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當中年不再是45歲,而是35歲

作者:由 一麾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8-25

先看一組本專科和研究生歷年畢業生數的資料。

當中年不再是45歲,而是35歲

當中年不再是45歲,而是35歲

再看一組人口抽樣調查年齡比例中0-19歲、20-39歲的歷年資料。

當中年不再是45歲,而是35歲

從人口抽樣調查年齡比例圖中,2011-2018年,20-39歲這個目前工作中主力人群的比例,從32。9%逐漸下降至29。4%;0-19歲這個未來工作主力人群的比例從23。5%下降至21。9%,這也同時意味著20-39歲這個工作主力人群的比例未來還會持續下降。

但另一方面,從本專科和研究生畢業生人數看,2010年,本專科畢業575萬人,研究生畢業38萬人,合計畢業600多萬人;到2019年,本專科畢業759萬人,研究生畢業64萬人,合計畢業800多萬人。

兩組資料的背離說明了什麼?

勞動人口在減少、人口素質在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在不斷提高。

但是隨之而來的,

對於一些年齡在35歲左右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且在充分競爭市場的人群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場較大的衝擊

如果你是2010年畢業的研究生,是當年畢業的38萬分之一;到2019年,畢業的研究生已經有64萬了。如果你沒能從38萬人中脫穎而出,而淪為碌碌之輩,意味著你要和現在的64萬新畢業的研究生一起競爭。論智商,大家彼不相上下;論能力,後浪不輸前浪,那些青年學者也不是浪得虛名;論潛力,大家公認新人潛力大;論加班,20多歲怎麼也比30多歲能熬夜。

為什麼有傳言說華為要清除34歲以上的員工?道理一目瞭然。如果是傑出人才,34歲應該可以充分展現出來了;如果是普通人才,那就要和更年輕的人才比一比了,那些人更有潛力。

道理如此簡單,資本如何不明白。

趨利避害,追求效益,提高效率,無可厚非。

但是,社會不應僅僅以效率作為標準。想一想,為什麼法律要保護孕期婦女權利,即使這種保護降低了效率,甚至一定程度上損害所有女性在求職方面的利益。

因為這對社會有利,對國家有利,對人類發展有利。

對單個企業最優的方案,很可能對全域性不是最優。需要法律和政策給予保護與幫助。

上述35歲的大企業員工中,淪為碌碌之輩的是大多數,成為領導或者頂級專家的只有寥寥數個。這些人難道就這麼浪費掉了嗎?很多人在本專業求學多年,在本領域工作多年,算下來在專業領域的學習工作時間合計至少有15年。這樣的人,卻只能謹小慎微的工作;害怕某天被裁員,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因為幾乎所有的招聘啟事明裡暗裡的表示不要35歲以上的。不信的話,你和獵頭、和人事經理、和HR們去聊聊。

這樣的氛圍很不好。

從全域性看,這肯定是一種人才浪費;從區域性看,這只是一種篩選機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篩選效率,但也一定程度上會漏掉一些大齡人才。因為每年新畢業的學生數量仍在增加,所以沒有顯現出太多問題。

但想一下,35歲的一定比25歲的做得差嗎?不是的。35歲的,論經驗、論能力、論成熟度,不會比25歲的差,至少可以相互比較比較。年齡不是準則,能力和業績才是。

幹部年輕化,可以是趨勢,但不要一刀切死,行不行試試才知道,不要用年齡一條線劃死;更不要不給不是幹部的大齡年輕人活路,雖然年輕幹部更喜歡用更年輕的小弟,不喜歡用“不聽話”的大叔。

今年35歲的年輕人(中年人),延遲退休後,

需要65歲才能退休,還有30年的工作時間

,而現在很多企業把這些還有30年退休的年輕人,當作是不思進取的中年人;而這些年輕人,被說得多了,也許自己也這麼想了吧。不可悲麼?

曾幾何時,提到中年,覺得離自己還很遙遠;那時的中年的定義應該還是在45歲左右。現在35歲的中年,已經來臨。

年齡歧視愈演愈烈。市場上傳言某知名網際網路電商總裁曾提出中層幹部年齡要控制在35歲以下,儘管之後有闢謠,但在很多人心中感覺並不是空穴來風。

中年失業,不再是段子

,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身邊的事兒。朋友圈裡賣保險的朋友多了起來,大多應該是下崗再就業吧,畢竟賣保險還是高階白領可以做的事兒,和做銷售、賣基金差不太多。

每年都有年齡新到35歲的年輕人,一到這個時間節點,就都變成中年人了——中年人越來越多。

這樣下去,

如果沒有法規對就業和求職中的年齡歧視加以制止的話,賣保險的中年人會越來越多。

而這些中年人原本可以做比賣保險重要得多的事兒,畢竟大部分人原來的專業不是保險學。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啟發,可以關注公眾號「一麾」(gongzhonghaoyihui),查閱更多的優質原創。

標簽: 35  畢業  研究生  年齡  中年人