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風過後,又是一池止水。我們不能責怪風或讚美風,這無關風的事,是我們對待風的態度產生了慾念,帶來了我執

作者:由 海濤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2-25

這個世間,佛主也好,基督也好,老莊也好,孔子也好,陽明也好,這個宗教,那個聖哲,他們從不同的歷史時空出發穿越,最終都走進了那個海市蜃樓的宮殿裡,殊途而同歸。以前,我從未想過他們會跑到一塊兒去,可是這次讀書的過程中,這些聖哲在我的腦海裡一會兒就閃現一下,一會兒就閃現一個,輪流登場。也就是說,佛主的“空”、老莊的“道”、孔孟的“仁”、基督的“愛”、陽明的“心”,這些人類歷史上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實說的是一回事,就好像一個杯子,不同國家的人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出來,但指向的都是這個杯子,叫法不同而已。而且這個杯子的意境,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這也是為什麼這些聖哲大多“述而不作”,流傳的皆是門人弟子的記錄,倡導的大多是“佛主拈花,迦葉一笑”的神韻。在這方面,禪宗的頓悟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什麼當頭棒喝皆屬此類。

人類生活在無盡的限制之中。成為自己,首先得明白為什麼現在的自己不是自己。

一切傳統的、文化的、經驗的、權威的、宗教的觀念或知識等都是限制。人赤裸裸降生那一刻,就開始了限制,基因的限制,環境的限制,地域的限制,種族的限制,文化的限制,我們在限制中成長,從小接受著各種權威灌輸的理念和知識。

想起了盧梭,他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多麼痛徹的領悟,人類自以為是主人,可原來是奴隸,受著一切的控制,那所謂的命運好像就是註定的,從一出生即註定你成為什麼樣,就好像淡水裡是長不出帶魚的,天空只是雄鷹的領地。

覺察限制的過程,也就是找尋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認識那個原始的自我。如何認識自我?

認識自身就是觀察其所想,觀察其如何感受,不做譴責,不做判斷,不做評價,不做比較;不只是表面上,而是要深深地覺察到事物本來的樣子。

克氏說“只有當心靈完全靜止下來,它才能夠解放”。我理解心靈的靜止,就是不思、不議,放下一切善惡、是非、功利、執著等,只是靜靜地看著。

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一切痛苦皆是慾望在作祟。慾望為什麼是罪魁禍首呢?因為慾望創造出了二元。二元即矛盾衝突,對立統一的事物。有黑就有白,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有樂就有苦,有生就有死。

慾望是什麼?他是人的本能需求,它有目標性、動態性、方向性、效果性。也就是說,實現慾望是需要鎖定一個目標、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奮鬥的,而且效果是可以評估的。

為什麼慾望會帶來痛苦?因為它的二元性。當我們在追求一元目標時,硬幣的另一面時刻緊跟著我們,就好像我們作為獵人在追捕兔子的時候,後面始終有隻狼在追捕我們。我們追上兔子就快樂了,被狼追上就痛苦了。人類的不幸在於,慾望永無止境。這就造成,我們追上一隻兔子快樂一陣子後,又轉頭看到了一隻鹿,為此又開始奮力地追鹿,當然後面仍有一隻狼或者是虎在追趕我們。就這樣,人們一生都在做著一個追逐與被追逐的遊戲,直到被死亡這隻最終的野獸吞噬。想開的人,至死那一刻會用一生追逐兔、鹿、牛、馬、羊的快樂回憶麻醉自己,逃避死亡帶來的痛苦,可內心深處他們知道自己被打敗了。想不開的,至死那一刻看著一生的獵物無法帶走,自己的生命又被無情地剝奪,會暴發出深重的怨恨和不甘,被無盡痛苦裹挾著離去。

既然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我們可不可以揮慧劍,斬斷慾望。答案是不可以。

努力本身就是慾望。

為了斬斷慾望,人類想了許多辦法。佛教說要禁慾,儒家說要知天命,道家說要無為,陽明說要修心,當然這只是我們表層的粗淺理解。可細想來,一個“禁”字、“知”字、“修”字,又全完了。禁慾、知天命、無為、修心本身就是一個慾望,以一個慾望去禁另一個慾望,一欲未息一欲又起,陷入無止境的輪迴。

而且人們會把慾望分成好的、壞的,修養美德是好的,攀比嫉妒是壞的,好的就鼓勵宣揚,壞的就打壓消滅。所以,現實的禁慾單純指向的是文明規定的所謂的壞的慾望,好的是不需要禁的。好的慾望叫做修行,自我完善。也就是說,人類義無反顧地跳入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慾望陷阱,而這僅僅是“低端限制”到“高階限制”,我們完美地投身其中,以為自己擺脫了限制、淨化了自身,其實僅僅是換了一種我們更願意承受的限制方式和慾望方式。

慾望沒有好壞之分,一切慾望都是痛苦的根源。所以,努力本身就是錯誤。

慾望的本質是“我即慾望”。

重點不是如何解除慾望,而是要理解慾望,只有當一個人不去責怪慾望,他才能理解慾望。只有當心靈不為慾望所佔據,它才能理解慾望。

就好像一陣風吹過,感受到了溫暖也好、涼意也好,過去即過去了,千萬別去品味留戀,一生出分別心就完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風過後,又是一池止水。我們不能責怪風或讚美風,這無關風的事,是我們對待風的態度產生了慾念,帶來了我執。正如慧能雲,“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心不動,隨便風怎麼動,幡怎麼動,看著就是了。再看看東坡的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恰恰是回首前的“也有風雨也有晴”。有也好,無也好,風雨自是風雨,晴天自是晴天,我自是我。

“專心”,就是天人合一的意境,也可說成天道在一。慾望裡有衝突、二元,這個衝突和二元是人心所賦予它的。專心是化衝突為零,化二元為一元的全身心投入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比如,餓了要吃飯,順手拿起身邊的一塊麵包塞進嘴裡,這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不會去想吃龍蝦,還是泡麵,這個點兒該不該吃,吃了會不會長胖等,類似於別人隨手扔個包,你順手接住這個無意識的動作。

如果用禪宗的表述形容,應該是“禪定”,極大地專注於某一事物而忘我無我。不過禪的入定,講究循序漸進,打坐呀,調息呀,這是下根性的人所為。對於上根利智者,就可以達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認識自我只能求諸於己。認識自我,始終是古今聖哲追尋的一個命題。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極為相似,一切求諸於己、求諸於心。

一個愚鈍的心靈必須被人領導,它必須盲從,它必須接受權威,否則它就會迷失自己。

認識自己的法門眾多,可有一條肯定是死衚衕:一個被馴化了的人,一個從了權威的人,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是永遠無法認識自己的。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風過後,又是一池止水。我們不能責怪風或讚美風,這無關風的事,是我們對待風的態度產生了慾念,帶來了我執

標簽: 慾望  限制  也好  二元  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