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作者:由 430穿梭機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3-01-14

《戲劇藝術十五講》

[1]

是200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健、馬俊山。封面為天津曹禺劇場的照片,來自 曹禺劇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本講的 XMind 圖如下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第八講思維導圖

第一節、舞臺與舞美

舞臺樣式

主要有伸出式(trust stage)、拱框式(proscenium stage)、中心式(arena stage)三種樣式

最常見的是拱框式舞臺。拱框式舞臺最早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帕爾瑪的法爾尼斯劇場,建成於1618年)

與觀眾席相對而立

臺口有一類似鏡框式的裝飾,原為拱形,故稱拱框,後成矩形

拱框前邊是略微伸出的臺唇,常做成凹形,下邊可以設定樂隊或燈具、效果之類

裡邊是表演區,寬而深,兩側及上方留有較大空間,以便及時遷換佈景

燈具設於臺口內外,上下左右都有,可以把光投射到舞臺上的每一個地方

從觀眾席看上去,拱框後邊的演出宛若一幅幅連續的立體圖畫

其次是伸出式舞臺,例如古希臘劇場裡的歌舞場(orchestra)、中國傳統戲臺、日本能樂舞臺、歐洲中世紀旅行劇團的“車臺”,以及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舞臺

觀眾三面環繞著看戲,離演員較近,便於交流,劇場氣氛親近熱烈

普通人隨意圍坐或環立於戲臺周邊,有錢有勢者則可以享用外圍的包廂

中心式舞臺也許最為古老

觀演距離近切,交感性強,容易形成互動;演區無所遮攔,看起來一目瞭然,也省去了大筆舞臺裝飾費用

中心式舞臺多用於小型實驗劇目,而不太適合大型劇目或商業性演出,這是它的一大侷限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16 世紀法國演劇圖景,來自微信讀書 《戲劇藝術十五講》

拱框式舞臺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

一是戲劇觀念的變遷,二是人體形態的限制

觀眾對舒適性的追求、創作權益觀念的滋長、建築技術的進步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日式轉檯,來自微信讀書 《戲劇藝術十五講》

舞臺美術

舞臺空間的假定性

舞臺具有物理、審美和實用三重屬性

從符號學的角度說,任何意義的生成都離不開能指,離不開語境

舞臺意義的能指首先是語言和形體動作。其次才是佈景、道具、燈光、音響之類物質手段

符號和意義之間的關聯是約定俗成的,既受時代侷限,又有民族特性

戲曲藝術由於大量吸收了說唱、歌舞和雜技成分,所以語言和表演一直是主要的能指符號,舞臺所指是從動作中派生出來的

話劇先天就跟景物造型聯絡在一起,雖然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著眼見為實的審美傳統

舞臺美術(舞美)是舞臺上各種造型藝術的總稱

舞美是為表現特定的戲劇內容服務的,基本功能是營造戲劇環境,為表演(動作)提供支點

現今的舞美不再侷限於再現環境和支援表演,而是上升到了解釋劇情、揭示心靈、表現創意的層面,從而大大提高了舞臺美術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

舞臺美術的從屬性質

雖然舞臺美術包含著構圖、形狀、體積、色彩、光線等各種美術成分,但它畢竟不是繪畫,也不是雕塑,更不是建築,而是舞臺藝術的一部分,屬於戲劇範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在與特定劇情、特定表演相結合時展現出來的

無論材料、手段、形式、內容發生了多大變化,舞臺美術的基本性質都沒有改變,仍然是從屬性的、為表演服務的

在影像錄製技術發明之前,舞臺美術創作很難保留下來,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舞臺美術的從屬性質

任何脫離劇情和表演的舞美設計都是沒有意義的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北京人藝 2005 年版《茶館》中的茶館佈景,來自微信讀書 《戲劇藝術十五講》

第二節、景物造型

景物造型的結構與功能

景物造型主要由佈景和道具構成

固定的大背景稱作佈景,可以活動的叫做道具

道具則分為大道具、小道具、隨身道具和特製道具等數種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話劇《蔡文姬》的舞美設計,來自微信讀書 《戲劇藝術十五講》

景物造型具有多方面的藝術功能

首先是呈現和說明

景物造型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它能把人物周圍的自然環境及其變化如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從而創造出一個虛構的生活空間

藝術就是選擇,對於寫實性的景物造型來說更是如此

舞臺空間是很有限的,設計者根本無法也沒必要把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搬到上面去,他只能選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和道具,為人物創造出一個虛構的生活空間來

選擇的結果是景物造型的典型化

第二個功能,為演員提供一個表演空間

舞臺佈景並非一組組背景,而是一個環境。演員在佈景中,而不是在佈景前表演

導演的舞臺排程要在這個空間中進行,演員的動作要靠它來支撐

中性的景物造型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最大特點是具有通用性

佈景的寓意則用燈光和色彩來解釋

戈登·克雷認為,這種 “中性共用” 佈景既便於表演,又容易遷換,還能節省大量財物和人力

抽象的景物造型,現代舞臺上很常見

象徵主義、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的舞臺設計,多少都有些抽象色彩,只不過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景物造型也是一種二度創作

其中包含著導演和舞美對原作的理解和評價,因而具備瞭解釋功能

景物造型無論多麼逼真,創造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生活空間,而是一個傳達美感的審美空間

會 “說話” 的燈光與音響

在舞臺美術中,燈光與色彩也許是最有力的解釋手段

燈光的表現力是在舞臺進入室內以後才被發現的,最初只是用於照明,後來隨著燈具和調控技術的進步,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燈光還可以用來創造環境、刻畫人物、渲染氣氛、解釋劇情

阿庇亞認為,光可以把景物組織起來,並賦予它生命

按用途分,有照明光、形象光和情緒光三大類。按光源和形狀分,可分作平光、側光、頂光、圓光、閃光等數種。按顏色分,種類就更多了

光與色又是一對孿生兄弟

同樣的自然色在不同光線的映照下,會呈現出許多變化來,所以每一種光就有了強弱、冷暖之別

光的色彩、亮度、落點、配合不同,引起的情緒反應也大不相同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北京人藝 1999 年版《雷雨》中的“閃電”

明暗強弱的亮度對比和急劇轉換有三個作用

突現室內外的環境特點,渲染氣氛

揭示人物緊張、恐懼、紛亂、痛苦的心情

評價和解釋著人物的行動

光的解釋功能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音樂、音響、效果雖然不屬於造型藝術,但也常被導演用來渲染氣氛,解釋劇情

景物造型是為了給人物營造一個行動的環境,而有些環境因素如雷鳴電閃、風雨人聲、雞叫狗吠之類,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部陳列到舞臺上,只是在需要時由專門人員用特殊的材料或裝置,現場製造效果或播放錄製好的音響

這些音響和效果,既是環境的一部分,也可以起到渲染氣氛、支援動作的作用

音響和效果也會 “說話”,有解釋功能

音響的運用既為人物行動營造出一個具體的聲音世界,又表現了時代的變化,傳遞著設計者對劇作旨意的理解

第三節、人物造型

話劇化裝:性格化與 “據史設計”

舞臺上的角色不但有情有義,而且有形有色,這形與色就是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跟演員的形體動作有關,但形體動作屬於表演的範疇,人物造型主要指人物的外部形象,包括化妝與服裝兩個方面,統稱為化裝

觀眾對人物的認識是從化裝開始的,隨著劇情展開,逐步深入其內心

話劇化裝具有性格化和 “據史設計” 的特點,其藝術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個性和心境,讓觀眾從穿著打扮上看出他是幹什麼的、人品如何

化裝還能夠展示戲劇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點

化裝還可用來區別人物的主次

戲曲化裝:型別與同化

跟話劇人物造型正好相反,戲曲化裝是裝飾化、型別化

臉譜

戲曲化妝,生、旦比較簡單,不勾臉,只需描眉、吊眼即可,求的是美觀、精神。淨、醜的化妝則要按照臉譜,用各種油彩在面部精心勾畫,目的是用誇張和象徵的手法,把角色的品類、身份摹寫在臉上,讓觀眾一望而知是忠是奸

丑角俗稱 “小花臉”,意思是面部勾畫幅度不大,用白粉在鼻頰間塗抹一些 “豆腐塊”、“蝙蝠”、“棗核兒” 之類的簡單圖形就行了。淨角又叫 “大花臉”,勾全臉,用色有主、副、界、襯之分,圖案則有整臉、三塊瓦、花三塊、十字門兒、六分臉、大白臉、碎臉、歪臉、僧道臉、神怪臉等數十種

臉譜的功能,一是凸顯角色性情,二是暗寓褒貶之意

一般地說,紅色象徵忠義勇武,紫色表示端正肅穆,黑色意味威風凌厲;文角用黃色表示工於心計,武角則表示勇猛善戰;綠色暴躁,一往無前,藍色妖異,桀驁不馴,油白臉兇惡專橫,水白臉奸詐多疑,歪臉人心術不正,僧道臉兇惡威猛

戲劇藝術十五講(8)—— 舞臺美術

京劇臉譜,來自搜狐網

戲衣

戲衣即通常所說的“行頭”,包括服裝、盔頭、鞋靴等幾大類

戲衣也是型別化的,以明代式樣為主,兼採少量清式服裝,如旗衣、馬褂之類

戲衣樣式種類繁多,不下百種

文人朝會大典時著蟒袍玉帶,家居會客則用帔,燕飲私行穿褶子

武官操典上陣須著鎧甲蟒靠,平常則穿開氅,交戰時偶爾也穿箭衣

其他各色人等則穿代表其身份地位的官衣、宮裝、箭衣、斗篷、富貴衣、罪衣罪裙等各式服裝,外加大帶、腰包、護領之類的裝飾

盔頭則有冠(尊貴者戴用)、盔(統帥戴用)、巾、帽等幾大類,每類當中又有很多品種樣式

不少男角還要掛髯口(鬍鬚),有些女角則須戴頭面(首飾)

髯口和頭面多種多樣,同樣具有顯尊卑、見貧富的功能

相關連結

430穿梭機:戲劇藝術十五講(0)—— 目錄

標簽: 舞臺  景物  佈景  造型  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