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知識點講解

作者:由 塞上梅落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5-07

不能容於遠近是什麼意思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表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動“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表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於”表被動“受制於人”(被人控制)“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被動句總結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⑵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⑶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⑷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2。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標簽: 被動  動詞  介詞  主動  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