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戰爭還是和平?澶淵之盟

作者:由 照広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2-15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初八,遼國大舉南伐。在真宗繼位之後的鹹平二年(999)、鹹平四年(1001)、鹹平六年(1003),遼國都曾進兵冒犯邊境,或小勝北還,或為宋師所敗。

但這一次遼軍的來勢特別兇猛。遼主蕭太后與遼聖宗御駕親征,率兵號稱二十萬之眾,先鋒為遼國大將蕭撻凜。十五日,遼國破宋境順安城;十六日,又破遂城,並擒宋將王先知;又自定州東部突破宋人的唐河防線,逼近陽城;然後,遼軍分兵三路,撲向瀛州、祁州,並欲乘虛直下貝州、冀州、天雄軍

軍情自邊關急遞至京師汴梁

宋真宗趙恆作為一名從未像他的伯父(太祖)、父親(太宗)那樣在沙場廝殺過的文弱君主,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軍團,真宗慌了

真宗召宰相等大臣商議對策。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密言於上,請幸金陵”,建議皇帝到金陵避避禍;籤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請幸成都”。提議遷都南方,也是因為在宋朝初期對南方人非常排斥打壓,因為宋朝發跡於北方,南方大多為割據政權被吞併。所以也有部分是想借遷都提高南方人地位的原因,因為如果輸了,朝廷到了南方,北方大臣就成了客,影響力肯定大減,勝了,遷都南方派大臣則有功於社稷(沒有地圖炮…這是好多學者專家的意思-詳見央視紀錄片澶淵之盟)。但是更大的原因是當時朝廷只想逃跑糾結的就是去哪而已,北方大臣大多希望遷都洛陽或者長安避敵(離家不能太遠),真宗則希望離契丹越遠越好

真宗問宰相寇準:有大臣提議遷都金陵或成都,愛卿有何意見?寇準假裝不知道是王欽若與陳堯叟的意思,當著兩人的面說:“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斬也!今天子神武,而將帥協和。若車駕親征,彼自當遁去。不然,則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眾。勞逸之勢成,我得勝算矣。奈何欲委棄宗社,遠之楚蜀耶?寇準是個地圖炮…發自內心的看不起南方人…最後導致其不能妥善處理和南方人的關係。

真宗不敢再存遷都之念,決定御駕親征。

這個時候,前線遼軍攻勢也受到遏止。九月下旬,遼人以數萬騎進攻山西草城川,宋軍將領高繼勳率兵來援,登高望草城川,說:“敵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設伏山下,戰合,必南去,爾起乘之,當大潰。”遂與遼兵激戰於寒光嶺,“敵兵果敗,自相蹂躪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眾”。

十月上旬,遼師圍困河北瀛州城,“晝夜攻城,擊鼓伐木之聲,聞於四面。大設攻具,使奚人負版乘墉而上”。瀛州原為遼人所佔據,後為柴榮奪回,現在遼國對拿下瀛州是志在必得的。但宋軍也早有防備,“知州李延渥率州兵、強壯,又集貝、冀巡檢史普所部拒守,發壘石巨木擊之,皆累累而墜;逾十數日,多所殺傷”。遼人強攻不下,蕭太后親自上陣督戰:“契丹主及蕭太后又親鼓眾急擊,矢集城上如蝟”,卻被守城的宋軍以礌石、巨木、弩箭擊斃“三萬人”,“傷者倍之”。遼軍“弗能克,乃退”。

瀛州保衛戰的大捷,極大挫傷了遼軍企圖一鼓作氣拿下關南之地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宋真宗御駕親征的決心。

十一月十四日,真宗離開東京,移駕前往澶州前線,親征遼人。並於二十六日抵達澶州南城。當時澶州被黃河分隔為南城與北城,北城正是戰爭前線。真宗原本打算駐紮在南城,不過黃河。這樣安全一些。但寇準堅請渡河:“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攝,非所以取威決勝也。”真宗這才過河,登上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

此時遼師數萬騎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直抵澶州城下,隨時可以發起攻城之戰。相持十餘日之後,遼軍統軍蕭撻凜自恃其勇,出營督戰,守城的“威虎軍頭張瑰守床子弩,弩撼機發,矢中撻凜額,撻凜死”。蕭太后聞訊,“哭之慟,輟朝五日”,深知戰局再拖下去,遼軍也討不到好處,不得不向宋方提出議和,《遼史》說:“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宋真宗無疑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並不希望戰火一直燒下去,也有意於議和,於是派曹利用為談判代表,赴遼營和談。

宋遼停火談判是在宋軍取得戰場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按寇準的意思,應該趁機對遼國提出苛刻的講和條件:一、契丹交回燕雲十六州;二、契丹稱臣。但顯而易見,這樣的停火條件是遼國絕對不可能接受的。遼國開出的要求是,宋王朝交回關南之地。

宋真宗問計群臣:“吾固慮此(指遼國意在關南之地),今果然,將奈何?”輔臣說:“關南久屬朝廷,不可擬議,或歲給金帛,助其軍資,以固歡盟。惟陛下裁度。”真宗說:“朕守祖宗基業,不敢失墜。所言歸地,事極無名,必若邀求,朕當決戰耳!實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倘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意思是說,割地求和這種事情,是我萬萬不能做的。遼人如果執意要奪關南之地,我們不惜跟他們一戰!如果遼人願意放棄關南,可以考慮給他們一點經濟補償。這是宋朝一方定下來的談判基調。

曹利用動身前往遼營之前,宋真宗再三叮囑他:“地必不可得,若邀求貨財,則宜許之。”曹利用問,那最多可以答應給遼人多少錢?真宗說:“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但曹利用出發前,被寇準叫到帳內,寇準警告他:“雖有旨許百萬,若過三十萬,將斬汝!

到了遼營,遼方果然提出要宋朝歸還關南之地。曹利用說:“北朝既興師尋盟,若歲希南朝金帛之資以助軍旅,則猶可議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割地。

遼方說:“今茲引眾而來,本謀關南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負愧多矣。”曹利用答道:“稟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如果遼國堅持要地,那就戰場上見分曉吧。

蕭太后與遼聖宗“聞之,意稍怠,但欲歲取金幣”。雙方談判的焦點遂放在歲幣的數額上。最後曹利用“許遺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議始定”。

和談既成,曹利用回澶州向宋真宗覆命。當時真宗正在進食,便叫內侍出來問曹利用到底談了多少錢。曹利用告訴內侍:“此機事,當面奏。”內侍說:“姑言其略。”曹利用還是不肯明說,“而以三指加頰”。內侍入內報告真宗:“三指加頰,豈非三百萬乎?”真宗失聲說:“太多!”既而又說:“姑了事,亦可耳。”

待真宗用餐完畢,召曹利用進見。曹利用再三稱罪,說:“臣許之銀絹過多。”真宗問:“幾何?”曹利用說:“三十萬。”宋真宗“不覺喜甚,故利用被賞特厚”。

十二月初七,宋方派使者持誓書前往遼營報聘。誓書寫道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庶,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謹白。”

遼國回覆宋朝的誓書寫道: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雲“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孤雖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於天地,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諮述,不宣,謹白。”

標簽: 遼國  真宗  寇準  利用  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