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

作者:由 蘇足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7-04-19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喵兒2017-04-19 19:20:30

營銷。

很多銷量好的產品可能是大家絕不會回購系列,但是營銷做的好,就會有新的小白鼠去嘗試,畢竟中國十幾億人口。。。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產品過關,但營銷不用心,知之者甚少,何來銷路,何來口碑相傳。

但想讓產品常青,一定要在好的品質之上採取有效的營銷手段。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王龍生2017-05-25 12:12:11

產品。當前消費升級的新環境下,人們消費理念、消費訴求、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基本需求在減少,潛力需求在上升,企業更應該在傳承基礎上。無論何時,產品都是第一位的。不是曾經做過什麼,我們有什麼,而是我們能做什麼,捕捉、挖掘消費者需求點,站在明天看今天,才能真正做好市場。目前我們公司首要問題是產品,而不是營銷模式。東西賣不動,或許問題在於產品短而非銷售端。未來,品牌和產品一定是高度融合的,銷售即溝通,營銷即口碑,產品即品牌。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公關之家公關總監2020-02-17 15:47:07

在國內市場中,很多人都想知道兩者誰更重要。可是對於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對此筆者便借用升級定位理論給大家一一解析,相信能給予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

1、為什麼“產品重要還是‘營銷’重要”是個偽命題?

營銷界有個經常提及的問題:產品重要還是“營銷”重要?這個問題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理論,比如爆品戰略。但是人們常常忽視的問題是: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只要反問一句:你怎麼定義“產品”和“營銷”?

在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場營銷學中,營銷包括4P,第一個P是產品,第二個P是價格,第三個P是渠道,第四個P是推廣。因此,主流營銷理論的“營銷”定義,本身是包括產品的。

所以,這個問題好比在問:是華東重要還是中國重要?

從善意角度推測,這個問題可能是在問:產品重要還是推廣重要?

如果這麼問,是不是問題就成立了呢?很遺憾,這種問法還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即便是在經典營銷理論中,產品和推廣對業績的影響是乘法關係,而不是加法。

消費品營銷領域常用

“營銷量化管理”模型(ADP模型)

,其等式是:

銷量=願意買 X 買得到 X 賣得值 X 市場容量 X 係數

其中,願意買由品牌指數決定,屬於通常理解的“營銷推廣”範疇;買得到由渠道指數決定,屬於通常理解的渠道管理範疇;而買得值,則由性價決定,由產品、價格和市場匹配度決定。

非要簡單的問一個:什麼比什麼更重要,是思維犯懶的表現。

那如何非要問“產品重要還是營銷推廣重要”?怎麼問呢?

——要問“邊界”。即:

分別在什麼情況下,產品、渠道、推廣影響業績的權重更高?

正如泰戈爾所說:

真理愛它的邊界,因為它在邊界上遇到美。

所以,有效討論的邏輯,不是誰更重要,而是在什麼邊界下,哪個因素權重更高。

2、把握物理戰場和心智戰場的關係,才能找準邊界

那產品、渠道、推廣在什麼邊界下,各自權重更高呢?

——《升級定位24講》把這個問題講明白了。在傳統定位理論“心智是競爭的終極戰場”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商戰的戰場劃分為4類:

(1)產品戰場

(2)渠道戰場

(3)媒介戰場

(4)心智戰場

這4個戰場什麼關係呢?

2.1、競爭的終極戰場是潛在顧客的心智。

企業不能憑空改變潛在顧客的心智,只能在產品、渠道和媒介三大物理戰場構建某些事實,從而營銷、操控顧客的心智,在心智戰場上產生有利於企業的認知變化。

2.2、產品戰場什麼時候發揮決定性作用呢?

第一,因為某個品類的生產力不足導致產品供不應求;

第二,在供求平衡領域,由於巨大的產品創新,導致出現新的供不應求情況。

前者如當年需要憑票購買的長虹彩電;後者如埃隆·馬斯克發明可回收式火箭,把太空發射成本降低到原來的1/10,這也是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所說的顛覆行業的“10倍創新”。

2.3、渠道戰場什麼時候發揮決定性作用呢?

第一,當品類從供不應求進入供求平衡時,物理戰場的重心就可能變成渠道。比如瓶裝水的競爭,娃哈哈憑藉獨創的供銷聯合體,一再戰勝其他對手。

第二,當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創造出顯著的渠道紅利時,比如,淘寶、微信、抖音等平臺相繼崛起,給服裝賣家、自媒體經營者和網紅帶貨,分別帶來了巨大機遇。順便說一句,許多品類領導品牌的崛起,都跟某一波巨大的機會紅利有關,比如醫藥行業的知名品牌三九、江中、匯仁,其崛起都跟電視廣告紅利有關。

2.4、媒介戰場什麼時候發揮決定性作用呢?

當競爭加劇、競爭企業實力不斷變強,不同品牌的產品在產品實力和渠道能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小時,媒介戰場的行動很可能成為決定競爭勝負的重要砝碼。

近的如二手車的廣告大戰,直接影響著行業的格局;遠的如2002年,江中藥業針對當時“助消化”領域的領導者嗎丁啉,找到“日常助消化”定位,連年投入數億元廣告,贏得領導地位。

三大物理戰場上的所有行動都要服從於心智戰場的需要,向心智戰場協調一致的精準的投射力量,操控顧客認知。

如果看不到心智戰場的存在,不懂心智戰場的規律,企業在物理戰場上的行動必然像沒頭蒼蠅,即使取得成功也是誤打誤撞,難以持續。比如娃哈哈做非常可樂,年銷售額曾經高達70億,但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下沉後,非常可樂的短暫霸業煙消雲散了。

3、理解了四個戰場,怎麼實戰運用呢?

在協同定位諮詢機構與品牌作業時,快刀定位公關團隊總結出4個戰場協同打法的12字口訣:“辨階段、找紅利、瞄靶心、取高地。”

3.1、要準確辨識本品類的競爭階段。

即:本品類當前競爭的關鍵點是產品、渠道還是媒介?

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回答,其實不然。因為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可能轉移競爭關鍵點。

3.2、要充分發揮當前階段的機會紅利。

要識別4類紅利:品類紅利、渠道紅利、媒介紅利和文化紅利。

善戰者,懂得充分運用外部的機會和力量。在戰術層面,工具的作用效果,可能短期內會更加直接、快速。

3.3、要基於心智戰場的靶心,統籌物理戰場的所有火力。

聚焦資源,有的放矢。

無關心智焦點的動作,砍掉不做。

可以用“一件事提問”來聚焦焦點,即:如果所有戰略落地的事情中,只做一件,做哪一件?

3.4、出奇打法:繞開產品和渠道壁壘,直取心智高地。

對於新創品牌,可以考慮避開產品、渠道層面的陣地戰,直接用騎兵遠端突襲,佔據核心智高點。其打法類似於現代戰爭的斬首行動。

定位公關方法論中的“思想圈地”,就是直取心智高地的打法。無論多小的品牌,都有機會透過理論創新、思想創新,一舉取得和領導品牌同一起跑線的地位。關於這部分,我們會陸續看到實踐成果出現。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北小小2020-03-14 23:42:20

90分的營銷,撐不起60分的產品 | 論產品的重要性(原標題)

當流量成為營銷的主戰場,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掌握了流量的渠道,誰就擁有了一張成功的通行證,誰就更有可能成為時代的勝者。

然而,在追求流量的路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了流量營銷的角逐中,而迷失了對產品本身的追求。

近日看到一則《瑞幸咖啡遭做空股價暴跌20% 被指誇大銷量88%》的新聞惹爭議。

瑞幸是一家將流量運營用到極致的企業,外界對瑞幸咖啡的評價褒貶不一,瑞幸從創業到上市僅用了17個月,也被指“流血上市”,2017年,瑞幸虧損5600萬元;2018年虧損約16億元;2019年一季度,瑞幸繼續報虧5。3億元。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靠流量運營並不是一件可取之路。

流量營銷不同於普通的廣告營銷,一般的廣告營銷只講究曝光率,而流量營銷更講究轉化率,即ROI投入產出比。如果ROI做的好,任何產品都可以獲得超高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企業非常熱衷由網紅直播帶貨的原因。當巨大的流量進來時,分分鐘都可以收割一波韭菜。

於是流量營銷成了很多企業老闆,團隊領導人熱衷的追求。不管產品好壞,只管有沒有流量,流量代表著收益。在急功近利的路上,越來越偏離產品本質。

如果產品力足夠好,再配合適當的營銷力,兩者就會產生1+1>>2的效果。但是一旦產品力不足,營銷投入越猛,則會讓產品死的更早,最終產生(-1)+1<<1的效果。

那麼對於那些產品力不足的企業我們應該怎麼做,才不致於陷入盲目的流量營銷中:

在此提供幾處自己的經驗和學習的總結。

01

先圈養使用者

小米是在使用者運營方面做的很成功的企業,他們做使用者時,一開始並沒有做手機,做的是MIUI系列,透過各種社群論壇去獲得100萬初始的忠誠使用者,讓使用者參與產品的設計中來,形成自己的種子使用者群。而手機業務是在服務好了種子使用者的基礎上,再去推出來的。

像如今很多做內容的創業公司也是如此,一開始用公眾號持續不斷的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吸引很多使用者的關注。當第一批目標使用者圈養起來之後,再去慢慢的推介產品。而在這期間,做的就是服務好使用者,瞭解使用者的需求,找到適合使用者的產品。在不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基礎上,再去推薦產品。

02

只做一款產品,做到極致

只做一款產品,做到極致,並提供這個產品的初中高版本。

以斑馬英語的為例,這個產品是針對3-6歲的幼兒英語,他們的產品只有一種,而這一款產品,則分為初中高不同階段的課程。

只做一款產品的好處。

第一點:只需聘請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並把這些專業人士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節省人力資源成本。

第二點:服務和推廣成本較低。只做一款產品,容易做精做細,也更有利於鞏固自身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定位。

第三點:容易獲得精準使用者。

03

先做復購率,再做銷量與使用者量

沒有復購率的產品都是耍流泯。再低頻的產品都會有復購率。這裡的復購率泛指一切可以形成客戶自迴圈的產品模式。

引流(引流種草)——成交(轉化成交)——復購(品牌忠誠)——轉介紹(口碑沉澱)

如果一個產品沒有復購率,那麼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它是沒有延續性的,每一單交易都是一次性買賣。

在產品的起步階段,復購率顯的尤為重要。只有產品能夠形成客戶自迴圈的模式,才可以健康的發展起來。所以在產品的起步階段,不要急著去把使用者的量做起來,而應該把使用者的復購率做起來。一個使用者的多次購買,比10個使用者的一次性購買更有價值。

04

把使用者做成案例

我們常說使用者忠誠度,關於使用者的忠誠度應該如何做——關鍵在於案例培養,讓使用者成為你的案例。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營銷公司,他們都是透過宣傳自己的營銷案例從而宣傳自己的。暢銷書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在書中詳細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去做這些廣告案例的。透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向外界公開自己的營銷方法論,另一方面更是向外界展現自己的營銷能力,從而讓更多人知道他們。

現在很多電商產品,不管是實體類的,還是虛擬課程類的,都會在推廣的時候,加上使用者證言。一個個的朋友圈使用者證言代表著客戶的自迴圈模式,其他使用者透過使用者證言產生意願,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前來購買。這些使用者證言,就是一個個做出來的案例。

所以對於新專案,新產品來說,不要急著去做銷量,做業績,做使用者數。先服務好第一批使用者,把成功的案例做出來,這才是把銷量和使用者量做起來的捷徑。

05

發掘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差異化優勢是競爭的出路,怎樣才能形成差異化優勢。所謂優勢是被創造出來的,這裡再舉小米手機的案例,小米手機第一代於2011年8月釋出,售價1999元,主要針對手機發燒友,採用線上銷售模式。2011年的手機市場的主流品牌有諾基亞、蘋果、RIM、三星、HTC等。但小米手機還是憑藉價效比,發燒友手機等差異化路線獲得了成功。

對於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有找到精準使用者,才能把差異化優勢發揮到極致。如果對於買手機只在乎品牌的使用者來說,可能不管小米手機的價格多低,效能多好都起不到作用。

總結

最後想說,當產品力不足的時候,不是想著如何去做銷量,而是想辦法,如何做高滿意度。不要總想著營銷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產品力才是一切的基礎,營銷力再強,也支撐不起60分的產品。產品是一切專案的基礎,產品是1,營銷是1後面的0,沒有了1,再多的0,也無用。

很多企業在創業初期,易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高談銷量,卻無視產品。這世上確實存在有能把稻草賣出黃金價格的銷售員,也有能把國產次等家居,包括成天價奢華進口家居的營銷商。但不管在哪個年代,能夠長駐永存企業,一定會是那些踏踏實實做產品的。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歡迎和我一起探討網際網路產品運營。

如果想交流更多關於產品運營的思路,歡迎關注公眾號『北小小運營記』

其他文章分享:

做了100個裂變活動之後,我理解了裂變的本質是什麼

從papi醬,到李子柒,解析網紅背後隱藏著的營銷策略

從0開始,如何搭建企業的私域流量池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於雷2020-09-13 08:30:09

產品與營銷更多是團戰協作關係。非要回答的話,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今天先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產品與服務當然是第一位的!但兩個問題

1,消費者是否願意為營銷買單呢?因為消費者主觀上都願意為產品買單,而不是為營銷買單。同時我們很有企業家與品牌被採訪時,也都是強調消費者選擇他們是因為產品質量好,而幾乎沒人敢說是因為營銷做的好;

2,然後分析下營銷對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幫助嗎?或者說現在所看到的好產品好服務是誕生途中為什麼必須有營銷;

筆者先從個人膝蓋疼談起,筆者從工作第一年左右去張家口雲頂滑雪那次把膝蓋傷了過後,三四年都在疼,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比較好的藥,因為中國當時沒有這種特效藥。直到筆者有一次很巧去廣州參加了一個演講,筆者自己是演講嘉賓之一,就跟美贊臣集團的亞太區it總監Ryan總認識了,我很感謝他,因為晚上的晚宴就很巧合聊到了筆者膝蓋疼,他告訴筆者他們集團公司其實有醫藥板塊,且恰好有在美國治療關節疼很受好評的特效藥move free這款產品剛剛從美國引進進來,他就這樣說給我了,所以呢,我就去買了點,而且我發現真的就很有效。把我的好幾年的膝關節疼都治好了。然後我還微信告訴他說,我說這款藥真的很好,建議你們真的要做廣告,他說一定要反饋給他們內部的CMO。筆者不知道現在大家也可以看到的京東天貓包括電梯廣告上這款產品的廣告,是否跟筆者這個建議有多大相關。但這段經歷值得我們思考營銷的意義。

產品和營銷到底哪個更重要?

治好筆者幾年膝蓋疼的Movefree

請問,

如果說沒有好的營銷手段,可能只有像筆者這種很偶然的機會會得到這種產品的推薦,而其他一樣跟筆者一樣受苦膝蓋疼的人,他無從得知還有這款特效藥,你覺得這對我們膝蓋疼的人群來說是福祉的提高,還是降低呢?

因為我們受過了那種壞的營銷,所以我們老就把營銷理解是壞的,但是不是。很多時候營銷的其實是能找到一條通路,能把好的產品介紹給我們的使用者,這對使用者來說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福祉,我們一定要這麼全面的來思考問題。

這個世界上還有個可怕的思想就是認為好的產品就會自然的傳播,客戶就會自然的購買,我只能說這個想法太片面了。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一些企業家說,消費者喜歡我們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好,他不會說他的營銷做的好,這是因為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或者在客戶的角度,他們特別擔心自己是被收了智商稅是因為營銷才買了,而不是因為產品的真實價值。所以,作為企業家公開說的也不得不這麼說,但要知道,有時候公開說的話不一定是真話或者說不完全是真相的全部。如果大家看過《

烏合之眾

》的話,會知道一對多的傳播裡面有的時候很多資訊容易被誤解、被曲解,特別是被裹挾著情緒時,所以大家不容易理性的想想產品好的本身這個客觀事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達到產品好的狀態,任何事情都有個從0到1到100的過程。去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就容易看到一些真實的情況是如何產生的了。

如果說一個東西特別好,你確實就會購買它,那請問有沒有研究過這樣的好的產品是怎麼產生的呢?難道一個好的產品天然一下子就能自己產生的嗎?現在你仔細想想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很多產品之所以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能夠很受歡迎,那是因為在過程當中其實經過非常多次的迭代,要把東西賣給客戶,客戶才能把反饋需求給返回來,產品才有機會去改變。

另外一方面,如果產品總賣不出去,沒有營收回來,如果是家創業公司,持續沒有好的營收,如何能得到投資人的信任而融到資呢?或者說如何自己做造血呢?如果是個內部創業專案,總是沒有營收的體現,公司內部的人會支援這個專案進行下去麼。

總結一下,首先,

太爛的產品/產品操盤手,不值得匹配好的營銷搭配

,其次

1,營銷可以加速好的產品,好的技術手段,它們的傳播的速度,這對於這個社會的進步。是非常有幫助的,沒有好的營銷手段,好的產品到達有需要的消費者及客戶那裡的速度就會降慢很多,甚至到達不了,這個是不言而喻的;

2,而且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地域,客戶需要這個產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些都需要你把產品賣出去,把錢與反饋拿回來,產品才有辦法做進一步的迭代,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3,不要相信現象的表面,說自己家是因為產品好被消費者/客戶購買的,這是受限於大眾群體的傳播屬性使然,具體參考《烏合之眾》這本書。

Yours TorpedoYu於雷

現任致趣百川首席客戶營銷官,負責公司老客戶服務、收入、續約及增購

2020/09/13於第一次在北京大興機場起飛

標簽: 產品  營銷  使用者  戰場  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