頭頂層層疊疊的杉木構架,還有大梁正中早已對稱地掛上的兩小包五穀和釘子,祈求著新一年的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永不消逝的靈魂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雨季過去,冬季來臨。農閒的族人各司其職,向土樓的竣工衝刺。圓形空地中央建起了方方正正的祖堂,樓層之間架設了木質樓梯,每個房間被裝上了門窗隔扇,半開放的走廊一側安上了欄杆。土樓的第一層被規劃出飼養牲口的圍欄,第二層用作儲存糧食的穀倉,又在礫石鋪成的地面上鑿出排水渠。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人們站在大門口修葺的石階上,寫好門聯,把土樓的名字刻在土牆中製成樓匾。巍峨壯觀的土樓高牆下,昔日鋪設地基、擔土挑沙的青年們恍然間已經變成了家族中的長者,笑看更多子孫在夯土牆上製造牆枋,架設新的一層。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又是一年雨季,巨型土樓中正在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祖典禮。當年承載第一代建造者芳華的圓形高牆,如今成為了環環相扣中最大的外環。它用堅實的夯土阻擋了風雨猛獸,庇佑著家族一代代來者走完一生,走進不斷被加蓋內環所縮小的庭院中央祖堂。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大紅色的祭祖告示被張貼起來,浩浩蕩蕩的家族隊伍從樓內、樓外趕來。“粄”,這種本是中原麥粉製作的傳統食物,在眾人的合作下,配合豐饒閩地的糯米、蝦、冬筍和鴨蛋等食材,製作成為了“蝦公卵粄”,擺上了祖堂的供桌。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從西晉到明清,千百年來中原漢族向福建遷徙的腳步從未停息。在福建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著2萬多座土樓:圓形樓、方形樓、三合樓、五角樓……

土樓是怎樣建成的

“客家人”是樓中人們所共有的名字,他們或許不曾見過祖先渡過的大江大河,卻始終在土樓中專注於“收羅天地方圓景”,風雨不動,生生不息,直到把遙遠的異鄉變成了故鄉。

圖片來源於網路

標簽: 土樓  牆體  家族  夯築  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