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那些“趣事”

作者:由 藝術家自撰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2-21

絹布扇面怎麼畫

有關著名的畫作《清明上河圖》我們通常將其認為是一幅非常具有歷史價值的風俗畫的代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的熱鬧景象,然而當我們仔細去審查這樣一幅我們都很熟悉的畫作時會發現,其中所隱含的意義超乎我們的想象。

清明上河圖中有許多戲劇性的衝突常常被人道來,比如在畫面中間,一艘船由於行使不當在即將撞上橋身的時候,穿上船員劇烈的運動以及與岸邊觀眾緊張的呼聲,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這一緊張的氛圍,然而細細看來,其實更有趣之處在橋上,橋中間有左右為官員騎馬相遇,兩位官員各自的小廝面對面擼起袖子像要打將起來,讓對面為自己家大人讓路。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位官員恰好一文一武,在北宋文官乘轎武官騎馬,這難免會讓我們聯想到北宋末期文官與武官之間的衝突。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那些“趣事”

文官PK武官,誰會讓路?

另一個有趣的畫面是一位看似失意的文人迎面撞上一位騎馬的相識,但是卻不好意思與其相認,便用扇面將自己的面部遮擋起來,讓人聯想到由於北宋黨爭,失去政治支援的文人被貶謫,而得意的官員騎著高頭大馬,令那位失意之人覺得羞愧無顏以見呢?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那些“趣事”

你得意騎馬,我失意走路,慚愧!

其實這一點在歷史中以及這幅畫上都能找到其他的證據,在畫中有三處馬車,均是以一件似乎是書法作品的絹布包裹起來,這在北宋元祐黨與元豐黨人之爭中也能得到確認,得到皇權支援的以司馬光為首的元豐黨人殘酷打擊元祐黨人,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並將蘇軾、黃庭堅等人盡數流放偏遠之地,這些遭到流放的文人的作品皆以馬車裝載運到郊外焚燬,被稱作“瀆文”。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那些“趣事”

不知哪位才子的大作被用來“裹馬車”

同時這幅畫上還有一些能夠反映出朝代末期的衰落傾向的細節,在畫種有這樣一處衙門,衙役們在門前東倒西歪,甚至將官袍脫去歇息以及趴下呼呼大睡的,連院子中的一匹馬都無事可做只能趴下打盹。而另一處在畫面左端的城牆處,諾大的城牆卻無人把守,行人隨意出入,城樓上空無一人,值守的官兵不知何處,只有一位閒來無事的平民上到城樓之上眺望街上的行人。這也剛好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與軍事的頹敗之像。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那些“趣事”

無人把守的城門,我也上來瞧瞧~

這樣一幅宏大的畫作傾注了作者無限的心血,在他的觀察下北宋末期社會的許多行為為我們所能夠觀察到,當然這樣一副豐富無比的畫作上還有更多小撰沒有聊到的地方,不妨自己動手去找找還有哪些非常有趣的細節!

標簽: 北宋  畫作  騎馬  失意  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