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會計論文】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發展研究

作者:由 看論文的編輯君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0-09-02

摘要

:出於達到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目的,企業應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科學管理企業財務。特別是現階段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發展環境尤為複雜,只有重視財務管理工作才能讓財務管理兼顧效率與質量。從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在發展中,關於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是漸漸融合發展的趨勢,採取有關措施促進二者融合發展,提高財務管理科學化水平,則是企業現下重點研究課題之一。對此,本文將對融合發展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融合路徑分析

基於我國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在財務管理模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同樣會計工作自身的職能重心也正在漸漸轉移,以往的會計計算更傾向於核算工作,對於管理工作往往是忽視的。在面臨新形勢下,企業會計應朝著服務和管理這兩個方向加以轉變,以往財務會計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真實需求,而實現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二者之間的融合,卻可以有效解決該問題,所以對其融合路徑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簡析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相融合的重要價值

第一,讓會計資訊成果更為全面與準確。在經濟發展新形勢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對於企業生存及發展而言,其需要的評價指標是多維化的,不僅要對財務會計所提供財務指標加以準確判斷,還要綜合分析、全面總結和科學預判非財務資料與財務預算的管理會計指標,加之企業管理與財務會計的發展,在企業實際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二者的使用十分廣泛,它們之間的職責邊界與分析功能也變得漸漸模糊,而且工作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可是,在現下部分企業會計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二者割裂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兩者之間難以實現資訊共享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了共享動機,進而使得內部資料資訊難以進行對稱性分析,降低了企業分析資訊的全面性與準確度,難以保證企業管理層決策與經營判斷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基於這一情況,將二者有效融合,可以讓企業會計資訊流動更為高效,而且透過二者所持有的方式與工具,可以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獲取各種維度與各方面的資訊資料,不僅充實了會計資訊素材,也可以較好滿足新形勢下企業競爭之間關於會計資訊實際需求。此外,管理會計不再受到會計制度過多約束,還能體現一定的預測性,因此能夠透過二者融合進一步擴充企業會計原有的分析功能,從而提供更為準確、更有高度前瞻性的財務指標及非財務綜合指標資訊。

第二,提高企業分析資訊資料效率、最佳化分析模式。現階段,在企業會計工作中往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相互割裂的,不僅會計工作量會出現重疊情況降低了資訊分析效率,而且也不能滿足企業為保證經營可持續性需要減少成本投入的需要。所以應將兩者有效融合,提高企業分析資訊資料效率、最佳化資訊分析模式,從而減少企業經營管理成本的資金投入。(1)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效融合,透過會計資訊在企業內部共享能減少經營管理成本[1]。(2)基於資訊獲取視角進行分析,透過二者融合能夠降低獲得各種資料成本,而且還能使企業內部各組織之間的合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提高財務資訊和非財務資訊之間的融合效率,還可以精簡會計部門人數,由此降低經營管理綜合成本。(3)透過財務與非財務資料之間的有效融合,能夠切實提高企業會計資訊自身的綜合性,最佳化會計資訊質量,在避免管理決策存在重大失誤的同時,減少經營管理成本投入。

2 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實現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

第一,樹立正確的會計觀念。確保會計觀念的正確性,是確保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說企業內部樹立正確的會計觀念,才能夠有效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目前在大部分企業中,關於財務會計自身職能仍舊停留在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經濟資訊等有關方面,可是在管理職能方面卻沒有獲得足夠重視。對此,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首先走出以往在會計工作中存在的誤區,從而真正讓會計能夠成為企業管理的得力幫手。長久以來在人們主觀意識中,企業會計人員從事的工作與記賬員十分類似,部分企業針對會計人員所提出的相關要求為能夠熟悉有關制度並有效操作即可。可想而知這樣的會計不僅沒有廣闊的知識面,也缺少一定決策能力。因此,對於會計工作,企業一方面應依據實際需要引進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應透過多元化方式培養內部人才,進而有效提高企業內部會計人員專業素質。

第二,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現下部分企業所實行的財務會計制度與相應的核算體系存在著精細度偏低,和有效管控管理會計、規劃服務要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缺少標準化的管理會計框架不僅實踐案例相對有限而且具有明顯的個性化,通常在企業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體系獨立存在,其在形式與內容實質上未能實現有效銜接。所以,企業應針對其各自體系進行系統性調整,並以此為基礎對二者準則體系實現統一管理。

第三,提高資訊科技應用效率。雖然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在其最終統計資料方面存在一定不同,可卻能保證資料來源頭相一致,將財務會計作為管理會計統計資料的依託。因此,透過應用相關的資訊科技能夠有效共享兩者各自資訊,進而實現有效融合。具體路徑分析如下:(1)對二者共用的資訊資料目錄進行科學構建,系統分類與綜合整理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資訊,爭取讓二者資料均可以容納在同一個資訊目錄。(2)將所建立的共有資訊目錄作為資源,建設會計資訊資料管理平臺,然後把這一平臺和ERP系統實現有效對接,在網路資訊化的背景下使會計資訊系統更加智慧化、更為方便,針對會計憑證及賬簿實現“再次設計”。

第四,實現合同“高層次”管理。將企業已有的財務會計體系作為基礎,科學定位合同管理且實現制度化,把合同管理歸至企業管理會計職能範圍中。對以往的合同管理內容與方法加以整合,予以合同管理更為深刻的內涵與外延,以系統化、多維度的視角讓合同管理擁有更高層次。依據重要性原則,全面統計與細緻分析歷史合同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核心環節、責任主體等,注重合同履行狀況對於企業經營資訊所體現的傳導與展示作用。可是將企業所簽訂合同當作實現資金管理、企業經營管控與會計核算相“串聯”的載體,在企業日常執行全流程中有效貫徹,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合同有關資訊的管理範圍與可獲得性,與此同時還能使用於針對有關責任主體所開展的績效考評中。

第五,在預算控制中有效融合。關於預算,其不僅能估計企業未來發展,而且也是企業管理會計各項活動中重要一環。若想讓全面預算充分發揮出管控功能,不僅要合理編制預測還應確保預算控制制度的合理性,能夠將預算編制、分析、執行與調控等各個環節相聯合,從而形成一個能夠實現持續改進的良性迴圈。關於預算,一定要和企業發展戰略、預算動態影響因素、獎懲制度之間建立十分緊密的邏輯關係,不能只是出於達到預算的目的而進行預算,否則就真的成為企業預算機構或是財務部門的“自娛自樂”了。就相應的考核與反饋過程來講,就是一種計劃資訊與實際資訊之間的互相修正、對照的雙向性反饋。在一個預算階段中,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系統需要對企業實際經營成果加以持續性關注,藉助指定的收集系統,有效歸集可以和全面預算中所涉及的每一指標勾稽資料,而且能夠和預算形成對比。要是現實資料和計劃之間存在偏離,需要做到及時關注,科學分析原因,進而判斷是否是因為不合理預算,還是在某一經營活動環節中存在偏差。與此同時,預算考核也是預算管理工作中不能缺少的環節,需要對各預算目標實際情況進行考核,而且要建立並完善激勵機制,從而鼓勵企業員工與管理者為實現預算目標而不斷努力,這樣就可以由控制“人”的相應行為轉變為控制現金流、資產等。

第六,積極培養綜合型人才。在新形勢下,只有培養技能才能勝任財務會計工作,又可以做管理會計工作的綜合型人才,才能為達到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效融合的目標提供必要保障。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人才所發揮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企業會計亦是如此。當下在企業實際經營環節中,各個行業的管理會計應用體現一定的滯後性,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缺少綜合型人才。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會計領域的主流始終是財務會計,所以關於財務會計人才的有關培養體系要相對健全,可在管理會計上卻缺少一個有效合理的培養機制。因此,企業若想實現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二者之間的融合,應該積極培養具備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能力的綜合型人才:(1)促進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員實現職業上的轉型,讓這部分人員逐漸朝著管理會計發展。智慧化的機械裝置能夠替代人工進行部分基礎性財務工作,所以企業內部財務人員一定要思考如何實現職業轉型,也要考慮到管理會計是一條可行性的轉型道路,那麼企業財務人員應學習管理學、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增強會計分析能力。(2)積極從外部引進綜合性素質人才,應瞭解各種業務、善於管理、開展有效溝通與引進財務會計的綜合型人才,不僅能夠提高分析會計資訊的實效性,還能夠為企業決策與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提供必要保障。

結語

在企業會計系統中,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均是主要構成部分,基於我國企業轉型的不斷深入與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二者融合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因此,在尤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若想佔據“一席之地”,就應以市場及自身發展情況為基礎,系統有效地融合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進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綜合競爭能力,實現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曉鶴。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

[2] 楊斌。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J]。財會學習,2018(27)。

[3] 惠莉。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研究[J]。當代會計,2014(10)。

[4] 王欣。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6(11)。

[5] 王院紅。人工智慧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探析[J]。納稅,2019,13(32)。

標簽: 會計  財務會計  企業  管理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